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8篇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8篇

发布时间:2022-10-22 13:40:04

篇一: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中国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

  作者:江西省上犹中学 吴丁华

   先秦:原始社会—221B.C.(公元前3世纪后期)

  ❖ 一、历史阶段特征概述:

  ❖ 1、祖国历史的开篇,中华文明勃兴。

  ❖ 2、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

  形态。

  ❖ 3、春秋战国:分封制瓦解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

  始形成 ❖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新兴

  地主阶级逐步掌权并开展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 制逐步建立。

  ❖ ②大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由分裂趋向 统一。

  ❖ ③民族融合,华夏族逐步形成。

   先秦:原始社会—221B.C.(公元前3世纪后期)

  ❖ (2)、经济上:

  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 飞跃),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 ② 井田制走向崩溃,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并逐步取 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 ③战国时,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

  ❖ (3)、思想文化:

  ①孕育两大巨匠:老子和孔子 ❖ 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社会巨变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反映)

   先秦:原始社会—221B.C.(公元前3世纪后期)

  ❖ 二、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 1、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天下为公”) ❖ 2、禹建立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 3、夏商周的更替 4、青铜时代 5、商周的宗法

  制、分封制、井田制 6、文字的成熟 7、春秋争 霸与战国兼并战争 8、秦统一战争 9、铁器牛耕 的使用、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等)的兴修 10、 战国的变法,社会转型 1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12、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

   先秦:原始社会—221B.C.(公元前3世纪后期)

  ❖ 13、诗经、楚辞 14、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 成

  ❖ 三、政权更替 ❖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

  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1) →东周(春秋770B.C.--476B.C. 战国 475B.C.--221B.C.)

   秦汉(221B.C.—220)公元前3世纪 后期—公元3世纪前期

  ❖ 一、历史阶段特征概述:

  ❖ 1、政治:

  ❖ ⑴、政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东汉后

  期,分裂因素滋长) ❖ ⑵、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巩固 ❖ 2、经济:

  ❖ ⑴国力雄厚,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 ⑵重农抑商政策确立统治地位

   秦汉(221B.C.—220)公元前3世纪 后期—公元3世纪前期

  ❖ 3、民族、对外关系:

  ❖ ⑴疆域由中原地区扩展至少数民族地区(秦取河套,

  征南越;西汉开发西南,沟通、管辖西域) ❖ ⑵民族关系的焦点:与匈奴的关系 ❖ ⑶对外交往开创新局,秦汉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4、思想文化:

  ❖ ⑴思想特点: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秦尚法,焚

  书坑儒;汉尊儒,罢黜百家) ❖ ⑵文化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

  化交流频繁;③水平世界领先;④气势恢宏

   秦汉(221B.C.—220)公元前3世纪 后期—公元3世纪前期

  ❖ 二、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 1、秦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经、 交通、民族关系) 2、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 3、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4、汉初的“黄老无为”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5、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6、削藩与七国之乱 7、汉武帝的“大一统”(加 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货币、 盐铁官营、人才选拔等)8、北击匈奴与开拓西南 夷 9、沟通西域,设置都护,丝绸之路

   秦汉(221B.C.—220)公元前3世纪 后期—公元3世纪前期

  ❖ 10、王莽篡汉 1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2、佛 教东传与道教形成 13、东汉后期政治状况(中央: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君权弱化;地方:豪强地主势 力壮大,导致军阀割据混战 200官渡 208赤壁) 14、史记、汉书15、造纸术的发明与成熟 16、汉 赋

  ❖ 三、政权更替

  ❖ 秦(221B.C.-206B.C.)→西汉(206B.C.-9)→

  东汉(25-220)

   魏晋南北朝(220-589)公元3世纪前期公元6世纪末

  ❖ 一、历史阶段特征概述:

  ❖ 1、政治:

  ❖ ⑴国家分裂(但孕育统一因素),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豪

  强地主及士族制度的恶性发展 ④五胡内迁,各自建立政权, 北方民族矛盾尖锐 ❖ ⑵门阀士族制度的兴衰 ❖ *原因:兴:①政治:豪强地主、割据势力;分裂局面,中央 集权弱小 ②经济:地主阶级经济(庄园经济)的发展,土地 兼并 ③文化:佛教的传播与兴盛,道教的发展,冲击了儒 家学说 衰:①政治:统一趋势的出现 ②庶族地主经济的 兴起 ③士族文化的腐朽没落 ④战乱

   魏晋南北朝(220-589)公元3世纪前期公元6世纪末

  ❖ 2、经济 ❖ ⑴庄园经济、寺院经济盛行,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 ⑵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重大调整(均田制、租调制)

  ❖ ⑶北方经济破坏严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开始改变我国农 业经济以北方为重心的格局;为隋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 3、民族关系 ❖ ⑴民族大融合时期 ⑵少数民族封建化

  ❖ 4、文化

  ❖ ⑴科学技术进步(圆周率、齐民要术、水经注等)⑵宗教哲 学思想盛行(玄学、道教、佛教、神灭论)⑶文学艺术承上 启下,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色彩

   魏晋南北朝(220-589)公元3世纪前期公元6世纪末

  ❖ 二、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 1、三国鼎立 2、士族兴衰 3、南北朝政权更替 4、淝水之战 5、北方五次局部统一(曹魏、西 晋、前秦、北魏、北周) 6、南北朝佛教的泛滥 7、北魏孝文帝改革 8、北方民族大融合 9、九 品中正制 10、齐民要术 11、三曹、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 王戎 )、陶潜、谢灵运、王羲之

   魏晋南北朝(220-589)公元3世纪前期公元6世纪末

  ❖ 三、政权更替 ❖ 三国(220-280)→西晋(265-317)→东晋

  十六国(317-420)→南北朝(420-589)

   隋唐(581-907)6世纪末-10世纪初

  ❖ 一、历史阶段特征概述:

  ❖ 1、政治:

  ❖ ⑴ 、国家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唐后期,藩镇割据,

  分裂因素滋长

  ❖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科举 制等)

  ❖ 2、经济:

  ❖ ⑴、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国力空前强盛(原因:

  ①

  统一安定;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 民族、对外的 经济交流④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 ⑵、经济制度影响深远(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 法等)

  ❖ ⑶、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隋唐(581-907)6世纪末-10世纪初

  ❖ 3、民族、对外关系:

  ❖ ⑴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 ⑵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以和平交往为主流

  ❖ ⑶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频繁

  ❖ ⑷对外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动空前活跃

  ❖ 4、文化:

  ❖ ⑴全面辉煌,博大精深,对世界影响深远,形成了 中华文化圈

  ❖ ⑵兼收并蓄,开明的文化政策,频繁的中外交流, 浓厚的文化氛围

   隋唐(581-907)6世纪末-10世纪初

  ❖ 二、重大历史事件、现象 ❖ 1、隋的统一与“开皇之治” 2、杨广及隋末农民

  战争 3、三省六部、科举制 4、玄武门之变与贞 观之治 5、武则天 6、开元盛世 7、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8、突厥、吐蕃、 回纥、靺鞨、南诏9、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 10、中日、中印关系 11、辉煌的唐文化(唐诗、 火药、雕版、书法等)及世界影响 12、经济重心 南移(“扬一益二”) ❖ 三、政权更替

  ❖ 隋(581建立,589统一,621亡)→唐(621-

  907)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10世纪初 -14世纪下半叶

  ❖ 一、历史阶段特征概述:

  ❖ 1、政治:

  ❖ ⑴ 、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到大一统(分裂割据是唐末以

  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扩大;并立是由于两宋的积贫积弱,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强大;元统一是因为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方的恢复,民族融合,宋金的腐朽及蒙古军事实力的强大)

  ❖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北宋:宋太祖改革;元 朝:行省制度)

  ❖ 2、经济:

  ⑴ 、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原因:隋唐基础;抗辽 抗金保障了社会相对稳定;民族间及对外的交流;统治者调 整政策)

  ❖ ⑵、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周边地区扩展(主要原因:少数民 族政权的封建化)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10世纪初 -14世纪下半叶

  ❖ 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⑷海外贸易兴盛,科技西传(海上贸易兴盛原因:北方陆路 阻断;江南经济发展;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指 南针)

  ❖ 3、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战争频繁,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 快(推动了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巩固)

  ❖ 4、对外交往空前活跃(主要体现在海外贸易方面) ❖ 5、科技、文化繁荣发展,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 ❖ 二、重大历史事件、现象

  ❖ 1、五代十国(唐后期藩镇的延续) 2、北宋局部统一及加 强中央集权 3、北宋中期社会 危机及范仲淹、王安石改革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10世纪初 -14世纪下半叶

  ❖ 4、宋代理学 5、并立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宋辽、宋 夏、宋金、辽金、蒙古的兴起) 6、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 心南移 7、科技的黄金时代(三大发明的成熟与外传) 8、 元的统一,行省制度,对西藏(宣政院)、台湾(澎湖巡检 司)的管辖 9、宋元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10、宋 词、元曲

  ❖ 三、政权更替

  ❖ 五代十国(907-960)→北宋(960-1127)、辽(907- 1125)、西夏并立→南宋(1127-1279)、金(1115- 1234)、西夏并立→元(1271-1368)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14 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期

  ❖ 一、历史阶段特征概述:

  ❖ 1、政治:

  ❖ 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我国基本 的政治版图

  ❖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由盛而 衰

  ❖ 2、经济:

  ❖ ⑴、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 ⑵、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资本主义萌芽 ⑶ 、 “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14 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期

  ❖ 3、民族关系:

  ❖ ⑴、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民族

  分布格局基本定型 ❖ ⑵、反对分裂势力(平定三藩、粉碎准噶尔割据势力、平

  定回部叛乱),加强边疆管辖(在天山南北分置乌里雅苏台、 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改土归流;设置 台湾府),多民族国家最终巩固 。

  ❖ 4、对外关系:

  ❖ ⑴、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主观原因:

  ①专制主义的衰落;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客观因素:

  ①外国侵扰;

  ②沿海反清 斗争。影响:

  ①抵御侵略,保护自然经济;

  ②阻碍中外经 济文化交流,不利新经济因素发展;

  ③影响科技进步,导 致近代落后;④形成虚骄自大心态 )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14 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期

  ❖ ⑵、开始反对西方侵略(葡据澳,荷占台,俄窥黑龙江流域;

  郑成功复台,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 5、文化:

  ❖ ⑴、文化专制政策;

  ❖ ⑵、承古萌新,古典文化进入总结

  ❖ ⑶ 、西学东渐 ❖ 二、重大历史事件、现象 ❖ 1、明清的君主专制强化(废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

  司;内阁;八股;文字狱;军机处;密折制) 2、靖难之 役 3、郑和下西洋 4、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14 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期

  ❖ 5、张居正改革(隆万新政) 6、明中后期的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7、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边疆、民族政策) 8、康乾盛世 9、海禁政 策 10、阳明心学 11、明清之际儒学的新趋向 (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 12、 古典文化的总结(古典小说、古典科技、大型图书 等)13、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主要通过传教士的 活动)

  ❖ 三、政权更替

  ❖ 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

   历史纵横

  明清时期中国和欧美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 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 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 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 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篇二: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1,中华道路:大纲。吉尔吉斯斯坦的先祖是耶律大石(建立西辽)。

  2,中华祖先:二百万年前泥河湾小长梁猛犸象。禄丰古猿。元谋人。周口店北京猿人。猿人——古人(早期智人,旧 石器时代中期)——新人(现代人,山顶洞人)砖家:山顶洞人其实已经是现代人了,如果他们去王府井,只要不说 话,没人知道他们是山顶洞人的。

  3,农业起源:狗尾巴草和野蘼子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良莠不分)。人猪合葬蛮有意思:一开始部落首领两 边一雌一雄各一头,后来变成就一个猪头了,哈哈哈。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磁山文化。兴隆洼遗址。“家”猪。

  4,文明起源:仰韶彩陶文化。凌家滩遗址玉器陪葬。牛河梁红山文化。玉猪龙(向龙王求雨?)。礼仪中心远离居住 区也是由红山文化遗传而来,北京十三陵和天坛。最早的古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

  5,邦国起源:山西陶寺遗址:古观象台 12 节令。圭表。中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初始国家:陶寺,石峁,良渚。

  王权国家:夏(河南二里头),商,周。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包括偃师 在内的洛阳平原称为中国。天下之中。

  6,夏王朝觅踪:四川羌族禹步舞。二里头夏都遗址。贵州荔波水族水书。后羿射日指的不是太阳,而是夏帝太康。太 康失国后裔代夏。少康。

  7,殷商兴亡:商汤(伊尹烹饪祖师爷)灭夏(夏桀)。商王朝“革故鼎新”,国灭则鼎迁。盘庚迁殷。安阳殷墟遗址。

  武丁妇好。帝辛商纣王,摘星台,妲己。姬昌周文王《周易》(将伏羲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姜子牙。比干。帝辛 姬发牧野之战。

  8,商代文化:商代是一个凡事都要占卜的时代。甲骨文也叫甲骨卜辞。闰月。商代已有半音,曲调。陶器 China 白 陶。酒具青铜器。司母大方鼎。商朝因酒而亡。

  9,武王克商:周代诗歌总集《诗经》。姜太公吕尚钓鱼,与他对话的周文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末代君主都被贬得很 低,其实商纣王也很勤奋很能干。牧野之战。邑,牧,野,林。

  10,周公摄政:《尚书》,陕西皮影戏,周公(周武王弟弟周公旦)分封制(为了管理商朝的移民):71 国,53 个 姬姓,其中宋,燕,晋,魏,齐,鲁最重要。家天下。何尊:中国(周公东都洛邑)。周公(元圣)制礼(稳定)作 乐(和谐)。“周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

  11,周王室的衰落:贺兰山岩画。原来晴雯撕扇遥应褒姒裂帛。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太奇葩了……东周郑式三公。

  12,春秋争霸:294 年。春秋 140 多个诸侯国。行役“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公元前 685 年齐桓公(公 子小白),管仲(一箭之仇)。齐助燕战戎狄。齐战楚。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 公,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晋楚争霸。李唐《晋文公富国图》。晋文公重耳,介子推。寒食节只能吃子 推燕。晋国退避三舍。楚庄王猜谜语(一鸣惊人)。——华夏文化 13,孔子:夫子洞,头顶凹下去所以“丘”,因为排名老二所以“仲尼”。礼崩乐坏。苛政猛于虎。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 秋。以周公为榜样。

  14,列国变法:战国七雄,吴起,苏秦,孙膑,田忌。贤士居然是流动的囧。李悝《法经》,小农经济。吴起军事改 革。法家。

  15,战果七雄:战事多。《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田忌赛马的策略出自孙膑,田忌的用意是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孙膑战庞涓。鬼谷子:纵横家,学生:张仪,苏秦, 16,诸子百家:公元前 500 年孔子释伽牟尼苏格拉底。亚圣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科圣墨子兼爱。老子骑牛紫气东来, 牛代表坤卦。庄子濠水之上与慧施之辩“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公孙龙不是龙白马不是马。邹衍:金木水火土,大九州说。

  荀子性恶论。荀子学生李斯和韩非。

  17,秦国崛起:秦穆公 / 秦孝公,商鞅,秦腔(高昂激越),爵盛酒器身份象征(爵位),五口之家,商鞅方升(秦 始皇统一度量衡)/ 惠文王 商鞅被车裂。

  18,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朝只有十五年。吕不韦到嫪毐,逐客令,蒙恬。修长城,秦直道,驰道,阿房宫。赵高, 李斯。陈胜吴广。刘邦…… 19,楚汉相争:陈胜吴广,各地起义:楚怀王(项羽项伯立),先入定关中者称。巨鹿之战。约法三章。鸿门宴。项 羽自封西楚霸王(范增)。刘邦巴蜀汉中王(樊哙,张良,萧何,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暗度陈仓。楚汉相争相持 数年。霸王别姬。江东父老。

  20,郡国并行:丹书铁券,韩信“敌国破,谋臣亡”太心酸了!《大风歌》,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晁错削藩,诸侯王 七国之乱,汉武帝刘彻,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21,文景之治:吕后人彘,文帝节俭仁厚废除肉刑,谥号由来:“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盛世:无为之治, 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 22,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卫青,李广,霍去病(24 岁就去世了),苏武,封禅大 典。

   23,两汉经学:刘邦祀孔,汉初黄老之治,休养生息。《淮南子》,董仲舒,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三纲五 常(仁义礼智信)。经学与儒学的区别。

  24,昭宣时代:巫蛊之祸,桑弘羊,盐铁会议,霍光,如芒在背。昭宣之治。

  25,王莽改制:刘歆,新朝,【忘记教科书怎么写王莽的了,好像是篡位呀,这剧里倒是有点洗白,变理想主义者了, 说是从古文经中找出路,书生误国…… 26,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王莽军绿林军昆阳之战,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得陇望蜀。

  27,丝绸之路:昆仑山就是天山啊……坎儿井,(葡萄西瓜核桃),从河西走廊到帕米尔高原。汗血宝马。张骞。班 超是班固的弟弟啊【一家都牛掰…… 海上丝绸之路 28,清议与党锢:拜谒图,清流士大夫李膺,宦官。

  29,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羌汉战争,流民。张角符水治病,早起道教《太平经》《太平 道乐》。五斗米道。第一次在宗教思想支持下的农民战争。“铜臭”,曹操黄巾军青州兵。

  30,三国鼎立:董卓之乱三国序幕。讨伐袁绍: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坚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吕)。

  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袁绍官渡之战统一北方。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七年前孙权鲁肃江中对。荆州,赤壁之 战。关羽失荆州。孙刘联盟破裂。曹丕曹魏。刘备蜀汉。孙权吴王。夷陵之战。

  31,诸葛亮治蜀: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孙权称帝,南中叛乱,马谡,刘备托孤,出师表,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出师未 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2,西晋统一:曹髦: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绵竹年画,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客家人南迁。西晋灭亡后三百年 分裂。

  33,魏晋风度(鲁迅):孔融,嵇康,广陵散,云台山:竹林七贤,阮籍大醉六十日不醒,刘伶脱衣裸体放达自乐, 有人说他有失体统,他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233333,服!嵇康:何所 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玄学。清谈玄理。山涛《与山巨源绝交书》,嵇氏四弄。八 达。二十四友。王衍。故弄玄虚。王羲之《兰亭集序》。东晋宰相谢安淝水之战。陶渊明桃花源记。与世沉浮,坚守 气节。

  34,东晋门阀诊治:北方士族南迁,琅琊王司马睿,王导,东床快婿王羲之。谢安随机应变。淝水之战草木皆兵。成 也萧何 败也萧何。四大家族。

  35,梁武帝萧衍治国:伐竹沉木,利用和崇尚佛教,夫子庙,在家受菩萨戒。原来吃素是梁武帝提倡的,啊啊啊!文 心雕龙,菩提达摩(禅宗)到建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四万亿赎回来?!就是 鸡鸣寺啊啊啊……侯景。

  36,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改革:北方五胡十六国一百年,少数民族拓跋鲜卑淝水之战建北魏,贺兰氏,山西大同 文庙孔子,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崔浩国史之狱。孝文帝,冯太后。(东汉 魏晋 五胡 北魏)“邻里”,“名堂”,汉化:

  迁都平城(大同)到洛阳, 37,北周武帝:宇文泰,蒙山大佛,每五个人要养一个僧尼,北周武帝灭佛,云冈石窟,儒释道的互相辩论成常态, 强令僧尼还俗,象棋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发明的。东汉末年起分裂已三百六十年。

  38,陈朝兴亡:陈霸先,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侯景之乱,北强于南大势已成。梁元帝江陵焚书。南京荷叶饭,陈叔 宝陈后主,宫体诗,《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北方有佳人…”,鸡鸣寺胭脂井(辱井)。

  39,魏晋佛教:汉家第一个受戒僧人朱士行,于阗国,公元前五世纪释加牟尼,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西域龟茲国 国师高僧鸠摩罗什。译经场。佛图澄。徒:道安规定:出家人都姓释。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惠远,庐山东林寺,“阿弥陀 佛”。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40,再造统一:北魏北方六镇分裂成东魏西魏,隋文帝(那罗延)杨坚,其父是宇文泰的隋国公,独孤家族:四女李 渊之母,七女隋文帝之妻。胡汉民族杂糅关陇集团北周宇文泰。此时由北至南:突厥,隋朝,陈朝。

  41,炀帝功过: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内史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兵部。杨广 受戒,江南天台宗。东都洛阳,京杭大运河。重建丝绸之路,于张掖开世博会驴友当政 233333。征辽战争,三征高丽, 42,贞观之治: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VS 李建成李元吉)。十八学士智囊团。

  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炫板腔。文成公主。《二十四史》中八部。贞观书法四大家。“以人为镜”。

  43,武则天: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媚娘。唐朝嫔妃制度:皇后、四妃(贵妇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等)、 婕妤九个、美人九个、才人九个,宝林二十七个、御女二十七个、采女二十七个。感业寺当尼姑。李治称帝,关陇集 团:长孙无忌、褚遂良。第一个“举报箱”,明堂。打破门阀制度。

  44,开天(开元开宝)盛世:李旦—李隆基。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农耕技术。公孙大娘的舞蹈头发草书。广运潭 盛会。

  45,安史之乱:张九龄。李林甫口蜜腹剑,杨国忠。安禄山。七年半之久。38 岁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郭子仪。甘露

   之变。

  46,中晚唐的困局: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唐末农民起义: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47,世界都会长安:西安十三朝古都。阿倍仲麻吕,平城京平安京(京都)仿照长安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8,吐蕃兴衰:布达拉宫(持筹山)最高建筑法王洞,松赞干布,藏历九月天降月,刷白粉(牛奶白糖)。金城公主。

  49,敦(大)煌(盛):流散于十几个国家!!哎哎哎 50,唐朝的对外关系:韩国日本儒学思想。佛教。琵琶。

  51,唐代宗教:道教国教,孙思邈,叶法善,《霓裳羽衣曲》,玄奘(贞观三年出发)西安大慈恩寺,武则天南北禅 宗诞生,菩提达摩:修行首要安心,修壁观。法脉传人:五祖宏忍六组惠能。神秀北宗惠能南宗。李白崇道,杜甫崇 儒,王维崇佛(禅意画),吴道子壁画。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法门寺博物馆。

  52,五代十国:后梁唐晋汉周。黄巢起义失败后朱温李克用。后梁朱温。河东李克用与十三太保义子。南方各节度使 九国+后汉。南唐。吴越国。闽。前蜀。成都蓉城:花蕊夫人。楚国潭州兼湖南。李存勖爱戏伶人。李嗣源。石敬瑭割 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郭威后周。周世宗柴荣。

  53,宋太祖:汴绣官秀双龙戏珠。赵匡胤嵩山少林寺太祖长拳三十二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烛影斧声。

  54,澶渊之盟:契丹萧太后,辽宋战争,杨家将,杨六郎杨延昭,冰冻遂城。瀛洲攻防战,曹利用。

  55,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朋党之争,范仲淹岳阳楼记(没登过囧),欧阳修醉翁亭记,滕子京,宋仁宗,仁宗文治, 张载。

  56,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司马光, 57,靖康之难:宋徽宗赵佶轻佻瘦金体,蔡京,樊楼李师师,女真完颜阿骨打大金,宋金海上之盟,清明上河图,汴 京保卫战,宋钦宗,李纲,东京梦华录。

  58,宋金和战:应天府南宋宋高宗赵构,主战主和?岳飞,瓜洲古渡,秦桧主和,绍兴和议,风波亭岳飞被刺死。【哎…… 59,偏安东南:“直把杭州作汴州”,北固山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蒙古对南宋,忽必烈,贾似道,文天祥“人生自 古谁无死”。【宋朝看得我好憋屈…… 60,东京梦华:泉州番客,东京汴梁,老的汴京开封早已被黄河泥沙淹没。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张择端清明上河 图。瓦合瓦解。马可波罗。宋嫂鱼羹。王小波四川起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1,宋代新儒学:书院繁多,欧阳修,曾巩,苏轼,苏辙,包拯,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宋仁宗皇帝与士大夫 共治天下。一代宗师胡瑗,宋初三先生。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荆公新学到南宋成了异端学说。周敦颐爱莲说。为 理学基础。张载横渠四句。程门立雪。程颢程颐洛学。朱熹宋代理学集大成者,闽学考成学派。“理在气先理气合一”, “存天理去人欲”,天理三纲五常。朱熹理学,陆氏心学,鹅湖之会。陈亮。

  62,宋代文化:柳永,陆游,黄庭坚,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宋徽宗赵佶,李清照。苏舜卿欧阳修:苏州沧浪亭。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毕升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苏颂《本草图经》和水运仪象台。

  63,契丹兴起: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石敬瑭,辽景宗萧皇后,萧太后,韩德让。

  64,西辽建国:齐天皇后,辽圣宗,女真完颜阿骨打,耶律大石,天祚帝,叶密立遗址,菊儿汗,哈喇契丹。回鹘人:

  高昌故城。巴拉沙衮(吉尔吉斯斯坦),卡特万会战,碎叶城。

  65,完颜阿骨打:古老的肃慎人是女真的祖先一直在东北。完颜部。生女真:海东青。勃极烈。

  66,金朝兴起: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两年后宋朝宋徽宗及儿子,相继被金朝灭亡。海陵王完颜亮迁都汴京。金世宗 小尧舜迁都中都北京。

  67,辽金文化:契丹文字,女真字,辽代独乐寺,萧太后崇佛,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王重阳全 真教,全真七子,活死人墓。王实甫西厢记,金代戏曲。

  68,西夏兴亡:拓跋,澶渊之盟,李元昊,成吉思汗,黑水城,巴丹吉林,科兹洛夫!蒙古人不为西夏修史从此西夏 文明消失了两百多年……呃! 69,蒙古兴起:铁木真出生时手里拿着一个血块囧。铁木真和札木合结拜安达。花剌子模。蒙古马。

  70,忽必烈大帝:金莲川幕府,刘秉忠,蒙哥汗,阿里不哥,大元。襄樊,南宋文天祥。今天中国能有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是忽必烈打下的基础。郭守敬《授时历》。日本台风。阿合马。

  71,两都巡幸:上都大都。刘秉忠。琼华岛北海公园。元大都城(北京)哪吒三头六臂两只脚。中心台顺应天所以钟 鼓楼。北京胡同原本为蒙语水井。破除坊墙设计。北京水系。南坡之变,两都战争。

  72,大元帝师八思巴(圣者):萨迦寺法王,唐卡记录历史,萨迦班智达(文殊菩萨),凉州白塔寺,阔端王子和班 智达凉州会谈。吐蕃归顺蒙古政权。八思巴和忽必烈六盘山会谈。洗金刚灌顶。辩经。佛道大辩论。八思巴字。大葬 经《甘珠尔》。

  73,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刺桐)。瓷器。青花瓷。驱风油。马可波罗与中国。

  74,马可波罗与中国:

   75,元顺帝:妥懽帖木儿,桂林独秀峰,权臣伯颜官衔累计达 246 字 233333。脱脱。辽史宋史金史正统定不下来, 脱脱修三史。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治黄河(变钞开河)。白莲教红巾军起义。脱脱被罢相。

  76,明太祖朱元璋:红巾军起义,郭子兴,应天府南京,陈友谅,张士诚,洪武山西移民,宰相制度被废除,诛杀贪 官污吏,灭十族学生。马皇后。

  77,永乐迁都: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北平改北京,紫禁城。

  78,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取宝船。麒麟长颈鹿。马六甲三宝山亭井,东南亚。

  79,内阁制度:文渊阁,胡惟庸,刘基。朱棣。解缙,杨士奇。内阁票拟。司礼监宦官。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

  80,土木堡之变:仁宣之治。朱祁镇(英宗),宦官王振。朱祁钰,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南宫复辟夺门之变。

  81,王阳明心学:朱熹理学:格物。格就是研究。王守仁少年格竹。阳明洞思考。知行合一。龙场悟道。朱宸濠,娄 妃。良知。本心之知与外在之行仍然断为两截。致良知。性善体现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己立立人,己 达达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82,海疆与互市:双屿港,朱纨,俺答汗求贡要求开通互市。明朝修建长城。嘉靖皇帝。马市维持一年破产。王直(汪 直)日本平沪。戚继光抗倭。隆庆高拱张居正。呼和浩特城。

  83,张居正改革:翰林院,嘉靖皇帝,道教清词。严嵩,严世藩。徐阶。隆庆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高拱。冯保。

  外廷靠内阁,内廷靠司礼监太监。考核制度。“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一条鞭法。

  84,耶稣会士来华:利玛窦,起初利玛窦在西江边建了两层楼的教堂,民众纷纷前来向抱着婴儿的圣母像叩拜,因为 他们误以为是送子观音……利用世界地图和自鸣钟结交士大夫。《交友论》。万历喜欢自鸣钟利玛窦修钟表。徐光启, 译作《几何原理》。

  85,江南市镇:沈万三。朱家角是明代棉布交易中转站。南巡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南浔首富刘墉小莲庄。

  86,白银资本:浙江丽水。南澳一号。广交会明朝。

  87,崇祯帝:魏忠贤,努尔哈赤后金政权。东林党人,阉党。袁崇焕。李自成大顺,满洲皇太极大清。

  88,入主中原:八旗,萨尔浒之战,李自成是送快递的 因为驿递站被明朝政府砍了 失业了 才起义的……2333333 皇 太极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长子豪格 吴三桂 89,王朝的稳固:明朝灭亡同时英国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多尔衮,福林顺治,康熙。智服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亲战葛尔丹。

  90,收复台湾:荷兰人,沈有容,西班牙人,郑成功,施琅。康熙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91,统一大业:蒙古葛尔丹,乌兰布通之战,将外蒙古纳入大清版图。准格尔部。新疆伊犁。西藏有两个活佛系统:

  达赖,班禅。

  92,军机处:缂丝织造,八王夺嫡,雍正勤政,乾隆“知道了”,大贪官和珅 93,摊丁入亩:丁:有劳动力的 16-60 岁成年男子。土地核查:鱼鳞图册。人口核查:黄册。赋役全书。金圣叹被行 刑前索酒喝: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李维钧摊丁入亩。黄 宗羲。

  94,文字和文字狱:傅山,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明史。

  95,被动的自强:圆明园,咸丰皇帝,洋务自强运动,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恭亲王奕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张之洞汉阳铁厂,招商局,詹天佑,沈葆桢,甲午战争惨败,清流, 96,鸦片战争:闭关锁国是祸根,英国工业革命,唯一开放的广州十三行,林则徐。

  97,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客家人,拜上帝会,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耶稣的弟弟,杨秀清,石达开,曾 国藩湘军。洪秀全杨秀清争王,天京事变。

  98,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日本明治维新,丁汝昌,觉醒,历史发展分水岭,严复,赫胥黎《天演论》 99,维新与变革:李鸿章,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孙中山,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兴中会,严复,袁世凯,光绪会见康有为,戊戌六君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100,帝制的终结:内容略重复。

  突然意识到 正因为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所以才惊人的相似 也实在没啥新鲜的…… 从猴子进化到人的漫长岁月中 我们 只是一瞬啊!纵然科技进步物质改善 人心人性却永远不会变 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人类离灭亡真的不远了…… [二哈]

  

篇三: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先秦时期

  一、夏(前21~17世纪) 二、商(前17~11世纪)

  三、周(前11世纪~前221年)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兴衰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兴衰

  一、早期国家:夏

  夏 有 乱 政 , 而 作 禹 刑

   夏 后 启

  禹治水成功,奠定夏族在中原文化区的中心地位。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 王位,开创了王位世袭制的先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据史书记载,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以河 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地域和延续年代,都基本 上与夏人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相符合。当时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生产工 具主要还是石、蚌和骨制的。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 具。采用复合范铸造的青铜爵,表明青铜器生产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过 程。这一时期的玉器制品也相当精致,出现了铜嵌玉的新工艺。

   二、早期国家:商

  成 汤

  伊 尹

   郑州商城宫殿基址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兴衰

  殷墟宫殿宗庙区鸟瞰

  王国维 罗振玉 董作宾 郭沫若

  李济

   武 丁

  武丁在位时商王朝达到鼎盛 一、夏(前21~17世纪)

  ——商极盛时期图

   一、夏(前21~17世纪) 纣之暴政与商之灭国

   一、夏(前21~17世纪) 三、早期国家:西周

  西 伯 昌

   利簋

  高28厘米,陕西临 潼出土,利簋内底有 32字铭文,记载了周 武王征商,在甲子日 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 史实。

   周公东征与分封制

  封 建 亲 戚 以 藩 屏 周

  山东出土的周公辅佐成王画像石

   厉王革典与彘之乱

  国人暴动? 农奴起义?

  BC841年

  史料、真相

   第二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一、分封制 二、宗法制 三、礼乐制 四、井田制

   一、分封制 第三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西周分封示意图

   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西周的分封制

  大盂鼎及其铭文 “受民受疆土”

   西周的分封制

  周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有些诸侯国的国 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礼记 ·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 特产品。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 伐战争。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 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 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 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 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 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 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 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 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 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 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 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许倬云《西周史》

   二、西周的宗法制 第三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

  宗法制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利用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 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商代已有嫡 长继承的雏形。西周时期,宗法发展成为系统制度。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禰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 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 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 义也。

  ——《礼记·大传》

   周以上千八百諸侯,其長伯為 君,次仲、叔、季為卿大夫, 支屬為士、庶子,皆世官位。

  《漢舊儀》 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 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 孫,皆聽朕言…… 《尚書· 呂刑》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

  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 和萬邦…… 《尚書· 堯典》

   西周礼乐文明

  “古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臵侧 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 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 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 ·桓公二年》

   三、西周的礼乐制 第三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三 、西周的礼乐制

  《仪礼》十七篇

  1.士冠礼 2.士昏礼 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 5.乡射礼 6.燕礼

  7.大射礼 8.聘礼 9.公食大夫礼 10.觐礼 11.丧服 12.士丧礼

  13.既夕 14.士虞礼 15.特牲馈食礼 16.少牢馈食礼 17.有司彻

  丧服名

  斩衰(cui) 齐(zi)衰

  服丧期限

  三年 原有四等,后代定制一年

  大功

  小功 缌(si)麻

  九月

  五月 三月

   三 、西周的礼乐制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祗) 祭礼 周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丧礼 礼 以宾礼亲邦国 朝、聘 五 以军礼同邦国 礼 以嘉礼亲万民 冠、昏、乡、射 仪 礼 八 达 之 礼

  《仪礼》: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礼仪职业手册。早期《五经》中的 《礼》经专指此书。

  《周礼》:原名《周官》,一部理想化的官制著作,分天、地、春、 夏、秋、冬六部分。或以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或以为“六国阴谋 之书”,或以为西汉刘歆为佐王莽篡位伪造之书。

  《礼记》:战国至秦汉儒家所作礼制资料汇编,共49篇。或记制度, 或述思想,内容较杂。后代《五经》中的《礼》经指此书。

   古代婚礼为《仪礼》中的《士婚礼》

  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三 、西周的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

  周公制礼作乐

  八

  礼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射礼 飨礼 朝礼 聘礼

  五 吉礼 凶礼 宾礼 礼 军礼 嘉礼

  《礼记 · 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

  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四、西周的井田制 第三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井田制度两大特征:

  二、份地的定期轮换。

  一、“公田”和“私田”(份地)的区分

   第三节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一、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农具:商代的农具以石斧、石铲、石刀等石器为主,另外还有木器、骨器 和蚌器。木制的“耒”和“耜”是当时经常使用的农具。西周的农具大都 是木、石、骨、蚌制成,但也有青铜农具,但数量很少,主要是木器、石 器。

  农业生产技术:商代已施用粪肥于农田。西周时农业技术最突出的成就是 实行三田制,即休耕制。

  农作物品种:商代所见的谷物有黍、稷、麦、来。西周农作物的种类增加, 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荏菽、藿等。

  麻类有麻、苜、苎等。

   二、手工业的发展

  商代的青铜作坊规模较大,青铜制造业技术水平高。

  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比商代有了进步西周创造一模数范的新工艺, 提高了青铜器的生产效率。西周青铜器趋向轻巧,更加实用,铸 有铭文的青铜器增加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有铭文497个。

  西周的手工业种类很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有金属工、木 工、玉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营造工、武器工等。

  在陕西周原的西周宫殿遗址中发现了陶瓦,这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 建筑用瓦,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

   珍藏于台北故宫的毛公鼎

   三、商业的发展

  商人的出现:商代时出现了专事商业的商人。

  商代的货币:商代比较通行的货币是“贝”,主要是海贝,此外 还有玉贝、骨贝、铜贝等,贝以朋为计算单位,五朋连成一串, 和两串为一朋。

  西周的货币仍然是以“朋”为单位的贝,铜也被用作交换的手段, 后来发展为铜币,西周的货币还有龟币、玉币和布币等。

  朋

   第四节 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 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 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 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 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

  捐礼让而贵战斗,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 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

  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

  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 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 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谋 , 当 今 争 于 气 力 。

  上 古 竞 于 道 德 , 中 世 逐 韩 非 于 子 智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 文、武之道尽矣!

  —— 顾炎武《日知录》卷13《周末风俗》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形容枯槁, 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 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 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 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 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赵王 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 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将说 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谢。苏 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

  “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

   二、各国的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

   ♦ 楚国变法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损不急之官,废公 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 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韩国变法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公元前 337),亦称申子,郑国京(今河南 荥阳)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 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保持 了长期的安定,影响了战国中后期 的天下形势。

  作为法家人物,以 “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 著名代表人物。

  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的领导控制方法,也有阴谋诡 计,我们现在不能说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说,他的思 想和研究是可以启迪后人的。

   赵武灵王推行的军事改革,推 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 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 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 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 展,马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 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 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 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 赵武灵王,三家分晋后赵国 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说, 的第6代国君,前325年至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 299年在位。战国时期雄才大 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 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推行 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 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 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赵国改革

   ♦ 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卫国人,一称卫 鞅。后因分封于商,史 称商鞅。公元前361年, 秦国孝公即位,为了富 国强兵,下求贤令,商 鞅携带李悝《法经》入 秦,取得孝公的信任, 主持变法。

  商鞅在秦国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一、 修订《法经》,改“法”为“律”。

  二、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富国强兵。

  三、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四、地方管理体制推行郡县制。五、 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商鞅在秦国变 法过程中还颁布了一些单行法规,如 军爵律和什伍连坐法等。

  商鞅在秦国变法先后进行了十年, 取得很大成效,但却触动了旧贵族的 利益。当孝公死后,旧贵族诬陷他谋 反,把他车裂而死。商鞅虽死,但其 法未败,秦统治者继续延用新法,使 秦国富强,汉朝人评价“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赞誉商鞅变法为秦始 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商鞅变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 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 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 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

   各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

   各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

   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时期,牛耕已多 有使用。陕西、山西、 山东、河南、河北等 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 土,说明犁耕在中原 已经得到推广。

  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铁制农具已多有使用。《国语· 齐语》记载了管仲对 齐桓公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属斤 , 试诸壤土。”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恶金所铸的钼,即锄;夷, 即削草平地的锄类;斤,形似锄而小,主要为砍木平木工具;

  属斤 即钁, 是掘土工具。考古发掘,提供了大量确凿的实物证据。目前所知,至少在河 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辽宁、吉林、黑 龙江、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 22个省和自治区140余个地点出土过铁制农具,种类有耒、锸、锄、钁、镰、 犁等。

   三、经济的发展

   井田制的瓦解与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井田制瓦解的路径:

  一、 “公田” 的逐渐式微 ;

  二、份地定期轮换制的废止。

   土地私有关系的逐步确立

  ——贵族占有土地 ——国家授田制 ——军功、事功赐田 ——土地买卖

  私有 私有小农 私有 私有

   ♦ 租税制度

  齐 —— “相地而衰征” 晋 —— “作爰田” 鲁 —— “初税亩” 秦 —— “初租禾”

   三、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一、《周易》 二、甲骨文与金文 三、老子与孔子

  先秦文化

  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五、文学与史学 六、先秦时期的科学成就

   出生年的重量:

  1941:6钱 1942:8钱 1943:7钱 1944:5钱 1945:1两5 1946:6钱 1947:1两6 1948:1两5 1949:7两 1950:9钱 1951:1两2 1952:1两 1953:7钱 1954:1两5 1955:6钱 1956:5钱 1957:1两4 1958:1两4 1959:9钱 1960:7钱 1961:7钱 1962:9钱 1963:1两2 1964:8钱 1965:7钱 1966:1两3 1967:5钱 1968:1两4 1969:5钱 1970:9钱 1971:1两7 1972:5钱 1973:7钱 1974:1两2 1975:8钱 1976:8钱 1977:6钱 1978:1两9 1979:6钱 1980:8钱 1981:1两6 1982:1两 1983:7钱 1984:1两2 1985:9钱 1986:6钱 1987:7钱 1988:1两2 1989:5钱 1990:9钱 1991:8钱 1992:7钱 1993:8钱 1994:1两5 1995:9钱 1996:1两6 1997:8钱 1998:8钱 1999:1两9 2000:1两2 2001:6钱 2002:8钱 2003:7钱 2004:5钱 2005:1两5 2006:6钱 2007:1两6 2008:1两5

  周易

   出生月的重量:

  一月:6钱 二月:7钱 三月:1两8 四月:9钱 五月:5钱 六月:1两6 七月:9钱 八月:1两5 九月:1两8 十月:8钱 十一月:9钱 十二月:5钱 出生日的重量:

  初一:五钱 初二:一两 初三:八钱 初四:一两五 初五:一两六 初六:一两五 初七:八钱 初八:一两六 初九:八钱 初十:一两六 十一:九钱 十二:一两七 十三:八钱 十四:一两七 十五:一两 十六:八钱 十七:九钱 十八:一两八 十九:五钱 二十:一两五 廿一:一两 廿二:九钱 廿三:八钱 廿四:九钱 廿五:一两五 廿六:一两八 廿七:七钱 廿八:八钱 廿九:一两六 三十:六钱

   出生时辰的重量:

  子时(23-1点):一两六 丑时(1-3点):六钱 寅时(3-5点):七钱 卯时(5-7点):一两 辰时(7-9点):九钱 巳时(9-11点):一两六 午时(11-13点):一两 未时(13-15点):八钱 申时(15-17点):八钱 酉时(17-19点):九钱 戌时(19-21点):六钱 亥时(21-23点):六钱

   批注诗:

  2两1:短命非业谓大凶,平生灾难事重重,凶祸频临限逆境,终世困 苦事不成 2两2:身寒骨冷苦伶仃,此命推来行乞人,劳劳碌碌无度日,中年打 拱过平生 2两3:此命推来骨轻轻,求谋做事事难成,妻儿兄弟应难许,别处他 乡作散人 2两4:此命推来福禄无,门庭困苦总难荣,六亲骨肉皆无靠,流到他 乡作老人 2两5:此命推来祖业微,门庭营度似希奇,六亲骨肉如水炭,一世勤 劳自把持 2两6:平生一路苦中求,独自营谋事不休,离祖出门宜早计,晚来衣 禄自无忧 2两7:一生做事少商量,难靠祖宗作主张,独马单枪空作去,早年欣 然便不忧 2两8:一生作事似飘蓬,祖宗产业在梦中,若不过房并改姓,也当移 徒二三通 2两9:初年运限未曾亨,纵有功名在后成,须过四旬方可上,移居改 姓使为良 3两:劳劳碌碌苦中求,东走西奔何日休,若能终身勤与俭,老来稍可 免忧愁 3两1:忙忙碌碌苦中求,何日云开见日头,难得祖基家可立,中年衣 食渐无忧 3两2:初年运错事难谋,渐有财源如水流,到的中年衣食旺,那时名 利一齐来 3两3:早年做事事难成,百计徒劳枉费心,半世自如流水去,后来运 到始得金

   3两4:此命福气果如何,僧道门中衣禄多,离祖出家方得妙,终朝拜佛念弥陀 3两5:生平福量不周全,祖业根基觉少传,营事生涯宜守旧,时来衣食胜从前 3两6:不须劳碌过平生,独自成家福不轻,早有福星常照命,任君行去百般成 3两7:此命般般事不成,弟兄少力自孤成,虽然祖业须微有,来的明时去的暗 3两8:一生骨肉最清高,早入学门姓名标,待看年将三十六,蓝衣脱去换红袍 3两9:此命少年运不通,劳劳做事尽皆空,苦心竭力成家计,到得那时在梦中 4两:平生衣禄是绵长,件件心中自主张,前面风霜都受过,从来必定享安泰 4两1:此命推来事不同,为人能干异凡庸,中年还有逍遥福,不比前年云未通 4两2:得宽怀处且宽怀,何用双眉总不开,若使中年命运济,那时名利一齐来 4两3:为人心性最聪明,做事轩昂近贵人,衣禄一生天数定,不须劳碌是丰亨 4两4:来事由天莫苦求,须知福禄胜前途,当年财帛难如意,晚景欣然便不忧 4两5:福中取贵格求真,明敏才华志自伸,福禄寿全家道吉,桂兰毓秀晚荣臻 4两6:东西南北尽皆通,出姓移名更觉隆,衣禄无亏天数定,中年晚景一般同 4两7:此命推来旺末年,妻荣子贵自怡然,平生原有滔滔福,可有财源如水流 4两8:幼年运道未曾享,苦是蹉跎再不兴,兄弟六亲皆无靠,一身事业晚年成 4两9:此命推来福不轻,自立自成显门庭,从来富贵人亲近,使婢差奴过一生 5两:为利为名终日劳,中年福禄也多遭,老来是有财星照,不比前番目下高

   5两1:一世荣华事事通,不须劳碌自亨通,兄弟叔侄皆如意,家业成时福禄宏 5两2:一世亨通事事能,不须劳思自然能,宗施欣然心皆好,家业丰亨自称心 5两3:此格推来气象真,兴家发达在其中,一生福禄安排定,却是人间一富翁 5两4:此命推来厚且清,诗书满腹看功成,丰衣足食自然稳,正是人间有福人 5两5:走马扬鞭争名利,少年做事废筹论,一朝福禄源源至,富贵荣华显六亲 5两6:此格推来礼仪通,一生福禄用无穷,甜酸苦辣皆尝过,财源滚滚稳且丰 5两7:福禄盈盈万事全,一生荣耀显双亲,名扬威震人钦敬,处世逍遥似遇春 5两8:平生福禄自然来,名利兼全福禄偕,雁塔提名为贵客,紫袍金带走金鞋 5两9:细推此格妙且清,必定才高礼仪通,甲第之中应有分,扬鞭走马显威荣 6两:一朝金榜快提名,显祖荣宗立大功,衣食定然原欲足,田园财帛更丰盈 6两1:不做朝中金榜客,定为世上一财翁,聪明天赋经书熟,名显高克自是荣 6两2:此名生来福不穷,读书必定显亲荣,紫衣金带为卿相,富贵荣华皆可同 6两3:命主为官福禄长,得来富贵定非常,名题金塔传金榜,定中高科天下扬 6两4:此格权威不可当,紫袍金带坐高堂,荣华富贵谁能及,积玉堆金满储仓 6两5:细推此命福不轻,安国安邦极品人,文绣雕梁政富贵,威声照耀四方闻 6两6:此格人间一福人,堆金积玉满堂春,从来富贵由天定,正笏垂绅谒圣君 6两7:此名生来福自宏,田园家业最高隆,平生衣禄丰盈足,一世荣华万事通 6两8:富贵由天莫苦求,万金家计不须谋,十年不比前番事,祖业根基水上舟 6两9:君是人间衣禄星,一生福贵众人钦,纵然福禄由天定,安享荣华过一生 7两:

  此命推来福不轻,不须愁虑苦劳心,一生天定衣与禄,富贵荣华过一生 7两1:此名生来大不同,公侯卿相在其中,一生自有逍遥福,富贵荣华极品隆 7两2:此格世界罕有生,十代积善产此人,天上紫微来照命,统治万民乐太平 注:

  10钱是1两

   二、甲骨文与金文

  • 甲骨文:殷人尊神尚鬼,遇事好占卜。卜官将占卜的 过程和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甲骨文” 或“甲骨卜辞”。

  • 甲骨文使用单字约4000个,目前已认识的不到2000个。

  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从其结构来看,已经使 用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 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

  • 甲骨文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卜辞

  • 占卜前,在已经加工好的甲骨的背面挖 或钻出一些两两相连的圆形小槽(称为 “钻”)和长椭圆形梭状的小槽(称为 “凿”),占卜时在钻凿内加热烧灼,使 甲骨正面形成“卜”状裂纹,这些裂纹 被称作“兆卜”。占卜者依据卜兆的形 状判断吉凶,并将占卜情况和结果记录 下来,刻在卜兆之旁,涂上朱墨。这些 文辞就被称作“卜辞”。

   卜辞举例

  贞:我受黍年?贞:我不其 受黍年?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 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 雨?其自南来雨? 庚子卜,争贞:翌辛丑,启? 贞:翌辛丑,不其启?王固 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

  之夕允雨,辛丑启。

  郭沫若《殷契粹编》:

  “殷人一事必数卜,或卜其 正,或卜其反,或卜如此, 或卜如彼。”

   如何辨别甲骨文?

  • 甲骨文的作伪并不高明,鉴定时须注意如下几点:

  • 第一,看卜骨之新旧。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学者称作 “亚化石”,自然有一种古朴感。作伪者常用大版新鲜牛骨来刻字(因龟 甲较难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辞须谨慎。如英国驻安阳长 老会牧师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于1914年起开始搜集甲骨文,结 果初次所购之大骨版,全系新鲜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烂发臭。

  •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 刻文字,因切口新,作伪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将甲骨浸泡水中不久, 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则因土色深入刻痕内, 一般是洗刷不掉的。

  •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因作伪者并不懂甲骨文的 内容,多数是胡乱抄袭真片上的文字,东拼西凑,甚至倒写、刻错亦浑 然不觉。因此,在鉴别时要注意看刻辞是否连成文句。一条完整的卜辞, 由前辞(又叫叙辞,写占L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时又写占L者名,通常是 商王的史官)、问辞(又叫命辞,是要问的事)、占辞(商王看了卜兆以后所 下的是非结论)、验辞(占卜后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样四部分组成,不过许 多卜辞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几部分。

  •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 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 于右甲边的,则从右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 向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由右向右读。

  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 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 第五,看字体。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盘庚到帝 辛12位商王计270余年,卜辞年代明确可以判 断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这段时期内, 文字写法有过变化。有学者根据这些变化和其 他考古成果将殷墟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武 丁时期,字体相对大一些,第五期较小,有些 在写法笔划上也有不同,可以从甲骨学工具书 (如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 查对。

  • 第六,看贞人(卜人)名字。贞人即当时替 商王占卜之人,为史官。贞人生活于一定的时 期,贞人名是断代的依据之一。早期与晚期的 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应在同片甲骨 上出现。不少专著对此有研究,且列表对照, 一目了然(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 金文:旧称“钟鼎文”,即青铜器的铭文。晚商青铜 器上铭文较少,。到西周时期,一般青铜器均有铭文, 并出现了长篇大作。如卫鼎铭文307字,毛公鼎铭文 497字,是目前所见字数最多的青铜铭文。铭文字体雄 健是我国文字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其内容是周王为中 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 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 特铸鼎记其事。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卫鼎

  此鼎铭文记述了周懿王五年,“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 地的故事。说明西周时期,土地与其他物品一样,可以 进行实物交换。它的出现,为研究西周中期的土地转让 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象形 马:甲骨文 文:

  金文:

  金文:

  • 赵君臣:

  金文 会意:大 甲骨 形声 水:甲骨文:

   三

  • 1、老子

  、老子与孔子

  福 建 泉 州 老 君 岩

   ♦道家

  战国以降,老子语录流传渐广,经环渊整理,成

  《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 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 是创造一切的母力,超绝时空的绝对存在,永远不可感 知的精神实体,而它所唯一取法的,正是纯抽象的"自然 "。这个"玄之又玄"的道,永远依照自然的法则,在那里 循环运转,"周行而不殆"。只有通过塞竞闭门,"静观玄 览",即"以玄观玄",才可能有所领会。所谓"不出户, 知天下","其出弥远,知其弥少"。由此出发,《老子》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意识到一切事物都寓正反两 方面的对立中,它们互相依存,又自然的互相转化,"正 老聃,姓李名耳, 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 春秋时楚国苦县(今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一书在思想 河南鹿邑县东)人, 辨证方法上,蕴藏着无比精湛的智慧。老子政治思想中 生卒年不详。曾担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向往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主 任周守藏室之史, 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后又为柱下史,通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晓上下古今之变, "老子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他提出了无为原则。

  晚年隐居于沛,躬 认为只有"无为"才可以"无不为",强调必须"无为而治", 耕授徒,讲德论道,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后西入关中。

  我无欲而民自朴"。

   2、孔子

   ♦ 儒 家

  孔 子

  仁 礼

  中庸

  的学说

  的学说

  的学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

  • 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 面。

  • 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应受教育。

  善于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 的教育。

   今 天

  我们如何看待孔子

  ?

   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1、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 (1)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 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是百家争鸣的社会基 础。

  • (2)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打破,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士”大量 出现,他们分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充当他们在思想 文化领域中的代言人。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 (3)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 士有相对的自由,受政府的干预较少,使得各学派有发展的机会, 有发表自己主张的场所,这是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

  • 战国时期的士大约有一百四五十种,所以有“百家”之称。

  • 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是儒、墨、道、法、名诸家,另外还有兵家 和阴阳家。

   2、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 (1)儒家学派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影响最大 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 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子思想

  ◈ 性善说 ◈ 仁政思想

  ◈ 理想人格

   荀子思想

  ◈ 哲学思想 :

  关于天人关系问题,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观点。

  ◈ 人性改造论 :

  性恶论

  ◈ “隆礼”、“重法”

  ◈ “法先王”、“法后王”

  ◈ 社会起源论 ◈ 逻辑思想

   ♦2 墨 家

  墨 子

  墨子,名墨翟 (约前468-前 376),春秋战国 之际思想家、政 治家,墨家学派 的创始人。

  墨子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崇尚“兼”而反对 “别”。所谓“兼”,就是要视人如已;所谓 “别”,就是人不关已。因而他大力倡导“兼 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的“天命”和 “爱有差等”之说。他本人更有“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 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要求;“非 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 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提出 “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企图用上说 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 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 和经济地位。他探究了关 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 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 “三表”。墨子学说对当 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 家并称“显学”。墨家的 主要著作为《墨子》。

   3、道家 庄子一向不慕功名,无意于仕

  途,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对一切抱无所 谓态度,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庄王闻其名, 用厚币相聘,许以为相。他表示宁为 “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 外。这在仕人往来熙攘,求官逐利的战 国时代是不多见的。

  庄子“著书 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 《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 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 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 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 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 的文学才华。

  庄周,又称庄子,战国 时思想家,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县)人。生卒年说 法不一,一般认为生于 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 前286年。他一度做过管 漆园的小吏,曾穿着补 缀的衣服,捆着绳的草鞋 去见魏王,也曾向监河 侯借贷度日,经常以钓 鱼、打草鞋为生。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 舟;臵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而后乃 今将图南。

   ♦4 法 家

  韩 非是我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

  在总结批判前期法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 了法家思想体系,成为古代法家学派最具代表性 的人物和封建法治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法、 术、势三种理论观点,一直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平 天下的理论依据。所谓“法”,就是指法律、法 令。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所谓 “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 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

  “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只有握有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 治,使用权术。

  在文学方面,韩非提倡文学 的“功用”标准,他的“画犬马难,画鬼魅易” 的论点,含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因素。有许多名 著、名言,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等至今仍为传颂。

  韩非,又称韩非 子,战国晚期韩 国(主要区域在 河南省)人,生 卒年代约在公元 前280年至公元 前233年之间。

   ◈5 其他学派

   五、文学与史学

  屈原,名平。从司马迁的记载 中可以看出,屈原出自宗族感 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 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不仅 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亦与中 原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因此, 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 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 的不公正 待遇充满了哀怨、愤 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 出来。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 的悲剧性的一生,他的《九 歌》、《离骚》、《天问》、 《招魂》、《九章》等, 都印 记着他一生的心迹。

   •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 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 之以修能。

  •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的父亲字伯庸。岁 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 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 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 自已的修养。

   •

  文征明手书《离骚》 屈原行吟于泽畔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 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 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典, 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全书由风、 雅、颂三部分组成。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 不少篇章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是 全书的精华;雅、颂是贵族用于宗庙、朝 廷上的诗歌。

   《诗经》名句赏析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国风· 周 南· 关雎》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国风· 秦 风· 》 蒹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国风· 周南· 桃夭》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 经· 国风· 王风· 黍离》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 国风· 郑风· 子衿》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鹤鸣》 小雅·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国风· 卫风· 木瓜》

   • • • • • • •

  《诗经》代表作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春秋》

  • • 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 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 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 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 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 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 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 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 《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 卷;

  《榖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 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 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 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

   《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 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 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 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 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 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 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 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 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 《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 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 议。

   《战国策》

  •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 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 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 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 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 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 《战国策新注》。

  • 《战国策》写作特点 • 人物刻画生动 •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 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 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 而视...嫂蛇行匍匐."

   《国语》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 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 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 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 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 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 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 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 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

   《世本》

  • 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 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 (都城)、作(制作)等。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 世本原为十五篇。

  • 世本,对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 响,是先秦时期尝试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行者。《汉 书· 司马迁传》:“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 《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 • 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系本”、“代本”。

  该书在唐代已经残缺,到了宋代已经散佚,今有商务 印书馆《世本八种》传世。

   六、先秦时期的科学成就

  • 1、天文历法

  • 甲骨文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录“乙卯允明?,三舀食日,大 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 商代的历法以干支纪日,即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以纪日,六 十日为一周期。

  • 西周时期二十八宿已经确定下来。

  • 春秋时期,天象记录更加准确。《春秋》鲁文公十四年七月记 “有星孛于北斗”,这是哈雷彗星在世界的最早记录。

  • 春秋时期的历法已经有了八个节气,春秋末期创制了“四分历”, 规定一年有365天零6小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 战国时期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 2、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 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 南,是指南针的前身。

   • 3、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 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 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 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 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 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篇《素问》 主要讲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讲述经络和针刺。

  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并提出了血液 循环的概念。

   • 名医扁鹊

  •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 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 (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 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 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 “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 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 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 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 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 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 4、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重要著作《考工记》、

  《墨经》

  •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 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 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 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 《墨经》中有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 平面镜、凹面镜 、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 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 (约公元前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 年。在力学方面的论说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 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

   第八节 先秦时期社会生活

  • 1、婚姻家庭 • 2、衣食住行 • 3、信仰与崇拜

   1、婚姻家庭

  • 先秦时期,有权或有钱的男子可以有一妻多妾。

  • 周人重视婚姻对婚礼及其讲究。“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 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周代的 婚礼由六道程序,称为“六礼”,对后世影响很大。

  • 先秦的婚礼包含一定的政治色彩,这在商周两代的婚姻中表现得 很突出。

  • 周人已经认识到了近亲婚姻的坏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以在婚姻上实行“同姓不婚”的禁忌, 这在婚姻制度上是一大进步。

   2、衣食住行

  • 先秦时期的服饰:

  • 商代衣料有麻、丝、棉、皮革等。中上层贵族流行窄长袖花短衣, 而中下层社会中多穿窄长袖素衣裳。

  •

  商代贵族服饰

   • 西周服饰:

  • 西周是我国古代 服饰制度化的时 期,在服饰发展 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这一时期的 服饰具有明贵贱、 序等级的重要社 会功能。

  • 冕服:贵族穿的 礼服,包括冠、 上衣、下裳、腰 带、佩饰、履等。

  服饰上饰有12章 纹,各具象征意 义。

   •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 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 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 和衣裳的颜色。

  元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 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 「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 帽子:先秦时期叫“头衣”,又称“元 服”。贵族带冠,用冠圈套在发髻上, 有一条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 上,主要作用为束发,也是装饰。

  • 平民戴帻,即发髻上覆以头巾,一直盖 到前额。

  • 奴仆多以青布束头,称为“苍头”。

   • 先秦的饮食 • 1、饮食器具:炊器、饮器、食器三大类。

  • 2、进食方式:抓食,与抓食并行的是用 餐具辅助进食。

  • 3、食物:以谷物为主,辅之以肉食和蔬 果。

  • 饮食习惯:一般是一日两餐,就餐时席 地而坐。

   •

  3、信仰与崇拜

  • 占卜和祭祀是商代最为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 为。占卜的专职人员称为“贞人”。

  • 除占卜外祭祀也是商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在一年中商王几乎无日不在举行祭祀。

  • 西周晚期春秋战国以来,周天子的地位开始, 人们对既定的信仰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按照人 的意志和愿望来塑造神,赋予神更多的人的因 素。

  

篇四: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一叶知秋,湘江盼,独彳亍 二泉映月,一曲落,离人泪 三聚首,桃园既出,魂归三地 四季荡漾,百态炎凉,冷暖自知

  阅读了吕思勉先生的著作《中国通史》之后,让我感触颇深的的, 不是书中描述的制度与故事,而是吕思勉先生对待历史的态度与观 点。

  先生开篇就说了自己对上古史或者说史前史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太 过久远的历史,后人的研究只能是以点看面,管中窥豹,始终是不全 面的,我们的理解,自然不是必然,我们得出的,更多是一种可能性。

  基于对全书内容总的理解,我提出的中心观点就是“史不可废,史 无全实”。将“史不可废”放在前面,这样立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以一个积极的正面的观点来防止别人将我的观点看作是历史虚无主 义或者厌世主义。

  对于历史,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发展和现在对历史的研究是在不同的 时空下分别进行的。不仅仅是古人与现代人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更是 古代的全方面的发展与当代的制度规定的问题。比如,上个世纪末在 今天的印度发现的哈拉帕文明遗址,因为发现于印度,便被定义为古 印度的文明传承,然而实际上,在各国文字考古学家对该遗迹的文字 体系,壁画样式,文化符号一一解读之后,却发现这些是与印欧文化 体系中对应部分截然不同的,而在认真比对后,中国文字考古学家亚

   布(笔名)认为这些文字与古华夏文字更为相近,文化图腾与壁画上 的内容更贴合华夏神话中的描述,大胆地提出了“华夏起源说”。这 一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但他所提出的将古代历史研究和解 读扩大到世界的思路却是令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外国对我华夏上 下五千年的历史存有怀疑,因为按照国际通例,论证一个历史时期的 存在必须拿出实证,也就是说,论证不看史书记载,必须有真凭实据。

  起初我国考古学较为落后,无法对商朝的存在进行力证,随着技术的 发展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我国才发现了商墟遗址,并对书中所记的商 都的位置进行了新的认定。这一发现自然是令人欢欣鼓舞地,但一个 更严峻的问题又摆在我国历史学界面前,夏朝和虞朝的存在又如何证 实呢?

  这里就要讲到世界各地一些历史遗迹的强行分类了,实际上,世界 各地出土的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发掘的众多遗迹中,有很多无法被历史 学家们用当地或出土地所在国的历史来解释,但是放在世界范围内就 会有很贴切的历史背景。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华上古奇书《山 海经》,本着“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念,我不评价别人的看法, 但就目前看来,《山海经》中的很多奇珍异兽在现实世界中都有很多 可考的原型,比如大洋里的飞鱼,南美洲的犰狳,并且《山海经.东 山经》记载里的“东山”的四座山脉在中国境内并无原证,而在美洲 却由国外学者根据山脉走向,动植物分布,矿物等信息找到了四座山 脉的原型,一是自美国怀俄明州至德克萨斯的 12 座山,二是加拿大 温尼泊至墨西哥马萨特兰的 17 座山,三是美国阿拉斯加至加利福尼

   亚的 9 座山,四是美国华盛顿至内华达州的 8 座山。经过经纬比对和 文献记载,这四列山脉与《山海经·东山经》记载的四列山脉完全吻 合。不论大家认可与否,但我们以往的历史解释,往往在没有具体依 据或者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就视为荒诞怪异,不可理喻之事,或者瞎 编乱造,胡乱解释。我认为这对今天的历史学界来讲,是一个普遍存 在并且有待改进的很严肃的问题。吕思勉老先生在行书过程中,无论 是大的政府政策还是小的民间习俗,只要有难以理解之处,便会一一 指明,或表示歉意,或将期望寄于后人。这种态度,正应该是现在历 史学界以及广大人民所需要学习和推崇的。纵然古史也有人为主观成 分在内,但任何记载绝不可能凭空出现,必然有其依据,有其发生的 现实土壤,若是觉其荒谬便归为谜题或怪论,不去挖掘,不用全新的 思路去考察,既是对前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今人的不负责任之体现。

  这是史不可废,不可废其意义,更不可废其价值。

  谈及史无全实,其实是讲历史的局限性,从记载上看,历史终究由 人来记载,既然是人,就不可避免夹杂个人因素。而史证记载多以官 修为主,号为正史,此类典籍多受王侯将相之影响,自唐太宗以来多 数史官未能独立自主地修撰史书,民间人士也有对“史”的记载,号 为野史,但是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与资源,以及想象奇特,文风 瑰怪,为大家所不普遍承认,诚然如此,但野史中的很多信息依然有 其深刻的价值,对一些大事要闻的描述往往更为客观,更加有参考价 值。

  对于这些,吕思勉先生也有提及,他提出,所谓史事,实以参考价

   值为上,实证价值为下。人们研究历史,更多的是从古人的记载中学 习思想,拓展知识,从而让自己过得更为明智,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

  对于历史的大体脉络,自然能够形成共识,但是对于前人精细之事, 难以考证之事,既无断然论定之必要,也无纠结不休之必要。且付与 后人,徐徐考察。其实中国史界一直留存有许多争议,每个人给出的 解释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就像当今世界的众多未解之谜,如金字塔 与巨人城建造之谜、玛雅文明消失之谜、津巴布韦宇航员陶偶之谜等 等。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这类事件,在现有条件下争论本义如何已无 意义,可取之处只在于,你选择相信什么,你可以学到什么,你能获 得什么。面对无解的争论,愚者才会喋喋不休,势要分一个高低胜负, 而智者则更多是倾听,欣赏不同观点中的可取之处,以获得智慧的愉 悦。

  史无全实还体现在后人的理解上,在创作阶段可能是真实表达了作 者自己的意思,但是在传承了很多代之后,人们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一些地区独有的传统和文化形象。一旦这些人群 丧失这种文化传承,后人便再难以给出合适的解读,这种争论往往都 会不了了之,甚至再也不能被还原。此外,我认为,由于世界观和价 值观的不同,很多人再难以相信那些奇妙之事,比如《拾遗记》卷四 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 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 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这一段是对秦始皇接触一类 人群的介绍,从中不难看出他们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

   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 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 皇认为:“此神人也”。然而现在的人们是不相信真有神人的存在, 但是大多数人也不相信天外来客的说法;再比如史记记载:元朔六年 十月,汉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即一 角兽)。因此改年号为“元狩”。对于与帝王相关的奇事怪谈,大家 大都以帝王神化自己来解释,诚然汉武帝的例子中,取此年号确有另 一个原因是汉朝对匈奴大规模反击的进行。而狩,有征伐的意思。

  但是在始皇的年代,对君主的神化并没有那么强烈,那是法家依然是 明面上的指导思想,宣扬之事皆为实用。而后人对于始皇这类对民众 劳役过度的君王,又怎会故意撰写此等事宜?汉武帝的例子亦然,与 其说是为了攻打匈奴更改年号,为何不是狩猎“异兽”后,以为这是 上天的指示而选定此时,大举进攻呢?而对于普通民众所遇之怪事, 若是编造,则又是为何?自然,我不做具体的争辩,信与不信,始终 都是人们自己的事,而历史解释,不单为真相负责,更是为了让人们 愿意相信现有的一切,保持社会秩序,促进人们继续地工作与繁衍。

  至于真相如何,古事自不比今事更重要。

  史不可废为何意,史无全实为何意,我已做出有限的解释。为何是 有限呢?因为这两个词本不是我所创作的,自古以来,便有这一说, 而其本身的含义,自不该仅仅如此。为什么各类史学书籍层出不穷, 却还是让历史看起来迷雾重重?为什么越是权威的书籍,斩钉截铁的 语气就越少?我认为,人们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果还是仅仅

   将历史看作一个工具,而不追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那么我们将活得 浑浑噩噩,不去思考历史所反应的所谓超现实,超自然描述的合理化 解释与启示,那么这跨越千年甚至更久的智慧之火将会就此熄灭,我 始终不认为权威机构能控制人们的想法,但事实是,很多人不愿深究, 宁愿沉浸在权威们所塑造的“理想国”中,什么都可知,什么都可控, 没有对未知的探索,自然安稳;没有对一切的怀疑,自然安稳;没有 离开自己的“婴儿床”,自然安稳。也许这是危言耸听,但也许不是, 我认为人文学科最强大的力量就在于思想,是对万事万物关联性的思 考,区别于自然科学对某具体科学问题的探究,正因为我们沉迷于当 下世界的繁华与喧闹,我们才忘了它本来的面貌,正因为当今生活的 繁忙与枯燥,我们变得保守,自我怀疑,一味接受权威灌输的“世界”。

  我甚至在想,如果明天新闻联播告诉你我们所在的世界并非真实,历 史面目全非,末日即将来临,你也就此心安理得的接受吗?

  希望大家都可以拿出求实求真的勇气,跳出我们不愿离开的思想上 的“温柔乡”,在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世界中,寻求真正的意义 与归宿。惟愿历史不被辜负,惟愿人人皆有明知之心灵!

  

篇五: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应该读读《中国通史简编》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一位堂兄是我的老师,有一天他安排我到村子西头的农家 去取一本书, 书的名字是 《中国通史简编》, 对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中国通史简编》是一个陌生而拗口的名字,为了让我不至于忘记此行的使命,堂兄兼老师 反复的叮咛嘱咐这几个汉字,然后让我复述给他听。正是这样一个机缘,使我牢牢的记住了 《中国通史简编》这样一个名词,尽管读到他是在多年之后的大学时代。

  读过的现代学者编著的中国通史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一、“政治先行”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是此类代表。在其《前言》 中,就明确地引用毛主席语录:“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 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作为撰述的指导思想。这类中国通史,虽然在具体的一些问 题上有不同看法,如翦伯赞《中国通史纲要》、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吕振羽《中 国历史讲稿》等主张“西周封建论”;郭沫若《中国史稿》、徐连达、吴浩坤、赵克尧《中 国通史》等主张“战国封建论”;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主张“秦统一封建论”;尚钺《中 国历史纲要》主张“魏晋封建论”;张传玺、李培浩《中国古代史纲》主张“西周封建领主、 秦汉封建地主论”„„但此类著作,都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来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

  二、“重视文化”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编,上编全谈文化,等 于中华文化的专题研究,下编才以时间为序,探索历史发展。钱穆《国史大纲》,更是成书 于“抗战”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纯以保存中华文化的血脉为己任,用他自己的话说:“所 谓对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成一家之言”的中国通史。台湾琼瑶的父亲陈致平著《中华通史》,洋洋十册, 每章后附该段历史《大事年表》,并附“主要参考书目”,让有心者能履迹溯源。樊树志《国 史概要》,吸收当代最新史学研究成果,使入门者易于窥览。又,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 探》,虽属考古学专著,但苏先生明确提出的“中华文明的多源起源”一说,对后代学者编 撰新的中国通史,当有筚路蓝缕的指导之功。

  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通史。影响最大的,当属《剑桥中国史》系列(尚未出齐)。这 类著作,观念新颖,文字流畅,可惜总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叹。在这一背景下,旅居海外、先 后任美国匹茨堡大学和台湾大学等校教授的著名史学大师许倬云先生, 出版了他的中国通史 简编《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该书文笔流畅,而且考古与史料并重, 文化与政治齐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特别关注每一个时代里“人”的具体生存状态,并

   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审视。这种历史眼光,在以往的中国通史中,稀见。

  五、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被认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编写的中国 历史,在当代中国史学界和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通史简编》是范文澜在 1940 —1941 年在解放区的政治中心延安编写的。当时的形势是:党中央正准备在全党整风,肃 清“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影响。毛泽东一再号召全党,注意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 际。

  基于这种需要, 范文澜受党中央的委托, 主持编写一部供广大干部阅读的中国历史读本, 以便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概貌。他作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组织研究室的人员集 体编写。参加的人员有:谢华、佟冬、尹达、叶蠖生、金灿然、唐国庆等同志。按朝代顺序, 分工起草。范文澜追忆说:“由于缺乏集体写作的经验,对如何编法没有一致的意见,稿子 是齐了,有的太详,有的太略,不甚合用。组织上叫我索性从头写起。1940 年 8 月至 1941 年 4、5 月完成上册(五代十国以前),至年底完成中册。”所以,本书出版时虽题署“中国 历史研究会编”,实际上是由范文澜独力写成,学术界也公认为他的代表作。本书的编写宗 旨和特定的需要,都要求编者不能沿用旧有的历史著作或教科书的编写成例,而必须自辟蹊 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郭沫若等学者曾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30 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也有一些专论刊布。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中国整个历 史的全面贯通的著述,还是前所未有。范文澜曾说:本书属于“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方法写的历史”。与旧类型历史书不同之处,他自己归结为五点:

  第一, “书中肯定历史的主人是劳动人民,旧型类历史以帝王将相作为主人的观点 被否定了”。

  第二, “按照一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划分中国历史段落”。

  “旧历史写尧、舜、 禹、汤、文、武所处的时代都是一个样”。本书“试用一般的社会发展原则到具体的中国历 史,这是和旧历史完全不同的”。

  第三,“中国是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但三千年来决不是没有发展。本书把封建社 会分成三个时期(应该是四个时期,明以后自为一期),说明它的发展过程”。关于时期的划 分,着重于经济基础的变动,并注意到文化思想的发展。

  第四, “写阶级斗争,着重叙述腐化残暴的统治阶级如何压迫农民和农民如何被迫 起义”。“肯定农民起义的作用,同时也要指出农民阶级本身缺乏组织性和觉悟性,因之它 只能起着有限的推动作用”。

  第五,“书中注意收集生产斗争的材料,古代的科学发明以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的 知识,还是写得不少”。

   范文澜自己归结的这五个要点,都不同于旧类型历史书,在当时确是全新的观点和 编写方法。著者长期从事学术著述,治学谨严,学识渊博,这些观点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 上,通过具体史实的系统叙述得到体现。全书很少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句,绝少教 条式的空泛议论,而是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夹叙夹议,显示出中国历史的特点。所以本书出 版后,既反对了“离开中国特点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又开拓了以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中国历史的新境界,从两个方面取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成就,开一代之 学风。

  当时,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一些大学,用于教学的中国通史一类书籍,多是用文言 体写作, 引用古籍原文说解, 不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本书采用口语文体,力求做到明白易懂。

  由于著者具有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行文造句,独具风格,一洗教条主义“洋八股”的积 习,赋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读来引人入胜。编写体例也注意深入浅出,多有新创。例 如关于古代各项制度的讲述,历来被认为是较为枯燥的课题。本书讲到历史上的制度规定, 往往援引有关历史事例作生动的论证,使人读来饶有兴味,并不觉得枯燥。又如书中很少引 用古籍原文,必要引用时,多将原文译为生动确切的口语或加以口语说解,使人易读。如此 等等,也都是不同于旧型史书的显著的特色。

  本书上、中两册于 1941 年至 1942 年先后在开展整风运动的延安出版,从观点、体 裁到语言文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受到广泛的欢迎。解放区各地干部多视为必 读之书。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后,也受到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广大读者尤其是进步青年的 欢迎,在学者中也引起反响,得到赞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公开出版,进而受到国际 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影响一时的名著。

  本书共约 60 万字,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又由于受到图书资料的限制和适应抗 日时期干部教育的需要,不能不存在若干缺陷。1948 年,范文澜曾在该书再版说明中说:

  “在延安编辑的时候,因为材料缺乏,人力薄弱,仅仅一年半的日期,仓促脱稿,自然产生 许多缺点,距离实际合用的通史,还有十万八千里。”1951 年,他又作过一次讲演,以自 我批评的精神对本书作了概括的评论。讲演纪录在《新建设》杂志 1951 年 4 卷 3 期发表, 题为《关于中国通史简编》。

  关于《中国通史简编》的编写,还有以下几项史实需加了解。

  一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历来存在不同意见。曾有人认为, 西周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主张,创始于《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早在范文澜去延安以前,吴玉章就已率先提出殷周是奴隶社会,西周进入封建社会的

   论点。1939 年,毛泽东编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课本,第一章“中国社会”由张闻 天等起草,毛泽东修改定稿,文中采用吴玉章的论点,说:“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 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1940 年 1 月,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 论》,也沿用这一论点,说“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这时,范文澜到达延安。

  5 月间在《中国文化》第 3 期发表《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一文,文申明确提到“殷代 是奴隶社会,西周是封建社会,这是我党历史学者呈玉章同志的主张”。他表示赞同这一主 张,并作了论证。编写《中国通史简编》时即采用了这一主张。此后,范文澜在他的著作中 始终坚持这一论点,并陆续有所论证。

  二是中国通史当然是从古到今的历史。把中国通史理解为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 实在也是误解。《中国通史简编》一书,原分编为三册,上册写到五代十国,中册写到鸦片 战争以前,下册原计划编写近代部分,因著者投入整风运动而中断。此后又由于新的情况而 改变了计划。

  整风运动开始前,毛泽东就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提出:“对于近百年的 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做经济史、政治史、军事 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依据这个号召,1943 年党中央组织人力,分别编写四部著作,负责人分别是:经济史陈伯达,政治史范文澜,军 事史郭化若,文化史欧阳山。范文澜接受这个任务后,不得不把编写《中国通史简编》下册 的计划先行搁置,全力投入近百年政治史的写作。鉴于编写通史简编的经验,此书开始编写 即由他独立承担。原计划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写到义和团运动就因抗战胜利 自延安转移而终止了工作。

  已写成的这一部分书稿, 题为 “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 , 1946 年由新华书店出版。1947 年 9 月,华北新华书店重印《中国通史简编》,将原来的上、中 册分编为六册,已出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作为《中国通史简编》第七册和第八册, 合为一书刊行。但此书原是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的一部分,只叙述重大政治事件,与《中国通 史简编》 上、 中册的体例并不一致。

  尔后, 仍题为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 单独出版。

  1948 年 4 月,原编为上、中册的《中国通史简编》经过校订,改编为上、下册再版。所以,严格 说来,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未能按原计划完成的著述,是近代以前的中国通史。

  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范文澜获得较好的工作条件, 得以广泛利用延安时期 不能见到的图书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 重新编写中国通史。自 1953 年至 1965 年陆续完成四 册出版,写至隋唐五代时期,共约一百万字。此书的编写仍以广大读者为对象,但尽力反映 著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专著。出版时虽曾题为“修订本中国通

   史简编”,但并非延安本《中国通史简编》的简单的修订,而是重新编写的另一部中国通史。

  范文澜逝世后,此书在 1978 年再版时,书名改题为《中国通史》,以与延安时编写的《中 国通史简编》相区别。

  《中国通史简编》自延安出版以来,曾多次重印,编次有所不同,有以下几种版本。

  1.上、中册两卷本。

  这是本书最早的版本。上册于 1941 年 5 月在延安付印出版,内容自上古至五代。

  中册 1942 年出版,写到鸦片战争以前,无下册。上册出版时,卷首有范文澜所写的序言, 署名中国历史研究会。此版刊行后,解放区各地曾据以翻印。

  2.六卷本。

  1943 年 10 月新华书店出版。将上、中册分装为六册。第一册是第一编,远古至秦。

  第二册:第二编秦汉南北朝。第三册:第三编的第一、二、三章,隋唐五代十国。第四册:

  第三编的第四、五章,北宋南宋。第五册:第三编的第六、七章,元明。第六册:第三编第 八、九章,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和隋唐以来文化概况。本版题署“中国历史研究会编”,卷 首刊 1941 年上册的旧序,无新版说明。1945 年 1 月再版刊行。

  3.简明教程本。

  1947 年 3 月上海希望书店据 1941—1942 年延安版重印,仍分为上册、中册两册。

  为避免国民党政府的查禁,书名改为《中国历史简明教程》,著者署“范文澜著”。卷首仍 刊录署名中国历史研究会的序言,无出版说明:尔后,范文澜在本书 1948 年版的“再版说 明”中曾提到《中国通史简编》1941 年在延安出版后,各个解放区多有翻印。在蒋管区虽 然遭受法西斯特务的禁止,但是 1947 年在上海也终于出版了”。

  4.合编一卷本 1947 年 7 月,上海新知书店出版,8 月再版。据延安版重排,合编为一卷。书名仍 称《中国通史简编》,署名中国历史研究会编,范文澜主编。卷首刊 1941 年旧序,无新版 说明。

  5.分编八册本。

  1947 年 9 月, 华北新华书店出版。

  据 1945 年版, 仍将上、 中两册分编为六册。

  1946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作为本书第七册和第八册,一并刊行,署范文澜著。

  第七册卷首有范文澜所写的“附记”,说:“华北新华书店印行《中国通史简编》,分成六 册,颇便阅读。兹将本书作为简编第七册、第八册,附录移至第七册后面。其余概不变动。” 这里所说的“附录”,是指原来附于书末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一文。

   6.上、下册校订本。

  1948 年 9 月,新华书店重排新版发行,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第一编远古至秦和第二 编秦汉南北朝,下册是第三编隋统一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编者仍署中国历史研究会。卷 首刊录 1941 年的旧序,并刊有 1945 年 4 月范文澜所写的“再版说明”,署名“北方大学历 史研究室”。再版经由范文澜和王南、王可风、荣孟源、牟安世、高山、刘桂五、纪志翘等 同志校订。说明“根据原稿校对一遍,在个别问题和个别词句上略有改动”。原来的上、中 册改编为上、下册,表明本书只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通史,暂不续作。

  7.上、中、下三卷本。

  1949 年 9 月新华书店出版。系据 1948 年 9 月版重印,只是改装为上、中、下三册。上册包 括第一、二两编,远古至南北朝。中册第三编第一至六章,隋至元。下册第三编第七、八、 九章,明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没有新刊的题记。

  8.重排一卷本。

  1950 年 l1 月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据 1949 年 9 月新华书店版重排,合订一卷。卷 首刊录 1941 年旧序和 1948 年再版说明,没有著者为此版而写的题记。这一版本发行后,一 再重印。1952 年 6 月印至六版。

  据上所述,本书出版后十年间,先后有八种版本刊布,至于各版本重印翻印的次数 和发行的册数。已无法统计,但由此已可见,本书出版后风行一时的盛况和广泛的影响。

  本书此次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再版,是据 1948 年著者校订本重排。书名依原名《中 国通史简编》。著者署名据 1947 年希望书店版,署“范文澜著”。卷首仍刊录中国历史研 究会旧序和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再版说明。1948 年版排印中的错字和漏宇,作了校补,标 点符号予以统一。内容一依原文,不作改动。书中某些用语,如“中国”一词,有时是指中 原汉族地区, 并非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

  诸如此类, 读者自可鉴别。

  原来附录的范文澜 《研 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和《论正统》两文,不再收录。原附正误表,参照改订。

  

篇六: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中国历史朝代表

  朝代 原始社会 夏 奴隶社会 商 西周 春秋 齐 楚 周 东周 燕 战国 韩 赵 魏 秦 秦 汉 西汉(新) 东汉 魏 三国 蜀 吴 西晋 东晋十六国 东晋 十六国 宋 南朝 齐 梁 陈 封建社会 南北朝 北魏 东魏 北朝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唐 后梁 后唐 五代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8年(8—23年) 25—220年 220—265年 221—263年 222—280年 265—316年 317—420年 304—439年 420—479年 479—502年 502—557年 557—589年 386—534年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7年 557—581年 581—618年 618—907年 907—923年 923—936年 936—946年 947—950年 951--960年 902—979年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平城 邺 邺 长安 长安 大兴 长安 汴 汴 汴 汴 汴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山西大同 河北临漳 河北临漳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河南开封 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河南开封 河南开封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成 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孝静帝元善见 齐文宣帝高洋 魏文帝元宝炬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文帝杨坚 唐高祖李渊 梁太祖朱晃 唐庄宗李存勖 晋高祖石敬瑭 汉高祖刘暠 周太祖郭威 咸阳 长安 洛阳 洛阳 成都 建业 洛阳 建康 陕西咸阳 陕西西安 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 河南洛阳 江苏南京 始皇帝嬴政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晋武帝司马炎 晋元帝司马睿 前475年—前221年 时间 170万年前—前2070年 前2070年—前1500年 前15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前770年—前476年 安邑 亳 镐京 洛邑 山西夏县 河南商丘 陕西西安 河南洛阳 禹 汤 周武王姬发

   周平王姬宜臼 都城 今地 开国皇帝

   辽 北宋 南宋 西夏 金 元 明 (鸦片战争以前)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 会 清朝 (鸦片战争以后)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916—1125年 960—1127年 1127—1279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271—1368年 1368—1644年 1644—1840年 1841—1912年 1912—1949年 1949—至今

  皇都 开封

  辽宁 辽国 河南开封

  耶律阿保机 宋太祖赵匡胤

  宋

  临安 兴庆府 会宁 大都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北京

  浙江临安 宁夏银 阿城(黑)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北京

  宋高宗赵构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元世祖忽必烈 明太祖朱元璋 皇太极

  

篇七: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中国通史系列课件

  设计制做:黎泉

   北 十六国

  长江

  东晋

  南

  地图

   北朝

  北十魏六国统一

  长江

  东宋晋(南朝宋,非

  唐宋元明之宋)

  南朝

  地图

   北朝

  西北魏+魏东魏

  长江

  宋齐梁

  南朝

  地图

   北朝

  北西周魏++东北魏齐

  长江

  梁--->陈

  南朝

  地图

   北朝

  北周 北周统一+ 北齐

  长江

  陈

  南朝

  地图

   北朝

  北周 隋 北周皇帝岳父杨坚建

  南朝

  长江

  陈

  陈后主之《玉树后庭花》

   北朝

  隋

  长江

  陈

  南朝

   北朝

  隋

  长江

  朝

  南朝

  统一天下

   隋统一

  从头观看国家边界地图

  

篇八: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一、史前(约 800 万年前—约前 2000 年)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伏羲氏和神农氏 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父系氏族 大汶口文化兴起 炎帝 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 仓颉造字 二、夏(约前 2070 年—约前 1600 年)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夏朝的建立 子继父位 羿、浞生乱 夏桀亡国 三、商(约前 1600 年—约前 1100 年) 殷商的起源 成汤灭夏 名臣伊尹 盘庚迁都 武丁中兴 “司母戊”大方鼎 人祭和人殉 甲骨文 武王伐纣 四、西周(约前 1070 年—前 771 年) 后稷—周人的始祖 牧野之战 武王封邦 周公旦摄政 周公还政 井田制

   “成康之治” 昭王征讨荆楚 周穆王西征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烽火戏诸侯 西周灭亡 早期的诗歌与《诗经》

  

推荐访问:延安 中国文化 若干问题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