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3-05-31 09:00:03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ModifiedbyJEEPonDecember26th,2020.环境保护凤祥集团:合作社模式推进农民肉鸡养殖规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供大家参考。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ModifiedbyJEEPonDecember26th,2020.

  环境保护

  凤祥集团:合作社模式推进农民肉鸡养殖规模化

  公司简介

  山东凤祥集团创建于1991年10月,主要从事种禽繁育、肉鸡饲养、饲料加工、肉鸡屠宰分割、禽肉熟制品、调味品、乳制品等生产经营。

  问题

  结合自身的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带动企业所在地山东阳谷县的农民致富,一直被山东凤祥集团视为自觉的发展使命。借助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的肉鸡业务,凤祥集团较早找到了将自身发展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的路子,与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订单农业。在初期,凤祥集团以“公司+农户”为基本运行模式的订单农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肉鸡生产,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饲养户规模的相应扩大,农户养殖水平低、企业技术和监督人员下乡难以及鸡只死亡、外流、合同价格“订而不定”等诸多问题凸显,企业对分散农户的组织管理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能力,同时确保农民与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从1999年开始,凤祥集团大胆创新肉鸡饲养组织形式,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逐步确立了“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公司为依托、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养殖户为载体,规范了合同履约行为,理顺了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邀请政府参与推动新模式。凤祥集团与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得到了阳谷县委、县政府对新经营模式推广的大力支持。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农委、质监局、畜牧局、农业局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肉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协调和组织工作,并在县肉鸡联合社内下设了“肉鸡养殖”、“饲料加工”、“肉鸡防疫”三个工作组,具体负责肉鸡养殖方面的供雏、供料、供药及防疫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在全县16个乡镇成立了肉鸡联合社,具体负责肉鸡生产工作的日常事务。政府从组织上保证了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落实,为合作社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和成熟,凤祥集团顺应形势,与政府联合引导合作社逐步增加养鸡农民所占工作人员的比例,使其发展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充分发挥合作社载体作用。凤祥集团帮助各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使合作社围绕自身需要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安排饲养计划、落实服务项目等。同时,推进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系统服务。养鸡的农民只要通过一定手续,就能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在为养殖户选择农场、解决土地、水电、道路、履行饲养合同、保证饲养质量、搭配农忙农闲饲养时间等方面,发挥出专业服务优势。例如,为降低新建鸡舍排气扇价格,合作社与凤祥集团联合组织了全国排气扇竞价会,价格降低近20%。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标准化的养殖的需求,农场养殖成为新趋势,凤祥集团根据实际情况,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基本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提高为“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场”,在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继续发挥出合作社的载体作用。

  明确各方利益分配关系。凤祥集团以合同、订单形式确定与合作社、农场的利益分配关系,推进合作社服务工作。凤祥集团通过合作社严格实施“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屠宰。为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凤祥集团在合同中统一核定产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鸡苗、饲料、成鸡等价格也均在合同上注明,不受市场波动影响。如此一来,农民只负责肉鸡饲养,不用操心销售,在利益有保障的前提下,合作社服务工作也更为顺利和规范。同时,在合作社方面,凤祥集团向其

  提供每只商品鸡相应的服务费用。于此,公司、合作社、农民三者更好地结成“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

  成效

  通过创新肉鸡饲养的组织形式,凤祥集团发挥合作社代表、协调、管理、服务职能,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肉鸡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促进了肉鸡养殖标准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已建的110多个合作社,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发展肉鸡生产的积极性。近二十年来,凤祥集团共引领山东、河南、河北三省16个县市120多个乡镇的数十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万多人,带动肉鸡饲养户万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5万人,每年创造社会效益7亿多元,拉动了周边地区运输、包装、技术服务果蔬等相关产业,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200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莅临凤祥集团视察指导工作,对凤祥集团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带动农民致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同时,合作社围绕凤祥集团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减少了企业的组织费用,保障了成品鸡质量。凤祥集团估算,如果由企业直接组织生产,每只成品鸡组织费用大约元,通过合作社组织,每只商品鸡大约元。合作社组织饲养的专业服务优势的发挥,从多方面协调了企业、社员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关系,推进了规范管理,有助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和肉鸡质量的保证。

  依托合作社模式推进的订单农业,凤祥集团在做好肉鸡初级产品加工出口的同时,加快了由资源加工型向科技主导型迅速转变的进程;并实施大食品战略,推动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产品将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成为几百种,形成大食品体系、多元化经

  营、长链条发展的经营格局,增强了龙头带动能力。

  目前,凤祥集团已成为以鸡肉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经营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凤祥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食品远销欧盟、日本、马来西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快餐集团以及沃尔玛、百佳、好又多、家乐福等大型超市连锁集团在我国及东南亚各国最大的鸡肉供应商之一。

  展望

  在通过合作社模式有效扩大肉鸡养殖规模,确保产品供应稳定的基础上,凤祥集团继续依靠其专业服务作用,组织农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落实“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畜舍设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的“六统一”原则,发展养殖示范区,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培育壮大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凤祥集团将以此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联合利华:创新利用生物质(秸秆)燃炉

  实现互利共赢

  【来源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WTO经济导刊》】

  【2011-04-28】

  【阅读1123】

  公司简介

  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成立于1929年,由英国Lever公司与荷兰MargarineUnie公司联合组建。经过82年发展,联合利华公司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63000名雇员、264个生产基地,14个品类的400个品牌畅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约398亿欧元,位列财富500强121位。

  联合利华与中国的渊源起于1923年,1986年重回中国市场,至今,联合利华中国的业务已增至10亿欧元。中国市场已然成为了联合利华全球业务的重点市场。

  问题

  1.我国每年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7亿多吨农作物秸秆,几乎完全没有被利用,除了做饲料和制造廉价板材外,往往被农民付之一炬,既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现象在联合利华合肥工厂所在省份安徽尤为严重,每年春季因秸秆燃烧甚至造成了“烟锁庐城”的怪现象。

  2.联合利华采用广泛应用于中国市场的燃烧煤炭洗衣粉制造方法,一方面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生产消耗大量的天然气、煤、电,工厂能源成本逐年上升。进行技术革新寻找更环保节能的方法成为联合利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案

  1.研发秸秆利用技术

  2.沟通农户、政府

  在将生物质(秸秆)燃炉技术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联合利华也遇到了沟通当地农户、取得当地农户支持与配合等难题。为此,联合利华及其供应商与当地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多场主题讨论会,积极听取各方意见,最终联合利华合肥工厂生物质(秸秆)燃炉成功投入使用,成为全球首个安装生物质(秸秆)燃炉并应用于生产的工厂,每年消化生物秸秆2万至万吨。

  成效

  联合利华生物质(秸秆)燃炉项目是中国日化行业中唯一一组以生物质(秸秆)作为燃料的燃炉,在全球洗衣粉生产中也是革命性的一步。联合利华通过创新研发生物质(秸秆)燃炉技术,成功运营合肥工厂生物质(秸秆)燃炉,将秸秆变废为宝,达到了通过项目实现节约能源成本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并在业内产生示范效应,提升了联合利华在华声誉和竞争力。

  1.实现节能环保

  节能方面,生物质(秸秆)燃炉正式投入使用后,联合利华在中国的洗衣粉生产正式启用环保、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秸秆),从而取代原有的石化燃料。以2008年洗衣产品生产为基准,生物质(秸秆)燃炉的使用使能源成本相对天然气而言节省50%。环保方面,使用生物质(秸秆)燃炉后,温室气体每年减排万吨,减缓了季节性生物质秸秆燃烧的污染,实现了生产线的零固体废弃物填埋及零污水排放。

  2.产生示范效应

  生物质(秸秆)燃炉项目旨在发展一种全新的能源供给模式,在一定的成本优势下变废为宝,将产生的能量用于洗衣产品生产线,为工厂提供新型、稳定的原材料。联合利华合肥工厂生物质(秸秆)燃炉项目的成功运行,在业内产生了标杆的示范效应。

  2009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到联合利华合肥工厂参观调研,研究大规模开发秸秆资源的政策和规划。2010年,联合利华进行技术推广,从化工厂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生物质燃炉;2011年,金山工厂也计划将此列为重点发展项目,预计将实现温室气体每年减排三千吨。不仅是国内,联合利华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公司也来合肥工厂取经,准备进口设备和技术应用到他们的洗衣粉生产中。

  2010年7月,联合利华合肥工厂荣获合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09年度合肥市节能先进企业”称号;2010年10月,联合利华荣获搜狐中国绿金奖。

  展望

  2010年11月,联合利华在全球范围内公布了可持续发展计划,提出将通过发展新的业务模式,实现“至2020年使单位产品用水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废弃物量减少一半,且100%采购可持续农业原材料作为生产原料”的战略目标,关注从原材料采购至消费者使用的全产业链,致力于减少每一个环节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展望未来,联合利华将通过生物质(秸秆)燃烧技术引领洗衣粉及相关产业开创回收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新模式,引领行业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界共创绿色低碳发展的美好明天。

  教育机会提供

  国开行:助学贷款助百万学子圆大学梦

  【来源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WTO经济导刊》】

  【2011-04-28】

  【阅读1028】

  公司简介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开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期致力于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在基层金融和国际合作业务领域也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

  国开行也是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先行者。2008年12月,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底,国开行资产余额达到万亿元,实现净利润302亿元。

  问题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开展的助学贷款业务资助了数百万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但到了2002年,这项业务却在全国几乎普遍陷入停顿。

  由于多种原因,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和信贷风险较高,银行统计的违约率达到40%。同时,贷款客户多、单笔额度小、跟踪管理困难等客观因素造成运营成本高、收益低,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为了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国家对原有的助学贷款办法做出了改革。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

  见》,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根据补偿机制,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1:1的比例建立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按照当年的发生贷款金额进行补偿。教育部规定,风险补偿金的上限为15%,即一笔1000万元的助学贷款,当地财政和高校将各出75万元对银行给予补偿。

  然而,新政策出台后,情况仍不容乐观。经办银行普遍认为15%的补偿金比例太低了,致使助学贷款流标现象频发。

  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迫切需要经办银行探寻一套全新的风险补偿和风险控制机制。

  解决方案

  正当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受阻时,国家开发银行从关注社会热点、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介入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针对助学贷款赖以依存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信用体系仍然相当薄弱的现实,国开行以开发性金融的方法,从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入手,破解国家助学贷款这道难题。

  创新建立三方联动的责任体系

  2005年1月,国开行获准在河南省开展助学贷款试点。在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的指导下,国开行把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积极创新,采用“批发方式”开展零售业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范和控制风险,形成独具特色的助学贷款管理模式。

  国开行这种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标准为14%,省财政和贷款的高校分别承担一半。高校全面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克服了银行在后续管理上存在的严重“脱节”的问题,有效防范和控制了风险。

  国开行把本应由其得到的风险补偿金拿出来作为奖励基金。学校管理得好,助学贷款违约额低于风险补偿金14%的,风险补偿金剩余部分全部奖励给高校;否则,学校不仅要如数缴出风险补偿金,而且还要承担高出部分的50%,这让风险补偿金具有了激励和约束效力。

  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操作平台,全面管理学生贷款的受理、审核、汇总、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催收、贷款信息管理及学生的诚信教育等具体事宜。

  另外,学生的助学贷款情况将装入学生的档案,随学生的就业而流动,这样,用人单位也将参与到风险监控上来。

  国开行的这个新模式重在信用建设,使各环节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高校、教育厅参与管理信用的积极性。试点当年放贷的规模就超过各家金融机构历年在河南省发放助学贷款的总和,在试点中,国开行发放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保持在100%。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随后在全国15个省份推广。

  积极探索生源地助学贷款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扩大助学贷款的受益面,国开行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又尝试推出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007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和银监会的支持下,国开行在江苏、甘肃、重庆等5省市成功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并于2008年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该业务为信用贷款,以借款学生为中心的三段信用联结,以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实施主体,联结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为保证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国开行从机制建设、业务流程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同时建设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系统,搭建有效的信用和信息平台,全程跟踪和管理助学贷款,防范贷款风险。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产品和管理等方面,国开行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工作。

  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防范风险。根据开发性金融的理念,按照政府组织优势、国开行融资优势与社会信息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在助学贷款业务中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范和控制风险。例如,与教育部门合作,发挥教育部门的优势,推动建立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负责贷款申请受理、贷款审查和贷款回收等工作;在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和财政贴息制度,将财政和金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国开行则利用融资优势,推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体系。

  建立三段信用联结的新模式。针对学生在入学前、入学后和就业后三个阶段的信用和信息变化特征,通过生源地评审、高校诚信管理、就业单位监督还款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创新,将家长、高校和就业单位等联结成一道优势互补、相互承接的风险防范链。如共同借款人机制,就是由借款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信息共享机制,以借款学生借款、就学和就业等信息为对象,在国开行、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和就业单位间建立信息共享渠道;风险共担机制,针对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当风险补偿金超出助学贷款损失时,超出部分奖励给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推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新产品。国开行根据借款学生的特点,在贷款期限、利息和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以降低由于产品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违约。例如,根据学生未来现金流的特点,将贷款期限最长延长到14年,并规定毕业后两年为“不还本金、只付利息”的宽限期;可以提前还款等。

  成效

  截至2009年底,国开行在全国24个省(区、市)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19亿元,贷款余额亿元,支持224万名贫寒学子走进大学校园。

  在国开行的推动下,一度停滞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重新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国开行助学贷款发放规模跃居银行业首位,2009年又上新台阶,新增发放贷款53亿元,同比增加%,占全国份额的57%。

  生源地助学贷款如今已成为国开行基层金融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具有手续简便、还款时间长、不需提供抵押担保等特点,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可申请。

  专家认为,贷款期限延长,不仅降低了学生还款压力,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再加上生源地助学贷款由家长和学生共同承担还贷责任,银行对学生家庭情况和联系渠道都有清楚掌握,还贷风险被降到了最低。

  从国开行整体业务来看,截至2009年末,国开行不良贷款额为亿元,不良贷款率为%,持续保持在1%以内;累计本息回收率%,连续10年保持高位。

  对国开行的举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赞赏有加,“国家开发银行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最困难的时候,主动承担起助学贷款业务,帮助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办了教育部想办而办不了的事情,开发银行对教育事业有情、对家庭困难学生有恩”。

  展望

  2010年,国开行将继续发挥助学贷款主力银行的作用,进一步推进生源地和高校助学贷款,让更多贫困学子受益。国开行将积极创新,提高基层金融业务电子化水平,方便借款学生跨区跨行还款;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共建社会信用;加强与地方政府、高校的合作,强化贷后管理,进一步防范贷款风险,推动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案例 社会 责任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