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 (范例推荐)体医融合发展工作报告

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 (范例推荐)体医融合发展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9-07 08:10:26

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 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为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规范建设,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评价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 ,供大家参考。

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

  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

  为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规范建设,按照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

  评价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6号)和

  《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

  〔2020〕13号)要求,20xx年xx医院积极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就医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运行效率,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充分发挥不同层级医院的功能与特色,建立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相互补充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医院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建立了以xxxx医院为主体医疗联合体医疗服务体系,并积极开展工作。

  一、基本情况

  202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区卫健委的领导下,xx医院积极探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始终将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优化资源布局和资源配置,发挥三级综合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作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有序实施分级诊疗、满足居民健康需求、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实践举措。根据《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区卫健委的整体部署指导下,探索构建了以xx医院为主体的“N+1+X”医疗联合体服务体系,即:N代表全国顶尖医学专科、1代表xx医院、X代表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

  按照“政府主导与自愿相结合、共同发展与责任分担相统一”的工作思路,明确“合作发展、利益均沾、资源共享、责任分担”建设原则,坚持“学术牵引,技术支持,内外共建,合作共赢”的战略导向,打造“一纽带一机制”特色模式,突出医院功能区域优势,提高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患者提供专科化突出,高效、便捷、优质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品质,将患者医疗需求与医院功能相结合,打通“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理想就医格局。

  (一)丰富多层次合作关系。结合合作主体、紧密程度、合作内容等不同,持续跟进“医疗机构合作发展”。积极调动科室参与上级三甲医院医联体建设热情,202x年达成与xx医联体,深化设置功能协调、层级分明的三级医疗网络。

  (二)创新医联体建设新模式。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引导公众就医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百姓对健康有了更高需求,利用医院专业优势,主动服务周边的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普及健康知识、完善相关培训、引导绿色就医、普惠一方老年人。

  (三)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为切实解决成员单位分科不细、竞争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制约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提升等问题,xx医院多措并举,医院医联体服务部组织医务部、护理部、医保部、感控部及药学部等相关人员定期到医联体单位提供医院管理指导。根据医联体成员单位合作需求,开展质量安全联动巡查、科室查房、业务指导、专项培训、参加早交班、会

  诊、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202x年,共派出人员xx人次,包括医务、护理、院感、医保及药学等专项工作xx余次;协助医联体单位处理纠纷事件x起;核磁、CT及化验检查xx余人次。

  (四)确保患者双向转诊畅通。医院积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科学规范设置双向转诊流程,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搭建上下级医疗合作网络,明确双向转诊工作制度、规范,制作双向转诊流程图,建立双向转诊沟通制度,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与预约转诊平台对接并向成员单位投放普通、专家号源,建立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制度。同时,强化内外部科学管理,定期与各医联体单位就双向转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将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情况与临床各相关科室目标管理责任相结合,与科室绩效考核相挂钩,形成“情况及时掌握、问题及时解决、矛盾及时化解、服务及时转变,奖惩及时兑现”的闭环管理,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连续性治疗。

  (五)协同文化逐步渗透。加强统筹联动,扩大医联体品牌影响力。通过邀请成员单位开展“党建+医联体”共建、讲座交流、参观考察、网络宣传、义诊进社区等多途径互动形式,将“医疗技术送到身边、管理文化送到身边、健康服务送到身边”,使成员单位不断认同医院管理理念,从而推动双方在医联体建设方面深度融合。

  (六)结对帮扶逐年深化。坚持“技术帮扶、人员帮扶”双

  驱动,以传帮带、师带徒等形式,被帮扶单位管理水平、技术发展、经营能力呈现稳步向好态势。

  20xx年,加强和规范城乡对口支援管理工作,提升受援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2022-2035年北京市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疫情反复延宕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履行三级医院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应有贡献,为定点帮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自评情况

  (一)建立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和内部分工协作。

  2022年xx医院制定医院医联体章程,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并落实促进医联体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下沉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为医联体转诊患者提供急诊、检查、住院等连续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从不同层面与不同角度全面推动医联体事业的发展,包括专科对口扶持、业务指导、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不断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健全医联体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全面提升分级诊疗能力,开创有序的就医秩序和环境,促进医联体健康、可持续发展。2022年新增基层成员单位16家,成员单位合计达61家,覆盖区、房山区、海淀区,涵盖了一、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康复、妇产、口腔专科医疗机构,努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疗资源和服务一体化管理。

  (二)统一功能定位,建立和完善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

  医院与各医联体之间充分发挥医联体协同优势,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根据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本着急慢分治、治疗连续、科学有序、安全便捷的原则,实行畅通的双向转诊。医院提前为医联体单位预留专家号和病床,免除第二次住院起付线,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对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一站式”医疗服务。通过实施医联体建设,双向转诊实行绿色通道,群众看病不必再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上级医院专家的服务,大大节省了看病成本。

  (三)统一资源配置,发挥技术辐射作用,建立了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医院建立了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机制。医院鼓励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到医联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和业务指导,对双向转诊工作予以把关,提高基层管理水平。把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服务工作作为必要条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为基层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同时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到医院进修、学习和培训,努力成为培养优秀基层医生的“孵化器”。20xx年先后有多家医联体单位选派了30余名医务人员到医院培训学习。

  (四)强化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20xxxx年医院积极推动医疗联体项目建设,有效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把医院医疗技术传到基层,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通过强化对医联体单位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向下级医院下派骨干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帮扶,开展疑难危重病例会诊、业务培训,指导成员单位开展推广运用新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先后向成员单位派出医疗管理、临床骨干等专业人员300余人次,对口支持成员单位开展医疗服务,累计开展治疗服务5600余人次,解决医联体单位服务难题百余个,成功实施疑难危重病人救治155人次,开展远程诊疗15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5次培训医疗人员1000余人次。为基层培育一批特色专科科室和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工作计划、困难与建议

  (一)工作计划。

  1.强化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进一步推动落实急慢分治模式,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诊治工作,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主动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建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有序合理转诊。

  2.推进专科共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专科医疗资源优势,组建区域专科专病联盟。包括

  呼吸专科联盟、康复病区联盟、中医名医诊室等。医院负责为专科联盟医联体制订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提升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同时加强对成员单位的指导,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重点帮扶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3.同质化管理,保证质量安全。

  由于基层医疗质量管理受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依法依规执业意识不强,医疗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未能充分认识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对医疗质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了解不透彻,尤其是对于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内容以及执行要点不熟悉,为不良事件发生埋下隐患。中心医院在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在优质资源下沉过程中将派出了较多的医疗、医技、护理人员,对于管理帮扶,特别是医疗质量管控、护理管理、院感管理更加重视,实行同质化管理,注重帮扶成效,提升医联体单位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建立区域紧密型医联体,推进医疗技术服务一体化。

  建立以xx医院为中心的紧密型医联体,推进与医联体紧密合作,实现医疗技术服务一体化。强化组织管理、协作制度建设,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建立医联体医疗服务运行机制,优质医疗资源、统一开展业务培训、统一监管医疗质量,深化“互联网+医疗”应用,建立远程会诊平台,设立心电、影像、检验、病理等,通过互联网实现医疗资源互联互通、病案、检查

  报告共享互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打通上下转诊通道,建全双向转诊机制、远程会诊工作机制和区域资源共享机制,采取电话预约、救护车接送等方式,将社区不能治疗的患者及时上转到中心医院治疗。

  (二)困难和建议。

  医院医联体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1.各基层医联体单位发展不平衡。基层医联体单位业务骨干缺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医疗设备相对简陋、老旧,一些先进的诊疗项目不能充分开展,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

  2.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滞后。各医联体单位之间沟通、共享、检查结果互认等难度较大,医疗机构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患者上下转诊时,就诊信息和记录不能相互查看,影响了分级诊疗的推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县级以上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仍有很大的距离。

  3.各级医疗机构缺乏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动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困难大。由于医联体民营、私立医疗机构较多,造成各单位之间争病源,好不容易吸引来的患者,不愿再转诊给其他机构,而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诊积极性不高。

  对此,建议:

  1.政府主导,强化统筹,加大政策支持与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加快信息一体化建设进程,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检查结果互认,实现互联互通,减少重复检查、重复治疗,减轻患者负担。

  3.突出政策引导,建立区域内120医联体内部转诊快速、便捷、高效转诊机制,积极落实预检分诊和双向转诊政策,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推荐访问:体医融合发展工作报告 医联体综合评价自评报告 综合评价 自评 报告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