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草原之路的意义(7篇)

草原之路的意义(7篇)

发布时间:2023-05-07 09:30:05

篇一:草原之路的意义

  

  蒙古国“草原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杜世伟?①

  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愿景后,蒙古国适时地提出了“草原之路”发展战略,积极探讨与中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蒙俄的三边合作,即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并使其机制化。本文将首先介绍“草原之路”战略的自然属性与历史属性以及主要内涵。其次重点讨论实现中蒙战略对接的路径及其发展前景。蒙古提出了与中国进行“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具体合作方案,即将发展欧亚过境运输和实现出海口便利化,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金融合作。最后探讨实现中蒙俄三边合作的可行性。蒙古国的“草原之路”作为北方自然人文历史概念的出现对于从事人文历史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来说并不陌生,而对于今天中国所实施的“一带一路”愿景中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中的内容,暨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所涵盖的具体内容范畴来说,却是需要学界在各个研究领域中不断地深入发掘、研究、①杜世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国科学博士。105

  探讨、交流,以达到并满足以上“五通”所需要的各种合作条件的详尽与完整的认识,由此支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在本地区开展广泛领域合作、形成合作共识,建立合作机制的分工与协作,并通过对蒙古国“草原之路”战略起源的全面认识,拓展“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包含的广阔社会领域和人文交流领域的不断健康发展。蒙古国“草原之路”的起源、涵盖范畴(一)“草原之路”的自然属性与历史属性蒙古国关于“草原之路”的提出是源于“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当然“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Richthofen)于1877年最早提出的,但事实上人们发现在连接东西方往来的多条“丝绸之路”通道中,位于欧亚大陆北方的“草原之路”是为人类活动最为悠久的通道之一,就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关注这条“草原之路”上的自然、人文历史变迁的研究,最初于1998年由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几国政府间签订协议专门成立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属的研究机构“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由于蒙古国在这条“草原之路”上的自然、人文历史变迁研究中具有的地理与游牧传统的特殊属性,故“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常设机构设立在蒙古国科学院。从这些成员国家的地理位置上来看都是正位于欧亚大陆北方的草原通道上有着悠久历史往来的相关国家。关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草原之路”概念涉及的范畴,蒙古国科学院院长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所长博·恩和图布信院士认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106

  一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环境属性。今天看两千多年前开启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乃至非洲的贯穿南北半球大陆上的大动脉和人文桥梁,其历史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贸易、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和人文使节的往来,而游牧民族对在这一广大区域内传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匈奴、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继承者蒙古人,是传统游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巩固、扩大和形塑游牧社会制度,传播游牧文化,促进东西方的文化、科技和人员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现代社会属性。蒙古国及其周边游牧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蒙古国及其周边游牧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发展与新态势,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积极评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蒙古国、中国、俄罗斯等有关国家通过20多年的国际合作,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①在中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的各领域合作的框架下,2005年1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蒙古国科学院签署了双边学术合作框架协议,200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蒙古国科学院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签署了《中蒙双边游牧文化比较研究》项目协议,根据这项协议,连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古学与佛学研究所专家学者共同对这条“草原之路”上有着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历史人文属性的人类活动地域开展了一个涉及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音乐舞蹈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社会学等领域的比较全方位的①9_“民族发展论坛”,2014年1月21日,http://www??cssn??cn/mzx/mzxrlxdt/201401/t2014012ppt??PresidentofMAS,DirectoroftheIISNC??956551??shtml。B??Enkhtuvshin:《Торгонызам,соёлиргэншилбанyyдэлчид》B??恩和图布信:《丝绸之路:文明与游牧民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107

篇二:草原之路的意义

  

  作者:李青青

  崔瑾

  苏文泽

  杨凯

  作者机构: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出版物刊名:前沿

  页码:157-160页

  年卷期: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参天可汗道

  草原丝绸之路

  唐太宗

  政治羁縻

  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

  摘要: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最为悠久、覆盖范围最广。唐代唐太宗时期修建的参天可汗道则是中古时期漠北草原的重要商贸通道,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段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学者们的相关见解与现今的考古研究成果,简述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繁荣、参天可汗道的修建以及参天可汗道的重要意义与影响。试图以参天可汗道为例,从政治羁縻、民族关系和经济交流三个角度进行探究,包含其对唐朝当代和后世历史发展两方面的意义,从而体现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篇三:草原之路的意义

  

  作者:华倩[1,2]作者机构:[1]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国际展望

  页码:51-65页

  年卷期: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一带一路;草原之路;互联互通;中国;蒙古国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提出至今广受国际社会尤其是沿线国家的关注。作为古代"草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蒙古国,也在自身的发展战略中积极回应,并由此也提出了"草原之路"战略。如何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和"草原之路"战略的相互衔接已经成为中蒙两国面临的共同议题。以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崭新的起点,中蒙两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均表明两国合作的必要性。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蒙古国面临经济发展下滑的背景之下,"一带一路"和"草原之路"两大战略之间进行互联互通,既存在利益重合点和包括经贸互补性在内的对接内容和层次,又面临着蒙古国的"第三邻国"战略等现实挑战和问题。客观认识"一带一路"和"草原之路"战略对接中存在的挑战,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夯实具体的合作路径,必将对中蒙两国的战略对接乃至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互利合作形成良好的辐射作用,进而对整个东北亚的合作态势产生深远影响。

篇四:草原之路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丝绸之路的雏形——草原之路

  作者:王锡伦

  来源:《世界文化》2018年第04期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一条通道连接着欧亚大陆,被学界称为草原之路,它是丝绸之路的雏形或叫早期丝绸之路。

  位于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狭长地带,由西向东,把欧亚大陆各民族、各国家连接在一起。这一地带恰恰就是欧亚大草原。

  这条狭长的草原地带,东起蒙古高原,向西经过南西伯利亚和中亚北部,进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达喀尔巴阡山脉。除了局部有丘陵外,地势比较平坦,生态环境也比较一致。这条天然的草原通道,向西可以连接中亚和东欧,向东南可以通往中国的中原地区。

  新石器时代,农牧业在欧亚大陆各地出现后,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传播到草原地带,形成了一种混合经济。后来,由于气候不断干燥难以适应农业耕作种植,导致农业村落数量减少,规模缩小,而游牧经济却渐渐发展起来。到了距今4500年至4000年左右,游牧经济在草原地带获得了主导地位。

  在蒙古,游牧文化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代至公元前2000年代。从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开始,游牧经济逐渐成为草原通道所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在这条游牧经济带的北面是狩猎经济,南面则是农业经济。

  在古代欧亚大陆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游牧部族。这些游牧部族“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经常迁徙,在中国古典史学上称之为“行国”。“行国”是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出的概念,与城郭之国(即邦或城邦)相对。城郭之国,田畜土著;行国则随畜逐水草。

篇五:草原之路的意义

  

  蒙古国“草原之路”中国关键词★蒙古国“草原之路”2014年11?,蒙古国提出基于地处欧亚之间的地理优势,准备实施“草原之路”计划,旨在通过运输和贸易振兴蒙古国经济。“草原之路”计划由5个项?组成,总投资需求约为500亿美元,具体包括:建设长达997公?的?速公路直通中俄,同时新建输电线路1100公?,并在蒙古现有铁路基础上进?扩展,对天然?和?油管道进?扩建。蒙古国政府认为,“草原之路”计划将为蒙古国新建交通?道沿线地区带来更多的商机,并可带动当地各类产业的升级改造。蒙古国的核?产业即能源产业和矿业也会享受到此计划带来的直接好处,必将使?业得到新的腾飞。中蒙两国领导?多次表?,“?带?路”与“草原之路”?度契合,符合双?共同发展利益。Mongolia:“SteppeRoad”ProgramUnveiledinNovember2014,Mongolia"s"SteppeRoad"ProgramreliesonitsstrategicallyimportantlocationontheEurasiancontinenttoreinvigorateitseconomybyimprovingtransportandtrade.WithanestimatedinvestmentofUS$50billion,projectsenvisionedunderthe"SteppeRoad"Programincludea997-kilometer-longexpresswaylinkingChinaandRussia,1,100kilometersofpowertransmissionlines,andexpansionofexistingrailwaysaswellasgasandoilpipelines.TheMongoliangovernmentbelievesthattheprogramwillbringbusinessopportunitiestotheareasthenewarteriestraverse,andimproveproductivityinmanysectors.Itwillbenefit,inparticular,Mongolia"spillarindustries–energyandmining–andprovidethemwithalaunchingpadfortransformationalchange.AstheleadersofChinaandMongoliahaveaffirmedonmultipleoccasions,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ndthe"SteppeRoad"Programdovetailneatlywitheachotherandwillcontributetodevelopmenteffortsofbothcountries.

篇六:草原之路的意义

  

  关于“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专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康建国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

  摘

  要:“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专题,重点以“草原文化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蒙古与北方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开展综合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既有宏观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微观个案研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关键词:草原文化;草原丝绸之路;蒙医药;北方民族;蒙古

  草原文化,指的是草原民族原生文化以及草原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独具草原特色的地域文化。草原通道的开通、民族迁徙、文化交融、经济往来和政治文明等等,都鲜明地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特点和属性,是草原文化研究领域中最具特色的选题,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本专题还要重点推出有关蒙古与北方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将其作为草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有着突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期待能有更多新成果的呈现。

  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草原文化研究

  本文所提的草原文化中的关键词“草原”,是指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草原及其边缘地带,故“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地域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草原文化被提出,并被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虽然学界对草原文化研究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知名的草原文化学者吴团英先生说:“除我们已知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之外,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即草原文化。”{1}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齐头并进发展的同时,三大文化之间亦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其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历史虽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方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发展脉络、阶段性特征和具體内涵。比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其实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发生的,而是有着更为复杂而具体的内涵,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即有一部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完全是一个承载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作为地域的一部分草原地区和黄河流经地区是重合的。另外,草原文化本身也包含着诸多子文化,这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术分支。还有诸如草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草原文化的发展演进历程等等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探讨。

  关于“地域文化”概念的讨论,学界给出的界定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地域文化是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也有人认为是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更有学者将地域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的人类文明,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人类文明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文化遗产。“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因为其形成要素和机制均具有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域文化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形态上的稳定性、历史发展上的传承性和文化外观上的独特性。”{2}

  无疑,这些关于地域文化的定义和阐释,首先都是界定在中国范围内的、特定区域的、具有特色的和传承性的人类活动文明成果。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因其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再加上历史上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程度,因而产生了拥有独特属性的地域文化,比如中原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晋文化、巴蜀文化、闽越文化等等。从这个视角来说,草原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地域文化之一。其地域范围就是我国北方以草原(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为自然背景的区域内,时间跨度上就是自草原地区有人类生存以来直至今天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总和。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地域文化之一的草原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而且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脉。草原文化的第二大特征是草原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以草原游牧民族(包括历史上的)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由于草原地域广大,与其他地区在很大的地理空间上交叉并存。历史上,这一地区东面与渔猎经济生活区交叉并存,南面与农耕经济生活区交叉并存,西面与戈壁绿洲农牧业生活区交叉并存。草原文化的形成是草原民族原生文化,以及草原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独具草原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别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部分地域,我们很难做出明显的界限分割,实际上在某些地段,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就是完全重合的,如黄河的河套地区。历史上由于社会不同族群的交流交往,特别是不同政权之间的军事政治冲突,相互之间反复争夺,让文化交叉和杂糅成为草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

  二、以内蒙古及周边区域为重点的“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最早提出,其本意是中国古代把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的、横断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后经阿尔伯特·赫尔曼等学者的论证与推广,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经贸与人文交流之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丝绸之路交通路线有“两大类、三大干线”,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类;“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和“海上丝路”三大干线。{3}尽管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

  之路”,而事实上“丝绸”只是一个代称,实际情况是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同时还包括其它商品,在开展贸易往来的同时还进行着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动。

  “草原丝绸之路”在不同时期的起点不同,总的说来都是通过几条路线向北进入蒙古高原,到鄂尔浑河、贝加尔湖等地之后向西,或穿过西伯利亚草原抵达东欧等地,或翻越杭爱山后沿阿尔泰山西行,再向南折入天山以北地区,再向西抵达咸海、里海和黑海沿岸,乃至更远的欧洲。这条路线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地理景观面貌为以草原为主,兼有荒漠、戈壁和山地、河谷等地理特征。内蒙古地区作为草原文化的集成区,是欧亚大陆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地,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沟通东西方的重要战略作用。它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通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在草原之路中,内蒙古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农牧文化交错带的历史等因素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自然地理上看,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的南端,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错交融的地带;从政治地理上看,特别是在契丹、女真和蒙古时代,内蒙古地区是当时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南端的核心区域。

  内蒙古部分城市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或重要中转站。辽代时期,契丹族的主要活动中心自始至终基本上都在位于今赤峰及周边的松漠草原。如辽朝的五京之中,上京城位于赤峰巴林左旗,中京城位于今赤峰市宁城县,东京城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均为以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中心的松漠草原地区。此外,南京城为今北京,西京城为今大同,均为松漠草原周边地带,尤其是大同基本上为今天晋蒙交界地带。明代时期著名的万里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大同镇”长城就基本上与今天的晋蒙省界线完全重合,这一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农牧文化交融的狭长地带,即考古学上所称的“长城文化带”。因此历来是中原与北方草原相连通的必经之地,是非常重要的中转站。辽金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均为当时的政治统治中心,因此可将其算作辽金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到了蒙元时期,以大都、上都作为都城,因此可将这两都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

  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今天的内蒙古区域是一条横贯中国北部边疆的狭长地带,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内蒙古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时期,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被纳入到草原民族的统辖之内,在这个广阔的地域内,实现了道路交通的顺畅与繁荣。辽代的上京、中京(金代称北京)、元代的上都以及在辽金元时期均发挥重要作用的丰州、东胜州地区,均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此外,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居延地区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它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为丝绸之路的屏障、要塞的价值才繁荣起来。而丝绸之路贸易刺激沿途经济昌盛,从而为商镇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沿途商镇的经济也不能脱离丝绸之路的大经济环境,这一点在居延地区的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居延由要塞变为屯垦中心,继由屯垦中心走向商镇化,又由商镇经济和丝绸之路的中心城市张掖、酒泉联接起来。因此,居延地区既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又成为沟通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关键节点。{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绿洲丝绸之路的辐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南紧邻陕甘地区,中部的河套地区与陕西相邻,西部的阿拉善额济纳地区与河西走廊和新疆东部相邻。自古以来河套地区与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有通道相连,而额济纳居延地区与河西走廊也有通道相连。每当西安经河西走廊至新疆的通道因政治原因受到阻滞之时,草原丝绸之路便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中原汉地的使者、商人和其他人员往往都要转道北上,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欧洲诸国交流往来。即使在绿洲丝绸之路畅通之时,南北两条路线之间也长期保持畅通。因此,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部分,同时也可看作绿洲丝绸之路的辐射区。

  中国自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在新时代国际合作中充分彰显了“丝路精神”。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中蒙俄三国都是基于昔日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从2014年9月中蒙俄三国首脑首次会晤达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合作共识,到2016年9月《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出台,以及2015年《关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联合声明》和2017年《关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和蒙古国“发展之路”项目对接联合声明》的签署,中蒙俄三方合作的政治磋商机制、经济合作内容及路线图等逐渐落到实处,政治、经济、国际事务和文化人文领域的三边接触发展路线图也已经开始执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互联互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截至目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形成“高层引导”“共同规划”和“战略对接”的三维立体格局构架,为“一带一路”中中蒙俄三国的互联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开展草原文化、草原丝绸之路和北方民族历史领域的重点专题“蒙医药文化”研究

  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面对疾病和防病治病的历史。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千百年来不同民族所产生的医药学和卫生健康学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疾病、医疗与医药卫生的历史是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医药文化也是文化学和医药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历史文化学界越来越注重挖掘新兴学科和领域,而医药卫生行业也开始注重从历史文化上吸收借鉴有益成果和经验,以便更好地提升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毒肆虐全国乃至部分国际社会,给民众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这更加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和提升医药卫生事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从业者,开展医药卫生健康领域的学术研究,挖掘医药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的使命。

  蒙医药文化是草原文化遺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的传统技艺、实物资料都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且仍能够在当代社会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助力,是振兴民族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也是我们内蒙古贡献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支撑。蒙医药历史与文化与蒙古族乃至整个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已成为蒙古族与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遗产。通过对蒙医药悠久历史文化的研究,一定能够深化蒙古族与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蒙医药学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传统医学,作为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学之一,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经验日趋完善的民族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

  视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蒙医药既作为文化遗产,又作为具有广阔前景的经济产业,在未来现代化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本土的医药,蒙医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健康的作用,在民族健康产业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追溯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必然是蒙医药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专题专门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点挖掘蒙医药起源、繁荣发展乃至传承至今的历史脉络,搜集整理蒙医药文献,借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专业科研工作者和医药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文化产品和文献资源,提供一个发表和展示相关成果的平台,开展蒙医药研究学术交流,增进学术界与医药行业的互动,并对共同关注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从而为今天的医药卫生事业提供智力资源。

  鉴于此,本专题拟以“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为主题,广泛接收国内外学术界同仁的稿件,欢迎大家在这里发表学术观点,开展学术争鸣,交流学术思想!

  注

  释:

  {1}吴团英.草原文化讲演录[M].内蒙古出版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0.{2}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次十四省市区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3}芮传明.丝绸之路研究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3.{4}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草原丝绸之路课题组.草原丝绸之路史迹及其地位与作用研究[A].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C].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篇七:草原之路的意义

  

  草原丝绸之路简介

  草原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特征,已成为今天全人类的财富。它延续时间之长,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可以说草原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交流的第一通道。

  一是从时间上来说,草原丝绸之路是最早产生的东西方交流往来的通道,要远早于“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5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中国的丝织品就已经沿着贯通欧亚的草原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和欧洲地区。在原苏联境内阿尔泰边区巴泽雷克墓葬中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的精致丝织品和刺绣着凤凰图案的茧绸、漆器以及“山”字纹的青铜镜,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产生时间最为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之一,证明了中国与域外的交往,最早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得以实现的。

  二是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东西交往的桥梁一直未间断过,其持续时间更长也更加高效。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产生的诸多文明以及丰富的文献史料与考古材料都共同说明,欧亚草原地带上的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通往来始终是一以贯之、持续发展的。在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的马具,则表明人类在较早时期便使用马匹和马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往来于草原丝绸之路上,仅以此为例,便足以彰显草原丝绸之路在世界范围的文明传播力度及巨大影响力。而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始终延续着大规模长途迁徙的传统,各民族之间经贸文化交流也因此更加频繁,这也使得整个欧亚文明互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从而实现了文明信息更加便捷、全面、高效的传递。

  三是草原丝绸之路波及范围之广,涉及地域和民族之多,是其他通道所不能比拟的。整个欧亚大陆的陆地面积几乎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相似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草原丝绸之路呈网络状展开,四通八达,覆盖了极其广袤的地域。草原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历史中屡有变迁,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格局。如匈奴时代主要在漠南和漠北,鲜卑时代在漠南,契丹时代在东部草原,蒙元时代则横贯欧亚、纵贯南北。这一现象表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更加灵活,覆盖面更广阔,在沟通东西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要显得更加重要和优越。

  四是比世界其他交流通道更文明,草原丝绸之路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并扩大了跨国商贸活动和跨种族文化交流。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游牧民族必须依赖于农耕经济,所以历史上才出现和亲、朝贡、战争等交替的局面。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核心目标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尽管这其中有一些小的战争,但与殖民主义者通过血与火的宗教征服和殖民战争所开辟的掠夺、奴役、压迫之路相比,草原丝绸之路是以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实现其功能的。因此,可以说草原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脉络和目的始终是符合文明发展的本意的。

  千百年来,不同文明在古老的草原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精神,蕴含着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历史价值,给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源于欧亚草原上各人类文明中心的相互吸引。那些古文明中心之间虽然隔着高山、荒漠、巨川和大海,却通过一条长长的草原丝绸之路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彼此遥相呼应,不断地进行对话交流。正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拥有追求相互交往、共享文明发展成果的品质和精神,才使得不同地区、民族或国家的不同文明在这条通道上融汇延续传播,形成今天蔚为大观的世界文明风貌。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与命运也印证了文明交往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持久魅力。这也表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往既是世界文明向前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尽管各文明之间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与古代相比都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但是文明交往发展的总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各种文明中所具有的共性价值日益为不同民族、国家所接受和遵循,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仍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复合的、共赢的、开放的合作交流方式,重新激活古老的草原丝绸之路,在合作内容上将更加丰富,在合作方式上将更加多元,在交往活动中将更加便利,将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提供更加全面深入交往与互动的新舞台。

  (二)包容互鉴是实现文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任何伟大文明的发展和演进都离不开与其他异质文明的交往互鉴。曾经繁衍生息在欧亚草原的不同文明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进行对话、交流和融合,为其他文明的开拓和发展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这些文明作为历史沉积下来而成为人类共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多元文明交汇的草原丝绸之路则充分展示了其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和追求和谐理念主张的重要性。源远流长的草原丝绸之路繁荣发展史告诉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对于每一种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都至关重要。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和宗教信仰,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全球化外部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文明交往是我们共同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关键问题。草原丝绸之路包容互鉴的精神和生存智慧及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能够为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提供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人类克服自然环境阻隔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草原丝绸之路以商业利润为驱动力,把沿途各地区串联为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将沿线各个地理单元间的诸政权、诸民族打造成了一个经济命运共同体。正是这种表面上运作于商业领域的经济行为,导致了生活在欧亚大陆草原通道上的不同种族的思想、宗教、习俗等精神文化的变异与发展,在历史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尽管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不断发生着各种变迁,但无论是政治分割还是战争掳掠等等,都没有阻隔这条线路上的贸易往来。草原丝绸之路的繁盛与沿线国家共享文明成果的迫切愿望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出通过共同发展、共赢合作来谋求实现各方互利共赢的需求是草原丝绸之路保持畅通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必须明确,再度繁荣草原丝绸之路必须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之上的合作。草原丝绸之路将通过打造欧亚地区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辐射区,并辅助“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把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经济体欧盟联系起来,给欧亚大陆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机会。

  放眼草原丝绸之路的整个历史进程,作为“交流之路”“互惠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使沿线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实现了商品、技术、思想的交流,实现了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各取所需的目标,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草原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内涵特征。今天,建设新的草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内涵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但其与古老的草原丝绸之路共有的“和平、友谊、合作、共赢”的宗旨仍一脉相承,并且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新的草原丝绸之路将续写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美好新篇章,共铸世界文明的新辉煌。

推荐访问:草原之路的意义 之路 草原 意义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