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让中学德育课充满人文关怀 曹志庆 (2023年)德育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思考

让中学德育课充满人文关怀 曹志庆 (2023年)德育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2 18:00:02

让中学德育课充满人文关怀 曹志庆 让中学德育课充满人文关怀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高县南港中学姓名:曹志庆2016年11月2日目录一、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中学德育课充满人文关怀 曹志庆 ,供大家参考。

让中学德育课充满人文关怀 曹志庆

  让中学德育课充满人文关怀

  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高县南港中学

  姓名:曹志庆

  2016年11月2日

  目

  录

  一、前言

  ................................................1二、中学德育课注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一)中学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存在较大缺陷..............1(二)人的本性的要求

  ..................................2(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三、实现中学德育课人文关怀的方法

  ........................3(一)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人文素质

  ........................3(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三)让课程与生活体验挂钩

  ............................4(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4一、前言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不久的将来,步入崭新发展阶段的中国,能否早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定,取决于中国能否培养出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当前我国中学生教育的目标和挑战。根据如今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可以将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标准中已经提出对学生的培养要充满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成长等要求。然而,由于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甚至因此导致校园惨剧的发生,给中学思想品德敲响了警钟。同时,人文教育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二、中学德育课注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人文”

  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人文”

  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等等密切相关。“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可见,“人文”

  既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而“人文关怀”

  则是指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以及对人的社会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保障和关注等,人文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一)

  中学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存在较大缺陷

  第一,关怀的思想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量运用多种媒体,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说是极尽渲染之能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教师走不到学生的心中,是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明显不足。关怀的眼光过于狭隘。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关注“两头”忽视“中间”的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教师对所任教班级的“中间”学生的名字都叫不起来,就

  更谈不上了解这些学生了。教师所关怀的对象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关怀,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等的全面掌握。第三,关怀的方式较为随意。有些教师本着“我批评你是为你好”的观念,在批评教育的时候不讲究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所谓善意的关怀实则随意侵犯学生的隐私、无视学生心理,对学生造成实质上伤害的现象。这种权威式的、高高在上的“关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二)

  人的本性的要求

  “人决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于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人性化的生活不仅是让自己生活得幸福、快乐,而且要让周围的人生活得如自己一样幸福、快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直接面向学生生命的辉煌时期,要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创造学生的幸福服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

  (三)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学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源自中学生的感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理性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从理性方面去关注学生的成长无疑非常重要,但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源自学生心底的情感需要———对人文关怀的渴求,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意识的影响,或者是社会和教育者对人性认识的不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聚焦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与斗争,只是单纯地从政治角度、从社会需要出发,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学生理性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需要,因此也就不能理解人文关怀对塑造人、培养人、了解人、完善人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理性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更好地对中学生进行理性培养,以做好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该一方面继续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不能再忽视学生对感情的需要,亟需把人文关怀纳入到学生的发展中。

  三、实现中学德育课人文关怀的方法

  (一)

  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人文素质

  从学生角度来说,应将学生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龙应台先生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们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个体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如今的中学,开设了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众多人文课程,从知识量来说,当今的中学生完全有充足的人文知识储备。但只有将中学生具有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素质,才算是达到了中学生人文教育的目标。从教师角度来说,应提高教育者自身人文素质,坚定人文教育理念。“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形成。“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品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教育者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同时,必须坚定人文教育理念。

  (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信任学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人格教育。教师不仅仅负责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内心需求,要及时掌握和满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与老师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这种人文关怀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师生间形成深厚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道德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以道德观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坦诚相待,以自己的端正言行来感化学生。例如,如果在路上遇到学生,而学生有意避开老师,这时候不要生气或者漠然处

  之,而是可以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可以幽默地告诉学生:“老师不是老虎,不要怕。”使学生放松下来并问候老师,使他们意识到主动与人打招呼是基本的礼仪。

  (三)

  让课程与生活体验挂钩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这对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学生对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的事件和公众人物津津乐道,而对思想品德教育课却不感兴趣?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品德课程过于强调理论而较少融入现实生活,注重科学精神忽略人文关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和领悟,更没有切身的体验。而体验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一种被激活的经验,是缘于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所形成的张力。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走出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才会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深刻体验,才会构建出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汶川地震后国家和人民所采取的行动,使学生感受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念,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的温暖,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思想和品格得到升华。

  (四)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当代中学生都有着求知、求新、求真、求个性发展的鲜明特点,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心理现象。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突出地表现为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主。力量上的自信,使学生对自己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充满了信心,他们要求有更多的发言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和战胜各种困难;

  精神上的自主,使学生思想活跃,喜好思考。这些,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他们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千差万别。另外,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心理发展速度和面貌上也就不同,也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品德差异。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除了要对学生共性心理特点予以整体把握外,还要特别关注和尊重个性心理差异,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文关怀价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推荐访问:德育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思考 德育 关怀 人文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