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周国平读书笔记10篇

周国平读书笔记10篇

发布时间:2022-05-14 11:20:03

周国平读书笔记10篇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1

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周国平老师是位哲学家,书中的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这本书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

周国平老师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他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周国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平老师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书中论到真正的读者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你要有一个信仰,不是最好的书不读,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进一步启迪你的心志。那时候你就不会看那些浅薄是书了。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经典书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世上的书如汪洋大海,你我终其一生只能品尝其中一瓢,不要跟着大众走,那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让自己和好书失之交臂。只有找大到书中知己,才会欲罢不能,锲而不舍。因为人就是她吃的东西。读书也是如此,度什么样的书籍,就决定你的精神领域变成什么。第三,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不可缺少,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2

“花的蓓蕾,树的新芽,壁上摇曳的光影,手的轻柔的触摸……它们会使人的感官达于敏锐的极致,似乎包含着无穷的意味。相反,繁花似锦,光天化日,热烈拥抱,真所谓信息爆炸,但感官麻痹了,意味丧失了。”

一朵花绽开了,像周国平看到的那样。

我凝视着那朵花,再读读他那精美隽永的语段,像是发现了世界上所有的美。

一朵普通的花罢了。我的眼神却似乎不能离开,久久停留。也许,是它那拥挤高楼中的自在吸引了我吧;也许,是它粉红花瓣上的那处亮斑吸引了我吧。仿佛久违的召唤,全部堆积在一朵普通的花上,好久不见的期许,也在这一刻绽放出光彩。我是多长时间没有被这样的美丽缠绕着了。正庆幸于这样的阅读让我找回一朵,对,是一朵的绽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窗外路边的每棵树上,其实都开满了花朵!

几树的花,我却只顾寻找我窗前的那一朵,可它却在树冠的荫蔽下失去了踪迹。花开满树,但在阴影中却显得那么普通。

感官麻痹了,意味就丧失了!周国平是这样解析的。

他能在一点色彩中找到了温暖,在一缕芳香中嗅到了美丽,我们呢?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所面对的不正如那一捧捧的繁花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麻木了我们的感官。看腻了绚烂的花朵,再美丽的花都难以让我们惊叹,但常常是忙碌中的那一瞥,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

无数花组成的花海中,我们不再在意一朵花绽放时的声音,而是对花朵感到厌倦,感到麻木,感到疲惫;而当我们行走在茫茫的沙漠之时,一朵最最普通的小花也能够让我们惊叹。只有当你静观一个小小的花苞时,才能感到一瞬间的冲击,才能让你眼前一亮。

百花盛开中,只取一朵,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世界,将因这一朵小小的花而改变。原来,所谓眼光,实则心灵。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3

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一天中午的时刻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向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职责感”。但是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但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就应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到达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4

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妞妞》生活中真实的伤口,周国平之后在书中说到,“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可老天从来是这样,他妒忌幸福的人,他总是把一切本来完美无缺的东西弄的残缺不全,然后告诉你,看!这就是人生!命运在妞妞还没出世之前就开始觊觎她,一环紧扣一环,一步步把他们推向深渊。先是雨儿的表妹把流感传染给了怀孕五个月的她;然后一个四川女孩打来不合时宜的电话,敏感的雨儿因此赌气坚决要打地铺,结果发烧的更厉害;然后急诊的时候又遇到一个蛮横麻木的女医生因而延误了治疗;最罪大恶极的是那个医学博士,把雨儿拉去照X光,而且是两次!在这一系列事故中,哪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断了,孩子都可能不会患先天性眼底肿瘤这样绝症。

我不知道,周国平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把这些刺心的痛从记忆中掏出来,记下来,并且是那么细腻。小鱼小鸟都有眼睛,妞妞却没有。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生来就那么热切而执拗的追逐着光明,当她看见一团橘黄色的灯光时她会笑很久;妞妞唯一一个生日,妈妈对客人说你们看妞妞的眼睛像不像波斯猫,爸爸告诉她波斯猫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猫;妞妞一遍遍的哭诉:“磕着了,磕着了……”她不明白世界为什么老是磕着她;在妞妞即将离开世界的那些夜里,她躺在爸爸身边轻声唤着“爸爸”,爸爸也轻声应答,宛若耳语和游丝,在苍茫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生离死别更让人黯然消魂的啊……

妞妞死去之后,周国平说:“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刻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刻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刻做什么,也许时刻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忙我——是帮忙我一天天向你走近。”别人都说妞妞解脱了,然而这其实是荒谬的,凭什么别的孩子能够在阳光下追逐,而妞妞却必需解脱呢?作为父母,他们的下半辈子,终将活在这种荒谬中,他们寻找任何一个可能很寻常的契机,不自觉的假设——如果妞妞不死,她也能够象别人的孩子那样戴上红领巾了,也能够象别人的孩子那样羞涩的读着隔壁班男孩的信,也能够象别人的孩子那样成为神圣的母亲……

事实上,我们从来不怕得不到任何即使我们很想得到的东西,我们怕的是失去我们以前得到过的东西。为什么失恋会是那么痛苦的事、。很多人或许认为在于抛弃的痛苦,其实最重要的不在那里,而是无法理解这样的事实,那段以前彼此呵护过的感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失去了。任何感情都是这样,倾注过,付出过,不求回报,只想用生命微弱的力量握紧它。可我们活着的世界,总是有一些力量,在它面前,眼泪,显得软弱和无助!然后,开始学会,珍惜生命和亲情。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5

周国平一定是个有读书强迫症的人,并把读好书作为追寻其独立精神生活的最主要途径。我觉得很可爱。周国平的散文不能纯粹地看做散文,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他,文字间不经意透露出哲学专业味道;又正因为其专业出身,他的哲学散文不像很多所谓的人文哲学、处世哲学:周国平的文字没有功利性,没有“实用”性,不教你如何处世,不教你如何沟通,文字纯粹得有些倔强,巴不得全世界都不用理我,我就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难怪他会表述出:“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通行。世间最动人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再加上他不爱面对媒体,不喜欢参与公众活动,更让这种表达成为某种身体力行。

周国平对精神世界有着强烈的追求。他否定读书的实用性,明知精神追求的徒劳而仍然坚持精神追求。在其多篇文章中透露对于现代人扭曲的生活追求的痛惜与不屑。他是一个执意活在自己世界和小圈子里的人,他是幸运的,因为他选择了与文字为生。他研究尼采,从他对尼采思想的提炼和不断引用,也能感受到他对现代人精神追求的不满:“现代生活就像一道急流,人们拿着表思考,吃饭时看着报纸,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人们不复沉思,也害怕沉思,不再有内心生活,羞于宁静,一旦静下来几乎要起良心的责备。勤劳——也就是拼命挣钱和花钱——成了唯一的美德。现代那种喧嚣的、耗尽时间的、愚蠢地自鸣得意的勤劳,比任何别的东西更使人变得“没有信仰”。现代人只是带着一种迟钝的惊讶表情把他的存在在世上注了册。”

由此,周国平也是一个相当内省的人,主要的表现是写私人日记,并鼓励爱好写作的朋友都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为“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主要原因”。他至今保留着写私人日记的习惯,这些私人日记不是为发表为目的而写的。他至今最满意的作品仍然是《人与永恒》,因为那是他出名之前,完全没有出版意识的提前下的表达,最为内心、深刻、自觉、自由。我虽然算不上多么优秀的写作者,但我也在高中一年级到大学毕业后两年,坚持写了九年的日记,虽然没有每天都记录,倒也是隔三差五地写着。现在假期回家还时不时地翻阅,怀旧气十足的我,常常看得又哭又笑:原来我曾执迷于某人的文字,还尝试着模仿;原来我也有过小小的暗恋,还引发了无限的人生畅想;原来我也在青春的痛苦中做过哲学式的冥想。而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在一天天一页页中成熟成长。我觉得真正喜欢的文字的人都不会甘于只是读别人的文字,也要尝试做出自我的文字表达。

周国平的文字适合像我一样对内心的平静,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过往的追忆达到强迫症般的人,否则一定觉得他的很多表达过于自我、偏执,也难以体会他不断提到的人类精神生活的“非功利性”和“超验性”。“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我深有感触,只希望多读更多好书填补心智生活的大沟壑。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6

他,是精神极端而后丰富的人呐!

正如一些书中对于周国平先生的简介一般,其实在可以称一哲学家,其中对于人性所诠释的哲理也是其散文中尤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他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谈他的哲学,他的思考以及他实在与众不同的见解,用一颗虔诚的心来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心灵的历程和磨难。

他的文学是富有冲击力的,但有时却也教人深思反省起来,这一“顽童”用富于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文字风格来感染者精神平乏的现代人。

浅通其人后,是想读其文的了,可是我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前,心中却犯起了嘀咕,不禁疑虑,凭我这般,究竟能否解其哲理,贯其思想等等,但终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了起来,顿时,之前顾虑全消,他的文字深入浅出,老人和小孩都能获得启迪吧!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而言。”这句话值得我们铭刻于心,铭记一辈子的。这句话中的“他们”便是指守望者们,国平先生看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争名逐利的人实在不少,而他们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重要性,此时就须出现守望者们守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俗语曾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物质世界已陷不可自拔的人类是不足以,不愿去寻求物质的本象,过眼烟云般纸醉金迷的奢华享受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却因此蒙蔽了双眼,葬送了卿卿真、善、美的精神。不流于他们是极痛苦的,苟非超脱常人的毅力是万不能攀至此等境地的。在漫漫长夜,惟守望者揣一颗孤单寂寞之心在那儿独忍!

“今天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上的麦地里玩,麦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现今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孩子们终是无邪的,终得是受外在而影响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们终究有两条路,做两类人,俗人及守望者,俗人占据物质世界,而守望者占据寸土寸金的精神世界。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前者不胜枚举,后者屈指可数。

有感,即有感觉,得悟,我心中记住的而不过几个字罢了:守一方洁净之土,望一丝可敬之神!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7

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贮存,被内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

读周国平,读这个世界被你忽略了的美好;读周国平,让我们拥有另一种发现美丽的眼光。原来,清亮的视线里,我们拥有的竟然这么多,这么多。

“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

我不知道,这个夏天,周国平是否还在惦记着他的青草,他的绿芽。可读了他的文字,世界在我的心中仿佛又长满了嫩绿的新叶,仿佛又从土中钻出一株株小草,昂首挺胸,骄傲地说着:“你好!”

纯净的心!周国平的哲学文字里兼容着描写的心思,他写稚嫩的青草,写萌芽的树木,告诉我们世界的美全在于纯净的心和新鲜的眼神。读着,读着,我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大地又长满了无限的绿意。我可以听到绿叶在枝头歌唱,绿色的枝条在“噼噼啪啪”地生长;我可以看到小草急不可耐地从土中窜出,看到它左顾右盼,张望着世界。纯净的心才能感受喜悦,喜悦的眼睛写满纯净,这样的人,便能看到大地上绿意的悄悄萌动,万物慌张张的生长。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春天到来的见证者。

那种来临前的浑然不觉,和突然发现春天时的措不及防,才是最感人之处。

可是,生活在拥挤车流中的奔波和劳碌的我们,还能停下脚步,像周国平那样,去倾听春天的来到吗?

我们太忙了,忙到没有时间去注意路边刚刚从土中钻出的一株青草,忙到没有时间去留神道旁一棵树上新长出的嫩芽,忙到不得不每时每刻把手机紧盯,忙到不愿给世界一个眼神,对春天打一个招呼。可是,当一颗露珠从树上刚长出的枝条上滑落的时候,当一棵小芽第一次与阳光相遇的时候,当春天的风轻轻柔柔地拂过湖面漾起微波的时候,你我有什么理由不停住脚步,惊讶地叫喊一声呢?用张晓风《幸亏我不是上帝》中的话说就是:“春天里,满山繁樱,却有人视而无睹,只顾打开一只汽水罐,我如果是上帝,准会大吼一声说:‘这样的人,也配有眼睛吗?’”

当我们迷失在人流中时,丢失的并不是一刻时间,而是一整个春天的美好。当我们淹没在大大小小的事务中时,丢失的并不是片刻的宁静,而是整个世界。还有什么,能比初春的一棵嫩芽更重要呢?还有什么,能比发现春天那一刻时的喜悦更有意义呢?

捧读周国平,给你纯净的眼神,你会发现春天的美好。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8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终于,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平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平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9

周国平说:新年伊始,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我希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实现。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譬如,现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弃回自己的安乐小家,强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放弃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己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妈妈,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家务。待妈妈休息时,自己还可以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现在妈妈躺床上休息了。我也可以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妈妈家好安静啊!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己想欣赏的人和事。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妈妈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己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情的宁静。这时候看起来自己很寂寞,但,其实不!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丽……

周国平读书笔记篇10

毫无疑问,周国平的散文集《宝贝,宝贝》是其众多作品中又一部让人读之手难释卷,感动不已的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的父爱,不断完成着对读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召唤。

《宝贝,宝贝》真实地记录了周国平的女儿“啾啾”成长的经历,虽然都是些零碎的细节,读来却并不觉得支离破碎,丝毫没有“流水账”之感。书中那些精彩的描写时常会带给我新生命从诞生到逐渐成长的惊喜。孩子充满神性智慧的天真表达与童稚的声音,还有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现与迥异的思维……无不带给我对生命的感动和思考。

我在读《宝贝,宝贝》时刚刚做了父亲。初为人父的紧张和喜悦让我在捧读《宝贝,宝贝》时更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悟。书里所描述的一些细节,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未来成长的无限遐想,是不是将来我也会像周国平无微不至地爱“啾啾”一样做一个“痴情的父亲”,儿子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有着成长的无限喜悦和些许烦恼,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健康、聪明、可爱,甚至如“啾啾”一般优秀。也许会吧,我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从《宝贝,宝贝》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自由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悉心的照料。

爱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的简单给予,更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融,一种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精神的互动与契合。简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因为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雨露”。

《宝贝,宝贝》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记录下孩子成长的那些精彩瞬间,无论对孩子而言还是对父母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对所有的父母而言则提供了一个“这一个”的成长样态,他们或可从中获得启发。于是,我也有了记录孩子成长的冲动,尽管我做得并不好,但是我仍从无聊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做了一些点滴的记录。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成长中的好多事情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一点点地淡忘直至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无痕迹,让我们在将来对其中的细节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成长经历的记录每一次几乎都是抢救性的。妻子做得比我好,她准备了个本子,试图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值得回忆与回味的瞬间。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周国平 周国平散文集读书笔记 周国平简单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周国平最经典的文章 周国平论阅读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精选读后感 读书笔记周记 谈读书周国平 周国平读后感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