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10篇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3 09:40:34

篇一: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页眉内容

  孙中山,名文,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 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 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 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国民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 《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他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 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孙中山是 20 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 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 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 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 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 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 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 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 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精卫两人, 均为孙中山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以中山为最高的精神领袖, 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 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 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 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 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 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

   页眉内容

  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 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 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 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 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权力分立 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 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 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 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 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 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的显著不同在于一 是通过其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 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 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 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 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 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 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

  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 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 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 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 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 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

   页眉内容

  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所以,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

  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 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篇二: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那是深受封建主义的迫害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正是因为孙中山亲眼见证了清政府的腐败不堪卖国求荣正是因为他看遍了中国大地上百姓的苦痛所以他毅然而然的选择了革命道路

  历史进程中的孙中山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 20 世纪初的一场运动中,获得了彻底的 结束, 这场运动就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本主 义民主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给我们留下印象 最深的人物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出国留学,行医救人,到后来发展革 命事业,举办军校,这些事迹向我们展现出了孙中山的不平凡之处。重温历史, 缅怀先烈, 我们不曾亲眼见证孙中山如何一步一步走上革命的巅峰,走向人生的 顶端,但我们可以想象他这一路上的不易,他的所作所为都值得让我们敬仰。

  在战乱时代,孙中山是英雄的代表,是革命的领袖。那是深受封建主义的迫 害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年代, 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正是因为孙中山亲眼 见证了清政府的腐败不堪, 卖国求荣, 正是因为他看遍了中国大地上百姓的苦痛, 所以, 他毅然而然的选择了革命道路。

  几经艰辛与波折, 孙中山在同伴的帮助下, 发动广大华侨, 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在该会上提 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在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基 础上, 孙中山由和黄兴这些人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中 国历史上的第一人总理, 并将兴中会的誓词进行改编, 使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同盟会的纲领。之后孙中山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 生三大主义, 这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了之后的辛亥革命,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真正彻底的结束 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向 前发展。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但 我并不认为辛亥革命时孙中山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辛亥革命之后的 一系列改革和措施才是孙中山的成就,且是世人所无法否认和忽视的成就。就拿 《临时约法》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真正符合 法治精神的资产阶级宪法,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自由原则,符合中国 社会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这是孙中山的成就所在, 或许有人会说“毕竟孙中山是临时总统,设立颁布宪法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 务” 。但是,1912 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给袁世凯,那是不是

   就意味着孙中山可以就此卸下重任,可以整天无所事事,悠闲的生活了呢?不, 并不是这样, 在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他依旧积极宣扬民主主义, 号召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并且还亲自担任了全国的铁路督办,力图筹集外 资修筑铁路干线。可以看出,孙中山做的种种事情,都不是为了获得那所谓的名 声和权力,而是真正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办实事。

  以上都是孙中山在革命事业上的成就,我们倾佩他的英雄气概,敬仰他的爱 国精神。下面我想要将的是孙中山在学习上的不懈追求,相对于革命事业来说, 他在学习上的努力与我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为贴近。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 然而经济上的贫乏并没有阻止他的求知 欲望。

  孙中山九岁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十三岁跟随母亲投奔哥哥进入英国主办 的一个男子中学读书,三年毕业后又进入美国主办的高级中学读书,婚后,他依 然没有放弃学业,前往香港完成学业。即时孙中山的知识水平非常高了,但他依 旧坚持不懈的学习,并将中西方的文化结合起来。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孙中 山在英国求学时, 几个中国留学生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 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便一起凑了四十英镑想要补贴孙中山。但是到了孙中山的寝室才发现,原来是孙 中山将钱几乎都用来买书了,所以才没钱吃饭。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孙中山对 知识的渴望完全压过了在物质上的渴望。在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现在社会发 展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比那时候提高了不少,我们学生没有了当时的人的紧迫 感和危机意识,所以自然而然,我们的现在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物质上的满足, 而忽视了精神上的完善。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的悠哉和懒散,孙中山在学习上的 不懈追求才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地方。

  民族的危机致使孙中山获得更加急切 的知识追求, 而我们如今的生活太过稳定和谐,使我们青年人失去了最原始的求 生欲和为国家做斗争的信念, 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其他国家还在对我们国家虎视 眈眈。其实,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怀有忧患意识。我们要向孙中山看齐,既 然历史先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稳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拼尽我们的全力,守 护这些先烈的成果。如今的我们,国家并不需要我们站在战争的前沿,但是我们 自身应该要懂得,我们需要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充足的知识储备,给我们国家 创造一个不让其他国家藐视的机会,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像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的存在,是在警醒我们不忘历史,不忘

   初心,我们学习这些先烈及他们的事例,不只是了解他们干了什么,而更应该从 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篇三: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辛亥百年:孙中山为何选择“革命” 辛亥百年:孙中山为何选择“革命”?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际,学术界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孙中山先生为什么 要选择走“革命”之路。

  在讨论这个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时,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周铁农指出,孙中山本人曾经讲过:革命是万不得 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孙中山何尝不想通过改良的办法实现国家的现 代化?他当然知道这样付出的代价和破坏会少些,但通过上书李鸿章,通过清政 府一个接一个的丧权辱国举动,孙中山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意识到 不推翻这样腐败的政府,是难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 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吾 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 败而已,苦痛而已。”这是孙中山内心的真实写照,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 元培等革命者也是如此。

  当我们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就会看到反清革命是必然的。周铁农说,孙中 山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甲午战 败后,国内兴起过维新派的上书、请愿风潮,寻求政治改良曾经成为社会主流。

  1894 年的孙中山,思想上还很摇摆,处于革命与改良的十字路口。他曾经上书 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用 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这个主张显然是温和的社会改良主张。遗憾的是,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 为冷淡。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孙中山非常失望,由此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 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1894 年 11 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中国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派的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明确揭示了中国所

   面临的严重危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 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在 1905 年成立同盟会时提出的“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推翻清政府, 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 年的广州起义,是孙中山用革命的手段来实 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想的第一次。从此,孙中山真正开始了革命活动,直接 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来进行反清革命,并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革命党” 的旗帜。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认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就 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政治力量积极从事民主政治建设,主张 通过全国的民主选举,产生国会,制定宪法,并且由国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内阁, 实行执政内阁制, 保证宪法的实行。

  有了这样的基础, 辛亥革命才把皇帝拉下马。

  (凡之 昊魁)

  

篇四: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对小平 一、人物简介:

  邓小平,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的主要事迹:

  解放战争时期: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②指挥淮海战役。

  新中国时期:①文革时,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和周恩来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扭 转经济的下滑;②粉碎四人帮后,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人们的思想;③在十一届三中 全会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④提出、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⑤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⑥批示“863”计划;⑦改革开放后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⑧在中 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⑨在中共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⑩1992 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提出发展才 是硬道理。

  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领导淮海战役。

  四、邓小平的贡献对历史的影响: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中国人民富起来。

  五、从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学到什么: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评价: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篇五: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时间:2010-12-08 来源:历史档案 作者:王玉祥

  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伴之而来的西方近代化思潮的冲击, 促使先 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意识, 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努力和探索。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随 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即从物质技术层面的近代化到政治 制度层面的近代化和精神层面的近代化的不断递进过程。

  孙中山所处的历史时代, 几乎跨及 中国近代化的每一个阶段, 但历史赋予孙中山和他同时代人的最主要任务, 是依托近代中国 经济和物质技术已有的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基础, 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 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把中国的政治真正推上近代化的轨道。孙中山的政治 近代化的思想和理论在他的近代化思想和理论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是他的近代化思想和 理论中最完整、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方面。

  一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史上诸多的政治人物和思想人物一样, 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孜孜追求 和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

  1878 年,13 岁的孙中山就随母亲远涉重洋,就读于檀香山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 院,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出洋学习大大拓宽了少年孙中山的视野,“始见轮舟之奇, 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47 页。中华书 局,1982 年。)1884 年后,他先后入香港拔萃书屋、广州博济医院南华医学校、香港西医书 院就读,直至 1892 年毕业。这种长达 15 年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在同时代的中国人 中是少有的。其间他所接触到的英、美等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政治学说,对他的思想有很重 要的影响,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和中国的积贫积弱的现实,刺激着他。抨击 清朝政府的政治腐败无能的激烈言辞,使他在香港读书期间,就为周围同学所注目。1890 年的《致郑藻如书》中写道:“某留心经济之学十有余年矣,远至欧洲时局之变迁,上至历 朝制度之沿革, 大则西间之天道人事, 小则泰西之格致语言, 多有旁及。

  方今国家风气大开, 此材当不沦落。某之翘首以期用世者非一日矣,每欲上书总署,以陈时势之得失。”(《孙中 山全集》第 1 卷,第 1 页。中华书局,1982 年。)这也是孙中山第一次表达他改革政治,以 顺应“时势”的思想。

  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重,孙中山从“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使我国人人皆免苦 难, 皆享福乐而后快”的政治愿望出发, 上书李鸿章, 希望他放弃“徒唯坚船利炮之是务”, “舍 本而图末”的洋务活动,采纳自己提出的“欧洲富强之本”,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 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政策,“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 邦”,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8—15 页。中华书局, 1982 年。)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孙中山上书是一个比较温和、但却又充满时代气息、希 望中国走向更高层次近代化的纲领, 表明了孙中山对近代化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成熟, 已不只 局限于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而是从政治、社会等方面统筹兼顾,学习西方图强治国的根本

   方法。

  上书的失败, 也使孙中山逐步意识到, 用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清朝政府的腐朽政治, 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此路行不通,只有另辟蹊径,”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 迫“,”徐图所以倾而变更之者“。(《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50—52 页。中华书局,1982 年。)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丧师失地,一败不可收拾。险恶的形势,更促使孙中山摒弃了和 平改良政治的思想,进而意决采用武装斗争,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此作 为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先决条件。1894 年 11 月,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兴中会,抱着”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振兴中华,维持团体“,”以申民志而扶 国宗“(《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19 页。中华书局,1982 年。)的宗旨,明确地提出了”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是较为完整的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推翻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近代化的目标, 也是当时中国人在政治上向 西方学习的最高方案。1895 年,当资产阶级改良派千方百计地对封建专制政体作弥缝补苴 的边际性改革时, 孙中山已清楚地看到封建的旧政权旧制度, 已严重地阻碍中国政治近代化 的发展,必须以武力推翻它。他指出:”中国现行之政治“,”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 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与闻之权;其身为官吏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枉 无所吁诉。且官场一语,等于法律,上下相蒙相结,有利则饱其私囊,有害则各委其责任。

  “孙中山认为,对此专制政治,只有”倾覆而变更之“。此后,孙中山便积极投身于武装推翻 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宏伟事业。

  二十世纪初年,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进一步完善。他认为,反动的”满清王朝可以 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正在迅速地走向死亡“。

  他坚决主张”要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 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他坚信,”我们的任务确实是巨大的,但 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254—255 页。中华书局,1982 年。)1905 年 8 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国同盟会,把上述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他建设一个资产阶级近代化政治国家的 理想的高度概括,是他政治近代化理论的日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对中西文化”因袭“、”规 抚“而后有所”创获“,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结晶。同盟会的纲领,后来被孙 中山具体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他特别强调:”今者中国 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孙 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288 页。中华书局,1982 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百折不挠地在 各地发动武装起义,以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胜利,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最后冲垮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 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 也是中国首次实施的近代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宪政的尝试,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 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 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但是,由于袁世凯的篡权,使得孙中山的政治近

   代化实践严重受挫,”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招牌,以民权主义为核心的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 理想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

  在痛苦的思索和艰苦的斗争过程中, 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 国政治近代化问题的探索。1917 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向西方学习的视线,开始转向苏俄, 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 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 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 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 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

  二 从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孙中山在资产阶 级革命的实践中,找到了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政治的近代化,并由此 而确立了近代化的政治目标, 作为从整体上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这是符合近代中国 国情的, 同时也是符合近代世界各国政治近代化的一般标准的。

  这可以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 化思想的主要特征中看出。

  第一,孙中山主张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所谓民族国家,”在基本上是以同 族之人民互相吸引, 建为一国, 同时将国境内之语文、律法、风俗予以融合, 使成大国之象。

  “(参见《万国公报》,1905 年 4 月号,第 13—16 页。)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是 基于民族主义,孙中山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也是基于他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重 要的特征, 其一是人民对于所属国家或民族的强烈的归属感和支持心;

  其二是人民共同建立 和保持其国家和民族特有的制度。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一个从最初的”排满“到后来的三民主 义的新民族主义和”五族共和“的发展过程, 这一发展也是随着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的不 断成熟而成熟的。孙中山强调:”要恢复民族精神“,”善用中国固有的团体,象家族团体和 宗教团体,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结成了国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的力量,共 同奋斗,无论我们的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孙中山全集》第 9 卷,第 242 页。

  中华书局, 1986 年。

  )他认为, ”中国退化到现在地位的原因, 是由于失了民族的精神“, ” 如果不想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中国将来不但要亡国,或者要亡种。所以我们要救中国,便 先要想一个完善的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 9 卷,第 231—232 页。中 华书局,1986 年。)然后才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孙中山全集》第 9 卷,第 242 页。

  中华书局,1986 年。)可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实质就是要以恢复民族精神、培养人民对国 家和民族的强烈的”归属感和支持心“为基础,来共同建立资产阶级的近代民族国家。也就是 说,进行民族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用革命的方法,去”治国平天下“,最终把反满、 反侵略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三大任务熔铸于”民族主义“的大统一体中, 使之成为一种 团结全体中国人的强大的凝聚力。这对挽救近代以来一直是”一盘散沙“和”积弱“”衰败“的中 华民族,把中国政治真正纳入近代化轨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 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第二,孙中山主张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使政治结构分化。这里所说”中央集权“是指政 府的政令能直接达于每个国民,人民与政府之间能直接建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政治结构 的分化“则是指把各种政治事务详细分工,分别设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来管理。这实际也是

   近世资本主义各国在政治近代化中的重要的举措。

  孙中山从晚清和民初的历史与现实中, 已 经看到地方政权势力膨胀后给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问题。

  封建军阀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 使 得中央政府只不过是控制了中央的一派势力,并不能代表全国。在乡村,乡绅居于政府与人 民之间,使政令不易达于每个国民,中央政府的近代化措施无法推行。因此,孙中山主张中 央集权,建立”全能政府“。他认为,政府权力是”集中力量来为人民办事“的权威,政府愈有 权力, 就愈能为人民服务, ”一个全权、 全能、 为民所用的政府“的确是政治中”最好的事。《国 “( 父全集》第 1 册,第 141 页。台北 1973 年。)《临时约法》和《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有多处 反映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即实现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克服各自为政的现象,建立一个统一 的强有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这对于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更有 效地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孙中山还提出了”权能分开“和”五权宪法“、”五院制“的主张,特 别是关于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制的确立,是孙中山吸收了中外各种政权,特 别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近代政府的各种长处后而形成的。这种”政治结构的分化“的思想, 体现了中国近代政府由传统的无为政府,向孙中山主张的近代化的有为政府的转化。

  第三,孙中山主张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反对传统的政治。所谓”世俗化“是相对于”圣化 “或”神化“而言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即脱离神权政治的过程。”从圣化的社会变 迁到一个俗世的社会,这个过程叫做世俗化。在圣化的社会里,社会的结构、行为伦范、甚 至为学致知, 都以远古时代传袭下来的圣典圣则为张本。

  中国的社会就属于圣化的社会的类 型。世俗化就是要把这种制度思想消除。“(《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文星书店,1966 年。) 孙中山在追求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过程中, 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奋斗目标, 以资产阶级政 治原则为准绳,坚决抨击封建政治文化中的旧伦常、旧规范。他说:”科学也一天发达一天, 人类的聪明也一天进步一天, 于是生出了一种大觉悟, 知道君主总揽大权把国家和人民做他 一个人的私产,供他一个人的快乐,人民受苦他总不理会。人民到不能忍受的时候,便一天 觉悟一天,知道君主专制是无道,人民应该要反抗,反抗就是革命,……就是人民同皇帝相 争。所以推求民权的来源,我们可以用时代来分析。“(《孙中山全集》第 9 卷,第 260 页。

  中华书局,1986 年。)孙中山还主张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下,永远”扫除几 千年专制之毒“,并提出”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全集》第 7 卷,第 60 页。中华书局,1985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世俗政权, 就是对传统神权政治的有力否定, 揭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文化世俗化的序幕, 对中国近代社会 政治的近代化起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事实上,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再行神权统治、君权神 授和自视为天子,就基本上没有市场了。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张勋的复辟均短命而亡就是明 证。

  中国政治文化摆脱了神权的影响, 走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从而走向近代化,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功不可没。

  第四, 孙中山主张人民对国家事务的广泛参与, 让人民真正行使民权。

  广泛的”参与性“是 社会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一点同样是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 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造成一纯粹民国者,则国民之责也“,”国民为一国之主, 为统治权之所出。“他认为,只有有了国民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并能”按部就班,以渐而进, 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才能”指日可待“。(《孙中山全集》第 6 卷,第 413

   页。中华书局,1985 年。)他指出:”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开始。而欲 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 全集》第 6 卷,第 413 页。中华书局,1985 年。)但是,孙中山也看到中国几千年传统专制 政治下,”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 阙然无有。“他认为”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地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 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孙中山全集》 第 6 卷,第 413 页。中华书局,1985 年。)过去对孙中山把中国民众看作”一盘散沙“的认识 颇多微词,认为这是他”藐视民众“,并认为这正是”资产阶级的弱点“和”偏见“。其实并不尽 然。

  孙中山的认识是建立在对民国诞生后几年的历史教训的总结上的。

  关键是要看他的下一 步认识和做法。他指出:”国之本何在乎?古语曰,民为邦本,故建设必自人民始。“(《总 理全集》第 2 集,第 165 页。)即设法让”一盘散沙“的民众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真正地行 使民权。孙中山提出:”国犹人也,人之初生,不能一百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 突飞?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姆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此。“因此,他表示,要依照其 政治近代化的理想和原则,去”教国民行民权。“(《孙中山全集》第 6 卷,第 413 页。中华 书局,1985 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中,对民权的具体实施做了 非常详细的规定,几近于繁琐,度其目的,恐怕主要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能够真正地广泛地参 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好地”教国民行民权“。

  第五, 孙中山强烈主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贯彻法治精神。

  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中又 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统治,实际上是人治,完全缺乏近代意义上的法制观 念。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中, 向来主张在政治思想和政治操作中引进西方资 产阶级的法治原则,”以法治国“,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有了治人,还要有治法。“南 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对这一原则处处加以贯彻,并注意在实践中,对这一思想加以完善。如 临时政府由立法机关——参议院、行政机关、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组成,大总统由参议院选 举产生并受其监督。临时政府的重要法律法规,由法制局制订,呈交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 统再交参议院议决后签署公布。

  等等。

  虽然没有超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结构模式和操作 模式,但比起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以权代法、草菅人命的”人治“,是一个历史性的进 步。这是中国社会政治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保障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孙中山主持的《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这一具体、完备、系统的根本大法的产生,确立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制度和政权 的组织形式,规定了国民依法应有的地位、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其目标不仅是要保卫 革命的成果,更主要的是要保障中国在民主共和政治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孙中山后来的”护 法“斗争,实质就在于此。约法一经破坏,”则数十年革命事业的成绩,固全被推翻,而将来 国家根本之宪法,亦无从制定。“(《国父全集》第 3 册,第 547 页。台北,1977 年。)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 在其自身的近代化思想理论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这是顺应了世界历史大势和中国历史 发展潮流的,应该完整地、准确地加以把握并充分给予肯定。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 全面而系统,比他的前人甚至同时代的人,为时代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东西。当然,孙中山 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完结中国人民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探索, 而且, 随着这种探索的不

   断加深, 引发了人们对近代化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也正是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积 极成果。

  【资料来源:《历史档案》1994 年第 2 期】 (编辑:石水舟)

  

篇六: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 辛亥革命发生的客观必然性 孙中山如何领导这场新式的民主革命?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及孙中山思想的现代 价值? 六 纪念辛亥革命是两岸增进互信的交流平台

   一、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

  “辛亥”,按中国传统的用干支纪年的方法,在这里就是 辛亥” 按中国传统的用干支纪年的方法, 指武昌起义发生的1911年。所以,外文中把“辛亥革命”译为 年 所以,外文中把“辛亥革命” 指武昌起义发生的 年的革命” “1911年的革命”。

  年的革命 对辛亥革命,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对辛亥革命,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 年 月 日夜武昌起义 爆发, 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 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辛亥革命的可以包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 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 广义辛亥革命的可以包括从 年兴中会成立到 年 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那 年间的革命 年间的革命。

  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那19年间的革命。

   二、辛亥革命发生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局囿于皇权主义的农民起义没有出路。

  首先,局囿于皇权主义的农民起义没有出路。

  其次,洋务运动不可能富国强兵。

  其次,洋务运动不可能富国强兵。

  强兵

  再次,甲午战败后兴起的维新派的上书、请愿, 再次,甲午战败后兴起的维新派的上书、请愿, 同样求不来政治的改良。

  同样求不来政治的改良。

   三、孙中山如何领导这场新式的民主革命? 孙中山如何领导这场新式的民主革命?

  (一)组建新式革命政党 组建新式革命政党

  (二)提出新式的革命纲领 提出新式的革命纲领

  (三)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四、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一)辛亥革命有着怎样的功绩

  (二)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及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及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民族平等思想

  (二)国家统一思想 国家统一思想

  (三)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 关注民生幸福、

   六、纪念辛亥革命是两岸增进互信的交流平台

  (一)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共同的 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 精神激励

  (二)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交流平台,增进两岸互信, 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交流平台,增进两岸互信, 推进祖国统一

   回首往昔, 岁月峥嵘。

  展望未来, 回首往昔 , 岁月峥嵘 。

  展望未来 , 豪情满 孙中山先生百年前的话语——“中国如不能 怀。孙中山先生百年前的话语 “ 收复台湾, 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 收复台湾 , 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 ” , 至今仍掷 地有声。

  两岸中国人应携起手来, 共同努力, 地有声 。

  两岸中国人应携起手来 , 共同努力 , 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努力! 我们相信, 从百年辛亥开始, 而努力 ! 我们相信 , 从百年辛亥开始 , 中国一 定会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走向辉煌、 完成统一! 定会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走向辉煌 、 完成统一 !

   中国同盟会堪称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堪称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政党 的新颖之处,体现在四个方面:

  的新颖之处,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认为革命纲领。

  一是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认为革命纲领。

  二是同盟会的组织机构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二是同盟会的组织机构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三是同盟会员的主体是资产阶级、 三是同盟会员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 分子,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比较稳定的领导集团。

  分子,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比较稳定的领导集团。

  四是同盟会制订了比较完整的方针和政策。

  四是同盟会制订了比较完整的方针和政策。

   所谓民族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基本内涵就是推翻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 民族主义 政府的反动统治。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以后, 政府的反动统治。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以后,国内 各民族“立于平等地位” 各民族“立于平等地位”。

  所谓民权主义,基本内涵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所谓民权主义,基本内涵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 民权主义 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对未来的共和政体作了这样的构想:

  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对未来的共和政体作了这样的构想: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 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 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民生主义, 所谓民生主义 基本内涵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所谓民生主义,基本内涵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实行集产社会主义。

  实行集产社会主义。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起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起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 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和煤矿、铁矿场,创办了第一家 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和煤矿、铁矿场, 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电线, 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电线,建立 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 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遣 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 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培养 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 人,产生了第一批从地主、官僚、买办商人转化来的近代 产生了第一批从地主、官僚、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孙中山自始至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 内涵。早在 年发表的《 内涵。早在1903年发表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中,他就对 年发表的 支那保全分割合论》 列强提出的分割中国的论调作了批驳,指出“分割论” 列强提出的分割中国的论调作了批驳,指出“分割论”违背了 中国的历史和民情,是不可行的。民国成立后, 中国的历史和民情,是不可行的。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首先将致力国家的统一作为中华民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国的立国方针,并把国家的统一具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国的立国方针,并把国家的统一具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 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 政之统一。辛亥革命以后,面对军阀割据混战、 政之统一。辛亥革命以后,面对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 五裂的局面,孙中山更加强调统一的重要性。

  五裂的局面,孙中山更加强调统一的重要性。

  

篇七: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孫中山先生與辛亥革命

   孫中山先生的生平

  1. 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香山縣,卒於1925 年3月12日。

  2. 曾於香港習醫和行醫。

  3. 光緒二十三年,創定「民生」、「民族」、 「民權」,並稱「三民主義」。

  4. 1894年11月於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以「驅除韃 虜,恢愎中華,建立合眾政府」為綱領。

  5. 1905年8月,於日本成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

   國父孫中山先生

  1883年-十七歲時

  1911年6月

  1911年12月於上海

   1915年與宋慶齡女士於日本 結婚

  宋慶齡女士

   1916年於上海

  1917年於廣州

  1922年於上海

   1924年於廣州

  1924年於天津

  1925年3月12日 因肝癌逝世

   國父晚年的照片

   國父故居

  中山陵園

   辛亥革命的背景

  1. 清朝末年,政府官吏貪污成風,昏庸無能。

  2. 西方列強乘機入侵中國,使國土四分五裂。

  3. 人民生活困苦,民心思變。

   辛亥革命的經過

  1. 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領五百多人攻兩廣總督署, 事敗,死亡者眾,徵收集得七十二烈士遺駭,公葬 於黃花岡,此為革命運動第十次失敗。

  2. 1911年10月10日,於武昌 應,終於成功推翻滿清政府。

  3. 1911年11月10日,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先生被選 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0日於南京就 職。

   清朝在慈禧太后的腐敗統治下,終於走向滅亡 之路。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 --- 溥儀

   Acknowledgments

  I, Phyllis Choi, hereby declare that some of the pictures in this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following web sites. http://www.china.com http://www.china-contact.com http://www.geocities.com (by Jonathan Cheung) http://www.goasia.com/goasia-chi/history/index.htm http://www.sunyat-sen.com http://www.sunyat-sen.org http://www.sunyatsen.hawaii.org

   First Edition: April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the prior permission of Phyllis Choi.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please send e-mail to: phyllischoi@yahoo.com Thank you!

   完

  

篇八: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一、图说孙中山的生平

  二、介绍孙中山研究概况

  三、评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音容笑貌

  1866---1925

   十九世纪

  1883年

  十 九 世 纪

  1888年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与友人的合影

  左起 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关心焉、尤列

  的

  1899年

  孙 中 山

  1898年,与日本友人在横滨合影

   20世纪初的 孙中山

  1909年8月孙中山在伦敦

  1905年的孙中山

  1907年的孙中山

  1901年全家在檀香山合影 卢慕贞 孙眉孙娫孙婉

  1909年8在伦敦

   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2年

   大总统解职典礼

  1912年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 图为参议院举行解职典礼后合影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

  图为1913年8月从经台湾赴日本途中

  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合影

  前排右起田桐、廖仲愷、居正、胡汉民、 孙中山、陈其美、许崇智、郑鹤年、邓坚;

  中排左一萱野长知、右三谢持, 后排左五戴季陶。

   二婚的孙中山

  1915年10月25 日 与宋庆龄 在东京结婚合 影(47-22)

   宋氏三姐妹

  爱国 爱权

  爱财 宋霭龄(1889) 宋庆龄(1893) 宋美龄(1899)

  读书时代

   1916年

  1925年

  1927年

  1927年在莫斯科

  1928年在德国

  1931年

  1937年

   1942年

  1949年

  1958年

  1978年

  1980年在五届人大 三次会议上担任 大会执行主席

  1980年

  1981年被授予荣誉法 学博士学位

   与陈粹芬

  陈粹芬(1873

  - 1954), 粤籍南洋华侨,久居于香港,没 有读什么书,但陈粹芬却是孙中山 先生倡导革命初期的亲密伴侣。孙 中山在日本和南洋从事革命活动时, 陈粹芬一直追随左右。她常常替革 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革命密函, 甚至从事运送军火等危险的地下工 作。孙中山在晚晴园居住期间,她 也留在身边操持家务。陈粹芬与卢 慕贞相处融洽,情同姐妹。晚年在 中山县定居,由养女苏仲英(后改 名孙仲英)和女婿孙乾(孙眉次孙) 侍养。虽没与孙中山正式结为夫妇, 但被长房孙眉及卢夫人承认为妾, 陈粹芬死后,葬在祖坟.

  平妻——陈粹芬女士

   孙中山与陈粹芬在

  香港居住过的“红楼 ”

  在翠亨村陈粹芬陵墓留影

   1917被选举为海陆军大元帅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后同蒋介石(中) 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列宁遗容1.jpg

  1924年12月在天津肝病发作, 仍抱病同各方人士商讨国事。

  图为他在天津时留影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图为孙中山遗容。

   3月19日灵柩由协和医院移往 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壇。

  群众团体为孙中山送葬

  东征军在广东兴宁举行追悼大会。

  手持祭文者为周恩来前立者为蒋介石。

  北京大学学生敬送花圈

   移灵南京

  孙 科 夫 人

  1929年中山陵竣工,国民党决定将孙中山灵柩移往南京。图为宋庆龄偕陈淑英步入灵堂的情形

  5月29日至3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公祭。

  6月1日,灵柩移往紫金山墓地

   二、孙中山思想研究概况

  政党思想 监察思想 青年思想 道德思想 德育思想 “德治”思 想 自由观 和平观 国家统一观 集体人权观 普及教育观 民主法治思想 民主政治思想 民主宪政思想 以党治国思想 祖国统一思想 行政发展思想 道德文化思想 政党伦理思想 军事伦理思想

  对外开放思想 农业科技思想 国民心理建设思想 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建军思想与黄埔军校 民族思想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 探索和贡献 “权能分治”学说 分权学说

   比较研究

  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国族”思想比较 孙中山与宋教仁的政党观比较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 孙中山与佛教

  孙中山为何迅即让出政权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

   称谓:伟大领袖、伟 三、对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评价 大革命家、中国民族 革命的领袖、中国最 早的革命民主派、伟 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 毛泽东等人的正面评价:伟大、崇高 帜、中国大革命家、 我们的先辈

  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

  关于继承孙中山的历史遗产 未竟的革命事业 革命主义和政策 革命的精神 革命的经验 共和的旗帜

  “三民主义纲领与统 一战线政策”,是 孙中山“对于中华 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顽强斗争精神, 适乎世界潮流和人民需要的与时俱进的 精神,气魄宏伟而又谦虚务实的精神, 为改造中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 斗到底的精神。

   1938年3月,毛泽东在 延安各界举行的纪念 孙逝世13周年及抗日 阵亡将士大会上讲话

  1956年11月 孙中山诞辰 九十周年纪 念会在北京 隆重举行

   每逢国庆,天安门广场上会放置孙中山的大幅画像。

  每逢孙中山的诞辰或忌辰,大陆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国家领导人讲话,在赞扬孙中山为革命先驱的同时, 内容也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脉络。

  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30 周年大会上,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列为二十 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这是当代中国官方对孙中山作 出的最高评价。

  南大历史系教授李良玉: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和历史地位 ———纪念同盟会成立100 周年暨孙中山逝世80周年 孙中山的全部优良品质可用“天下为公”四个字来概括。他是一 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正以国家、社会、民众、民族利益 为重的人,一个真正以建设性的立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人,一个 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孙中山是国民党创始人、领袖, 尊称为“国父”,在国民党人心 目中享有崇高的、不可替代的威 望。每逢孙中山纪念日,国民党 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国民党人来大陆,都会到中山陵 去拜谒。

  孙中山是国共两党的一面旗帜。

  对孙中山的认同几乎成了国共 双方唯一的共通之处。

  视频:连战拜揭孙中山衣窘

   孙中山在台湾

  孙中山与两岸统一

  佚名

   毛泽东全面评价孙中山,也指出了孙中山如同其他历史伟人一 样,有“缺点方面”:

  诸如辛亥革命后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妥协,三民 主义学说的某些不彻底性,宇宙观上的唯心成分,对革命领导 者问题认识上的局限等,但他也强调说:“从历史条件加以说 明”,不“苛求于前人”。

  李良玉在概括了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后也同时指出:

  孙中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 人物,他一生的言行中也有许多矛盾的地方。

   外国人的评价

  孙中山终身都未能建立起一个严密的组织,从兴中会、同盟会到 国民党,他只是名义上的领导者,组织的行动也常常泄密,在面 临背叛时,他束手无策,只能选择流亡他乡。在他逝世时,他仍 只拥有广东这块根据地。他从未能理解“权力”的真正含义,尽 管他被普遍视作“现代中国”的缔造者,却没有能力将中国引上 一条富强的道路——这需要更强有力的领导者。

  在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的描述中,孙中山(武昌起义2天后 才通过报纸得知)意识到新政府的命运很可能由列强决定。他火 速赶往华盛顿而非中国,在被当时的国务卿诺克斯回绝私下会见 时,他又前往伦敦,但英国外交部只给出了“中立”的信号,接 下来,他在法国总统克里蒙梭那里也毫无收获。西方主要国家政 府将孙视作“流亡分子”,在他们眼中,“孙大炮”的绰号暗示 了他蕴涵的破坏性与不稳定性,而非中国人欢迎的革命精神。

   在孙中山去世后两个月,爆发了“五卅事件”。它再次提醒,孙 中山耗尽一生创立的民国政府是多么脆弱,它依旧缺乏基本的国 际地位,尽管它号称了共和,却并未赢得比清政府更多的尊敬。

  面对孙中山逝世所带来的领导空缺,蒋介石是重要的候选人, 却可能并非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他是军事而非党务出身。汪 精卫、廖仲恺、胡汉民构成了第一竞争梯队,况且孙中山本身 具有浓郁的乡族观念,他本能地认为广东人比外省人更勇敢与 值得信任,类似的观念使蒋后来偏执地器重浙江人。

  辛亥革命所有的成就都不过是清末新政的继续

  袁伟时

   002年1月18日晚19:30,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做客人 民网读书论坛,主题

  “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是是非非” 孙文民初政治迷误的根源 孙向袁妥协的必要与失误

  反对帝制,成为护国战争的旗手 孙中山是个很不成熟的政治家, 有民主革命家 的虚名,却非常缺乏民主素养

   【袁伟时】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概括

  第一,不要象袁世凯那样以国情论、特殊 论为藉口搞什么帝制、开明专制。要勇敢 系 地实行民主共和。

  第二,要保持一个和平环境,矛盾要通过 法治来解决。不要随意动刀子,用暴力。

  第三,要让老百姓讲话。监督政府和各种 公众人物的行为。

  第四,要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培育一个公 民社会。要知道清末民初的近一千个商会 和不计其数的知识分子团体对政权的转移 和社会的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次革命开创了一 个在新制度建立但 不完善的情况下, 用武力解决政治矛 盾的坏先例。这是 要切记的教训。

   历史剧《走向共和》

  论著:

  《走向共和》

  

篇九: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报告

  题目《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姓名李秀秀

  专业艺术设计

  班级 2011级(3+2)1班

  学号 ************

  枣庄学院教务处、思政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

   内容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本报告主要从孙中山的人物简介、早期革命活动、主要成就、历任职务及历史评价来评析孙中山这一伟大历史人物。

   目录索引:

  导言------------------------------------------------------4孙中山人物简介------------------------------------4

  早期革命活动------------------------------------------4

  主要成就-------------------------------------------5

  人物名言------------------------------------------5

  历任职务------------------------------------------------------5

  历史评价--------------------6

  参考文献--------------------------------------------------10

   正文:

  导言:

  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民主;革命;中华民国;封建专制

  这个学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温了中国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

  通过我对孙中山的了解及学习,我想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样的,有对的方面也有其错的方面。我们应该客观的来评价他们,毕竟人无完人,每个都是一样的,历史伟人也一样。

  人物简介: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早期革命活动: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联络海外华侨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渐渐形成,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准备。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领导了多次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等,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的志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4、提出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的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主要成就: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人物名言:

  ▲驱除鞑虏,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五权宪法乃兄弟我所独创。▲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物色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努力向学,尉为国用。▲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历任职务: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会长英属香港伦敦蒙难记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中国同盟会总理日本东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南京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国民党理事长中国南京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总理日本东京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9月10日--1924年3月21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中国广州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10日– 1925年3月12 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国广州中国国民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1年5月5日– 1922年6月1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非常时期)中国广州第二次护法运动

   历史评价: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

   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

   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他同样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有过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追逐世界潮流,结合中国情,在政治理论上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思想。第一,民族主义思想内容的发展民族主义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第二,民主政治思想的丰富。提倡“直接民权”批判“代议政体”,提出“权能分离”思想,提出训政时期的构想。当然,其思想也有局限性:经济思想切合国情不足。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研究西方社会经济的产物,对民生主义有两个办法: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节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其一,当时中国近代工业极其落后,急需扶植民营工业,调动

   人民大众的投资积极性。其二,当时国家财产极端困难,无法筹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大量资金。在政治谋略上的主要失误:缺乏摧毁传统的皇权专制主义思想的有效措施论战;革命三十年,为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直到皇埔军校建立;整治活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谋略。理论基础:进化论,互助论。在思想方面主张道德政治。在政治活动方面,孙中山相信人类进化靠互助,而不是靠竞争;他不是从人类为追求利益、充满竞争的现实状态出发,而是从仁义道德互助的愿望出发,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他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忽视了行之有效的军事政治谋略的建构。

  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父的传奇人生:《天下为公——孙中山传》………………………………………………华文出版社李菁著《孙中山全传》…………………………………………………江西人民出版社李守鹏汪鹏生倪三好著

  2012年4月30日

  

篇十: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孙中山是 20 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 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 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 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 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重温了中国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 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 统一。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 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 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而孙中山在其中采 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 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 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 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 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

   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 和坚定的革命方向;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 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 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 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也正是由于 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 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 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 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 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 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 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 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 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 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 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 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 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父的传奇人生: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 华文出版社 李菁 著

  《孙中山全传》 „„„„„„„„„„„„„„„„„„„ 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守鹏 汪鹏生 倪三好 著

   2012 年 11 月 20 日

  

推荐访问:评析 中国近代史 人物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