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 【精选推荐】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 【精选推荐】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3-05-27 14:20:31

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 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蓝建伟【摘要】山地公园是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为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 ,供大家参考。

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

  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

  蓝建伟

  【摘

  要】山地公园是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为例,探讨和分析桂西北山地公园建设如何体现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TogetherwithcaseofJinchengjiangPark,thispaperdiscussesonreconstructionofmountainecologicalparkbyplantarrangement,landscapestructureanddesignsoastobeecological,nation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总页数】3页(P45-47)

  【关键词】山地生态公园;公园改造;柱西北

  【作

  者】蓝建伟

  【作者单位】河池市风景园林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6.51打造山地生态公园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心区周边的山地丘陵逐渐发展成为以绿化、生态功能为主,结合景观、休闲、运动、民族风情、文化

  等功能的综合性开放式山地生态公园,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特殊的情感场所和户外开放空间。

  河池市是广西典型的山地城市,人口密集,建设用地局限,建造山地公园是其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

  2河池市金城江公园建设实践

  2.1公园概况

  金城江公园(原革命烈士纪念园)位于河池市中心的南面,初建于1969年,原占地面积17公顷,是以“石室虚旷,岩穴幽奇”和历史革命教育而闻名的旅游景点。公园主要由南面山坡围合而成,山形错落林立,嶙峋争奇,园中革命烈士纪念碑、韦拔群烈士塑像是河池地区的重要革命历史教育基地之一。然而近年来,在公园内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相当严重,破坏植被和服务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园内原有设施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休闲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以及人民日常休闲、游览、休息、娱乐和文体活动的需要,2009年河池市政府投入5000万元对金城江公园进行改造建设,建设总面积45公顷,规划建成集生态山水园林及特色民俗休闲文化为一体,兼具人文历史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地域文化休闲山地公园。

  金城江公园结合现状地形和自然条件合理建设,分为“红色教育区、民族风情区、铜鼓欢歌区、养生林带区”等功能区。

  2.2景观改造策略

  2.2.1植物配置体现生态特色

  公园景观改造中,植物配置上突出生态特色,坚持植物种类多样化与突出乡土特色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对地被植物进行改造与提高,选留乡土优质树种和引种外来树种。注重将粗放的山林与精致、多彩的植物景点相结合,使公园内既有高大浓密的森林,又有让人驻足观赏的“精品”,结合功能分区和周边山地,创造宜人的生态景观环境。同时,突出地域性风格,形成四季常绿、季相分明、鸟语花香的亚热带

  园林风光特色。遵循植物多样性,实行乔、灌、花、地被相结合;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景观。此外,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注意植物配植的艺术性,合理密植,注意远近绿化效果。根据不同景观节点,因地制宜营造各具特色的生态绿化景观,按照总体布局分区的功能要求,每个区都独具特色。

  红色教育景区选用与纪念性有关系的植物,以常绿的松柏、木棉、桂花、枫香等植物为主,采用对植、群植手法,配以几何开花的绿篱、空旷的硬地,强调一种庄严、安静的气氛。

  民族风情区湖边绿化以种植垂柳、吊丝榕、白千层和竹子为主,以形成枝叶婆娑、气根垂吊、气势恢宏的水体景观。湖区周边绿地则以疏林草地和缓坡草坪构图为主,点缀开花乔、灌木,形成疏密有致、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富有野趣的景观特色。山坡上选用桃花和洋紫荆相搭配,规划桃花园、紫荆园,吸引市民赏玩。

  铜鼓欢歌区结合地形、道路、特色建筑物进行植物配植,疏密有致。色彩上,选用绚丽的开花乔灌木及草本花卉,树型上则选用姿态优美的树种。结合自然环境,在保持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精益求精,种植各种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及花卉。

  养生林带区规划布置百米养生步道、养生林带。植物选用树型优美、形状奇特、色彩鲜艳、具有观赏性的树种(枫香、榕树等)和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树木;乔木选用高大荫浓的树种,灌木选用直立生长的中、高型树种。同时,合理规划具有鲜明特色的休息亭及儿童娱乐设置沙池等户外游乐设施。

  2.2.2景观构建彰显民族特色

  河池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的民俗风情、节庆、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浓郁的乡土文化孕育出以铜鼓文化为代表的红水河文化和以山歌文化为代表的刘三姐文化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因此,公园建设始终围绕民族特色展开,即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展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规划设计通过采用民族文化特色理念,构建以不

  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景观结构,并在重点节点设计中注重民族文化的演绎,将民族文化特色很好地融入金城江公园景观塑造中。

  园内的民族风情区和铜鼓欢歌区就是以展现民族特色为主旨,随处可见具有民俗特色的铜鼓、花竹帽、长寿福、特色凉亭、民俗建筑等。在石头村靠北面处增设具有岭南风格的壮乡茶楼,同时布置各种民俗主题游乐设施、户外玩具以及竹林带、休闲草坪、对歌雕塑、浮雕和表演舞台、涌泉、茶楼休息亭,将其拓展为民俗文化活动主题娱乐园。强调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以启示人们、教育人们,起到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2.2.3节点设计蕴含文化特色

  节点设计以贯穿文化建园为宗旨,努力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内涵。丰富公园文化底蕴,将文化艺术与自然山水相互结合,创造出山水与人文休闲娱乐相互交融的园林意境。

  金城江公园核心区范围由红色教育区的纪念碑、韦拔群塑像以及南面烈士石碑组成,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对核心区内的植物景观和历史文物古迹尽可能保留、再现和强化历史风貌,特别是要保护好纪念碑、韦拔群塑像、烈士石碑等历史文物。按照“原汁原味、整旧如旧”的方法,加强核心内的绿化,弥补现有构筑物景观缺陷,改善山体环境,增大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红色教育景区主轴与市内北大门相连,以烈士纪念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东为平安、养生轴,南为山体群峰,西为民俗风情园。将原有主轴向南延伸设置革命浮雕墙和小型休息亭,其间通过飘廊将纪念碑与休息亭相连通,并与现有的烈士石碑相连形成完整的景区。游人在飘廊上可以领略自然生态的美景,也可以感受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

  公园内的雕像、浮雕是经专家研究商讨而选定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中,雕塑《刘三姐》,高2.1m,共计4件,采用黄铜进行铸造,再现了刘三姐与三个秀才对歌的情景;雕塑《长寿老人》采用墨绿色花岗岩石材制作,长4.29m,宽3.9m,高2.9m,以老妇人和男长者的形象表现河池地区长寿的人文景象,寓意河池人的长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浮雕《河池革命烽云图》设在纪念碑广场,6.4m×4.2m,采用浅红色花岗岩雕刻,以主题性叙事的形式和传统写实的手法,再现广西河池地区近代革命历史。

  2.3规划经验

  2.3.1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为推进河池城区绿化美化建设,逐步提高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河池市确立了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根据河池市城市总体的规划示意图和对河池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应从总体上把握河池市区域的绿地系统建设,即构建“水穿城,城包山,山包城,林楔城”的格局,形成山、水、城、林为一体的复层式结构。公园建设将带动本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山体绿化可与经济林、生态林、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3.2与市民要求相结合

  城市公园是市民游憩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每个市民都有权享受到的自然空间,山地生态公园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应首要考虑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例如金城江公园主轴大门的登山台阶为170m的斜面踏步,宽12.8m,中间设有松柏林荫花带,用料石砌成,分四级至顶,共有台阶508级,是市民登山、锻炼的好去处。同时,巧妙利用山坡和谷地,开发布置了多层次的游览道路、特色广场、儿童乐园、休闲凉亭,为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等提供场所。另外,综合考虑公园周边关系及城市道路规划,结合现状,将金城江公园统一规划为东、西、北三个主入口,将东、西两面公园主干道连通,在重新组织公园景点及游览路线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路网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既满足景区的人流、车流等交通要求,又方便游人出入。

  3结语

  山地公园建设在合理地利用当地特有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同

  时,既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实现山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山地生态公园的改造,必须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生态与文态同构。通过金城江公园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则:

  (1)合理利用原有山水地形,在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前提下,结合自然,按照自然空间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进行景观空间的构建。

  (2)植物配置应就地取材,在保护原有乡土树种的同时,引种优质外来树种。突出原有树种的保护,加强植物种类多样化。

  (3)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维护景观特色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体现地方特色及人文精神。

  总之,山地公园在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其地形、资源及文化特色,在尊重历史、保留原来的风韵和特点的同时进行改进和提高,实现景观空间、生态、文化的和谐统一,从而创造出具有园林艺术美的山地生态公园。

  [参考文献][1]郝美彬,陈东田,周君.从古典园林到山地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31-334.[2]李振军,盘璇.以狮山公园设计为例浅谈山地公园空间设计[J].广东园林,2007(B09):70-72.[3]芦建国,徐新洲,盛卉.空间、景观、文化的融合——西部山地公园景观规划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3):121-124.

推荐访问: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探索——以金城江公园改造建设为例 金城 公园 建设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