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3篇(优质)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3篇(优质)

发布时间:2023-04-06 18:2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3篇(优质),供大家参考。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3篇(优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篇一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篇二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 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2课时。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 bbs 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 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 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 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 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 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⑹ 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⑺ 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四、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 bbs 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篇三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一课时。

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推荐访问:中举 教学设计 范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3篇(优质)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详案三篇(优质)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