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5篇)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5篇)

发布时间:2023-05-02 11:40:31

篇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

  在农业逐渐现代化的今天,依靠着科技进步和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理论,农业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因此,农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内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体现出农业产业的关联性和相关的融合问题。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当前,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通过对农业产业在生产上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和相互融合问题的分析,剖析农业生产关联性的实质,并总结出农业生产及融合问题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多功能性;联系;融合;影响

  1引言

  在这个解构与重构盛行的年代,产业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随着产业之间边界的突破和某种程度相互融合的实现,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农业不仅仅是靠自然力发展的产业,还是融合工业元素和服务行业理念的产业。随着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其经济功能和生态环境景观功能等让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产业发生联系,这就是农业产业生产的关联性。此外,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对农业自身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内部和外部生产的关联性和融合问题对农业现代化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2农业产业生产融合的概述

  2.1产业融合的概述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创新研究的权威弗里曼(1997)认为产业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场创新等阶段。根据弗里曼对产业创新阶段的研究,陆国庆(2001)认为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并且这几个阶段前后相互衔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进的[1]。

  2.2产业融合中的农业产业融合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时代,农业产业摆脱了对传统方式的依赖,把先天优势与未来趋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打造新业态,促进农业由单一产业功能向多功能产业转变,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大带动了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等的蓬勃发展,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联动效果,形成了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模式,促进招商引资,惠及广大农民。

  农业现代化是指合成各个农业生产工序的过程、手段及方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也是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农业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3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生产融合问题分析

  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这种联系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依存性。农林牧三结合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合理生态系统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农牧结合是由它们之间物质互换的必要性所决定,而林业则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各部门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各部门的地位完全相等。相反,在所有农业生产部门中,粮食生产部门具有比其他任何部门都特殊的重要地位,这对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尤为如此。

  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在种植业中,生产工艺过程包括栽培植物和取得农产品的一整套工艺流程,其方向是工序的不断分化与组合,以提高农业运营效率,如农业各工序的流水作业等;制定有效使用技术装备的合理种植区域的划分;制定农业物流的最佳方案等。在畜牧业中的工艺流程方向是生产的连续性、节奏性、比例性、平行性,保证牲畜和所获得产品的标准性。农业生产工艺的总趋势是不断采用先进的工业工艺和生物技术,以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技术性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趋势是畜牧业生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一趋势要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畜牧业中提供低脂肪、高蛋白畜产品的畜种比重日益增加,这一趋势要求农业专业化和多部门的经营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粮食生产发展水平适应。但是,在先进高效的农业内部结构中,畜牧业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畜牧业在农业诸多产业中的比重呈现出日益增大的趋势[2]。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基本可以判断出未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首先,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在增加农业产值和实现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其次,从全球的发展来看,畜牧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会越来越高,而且会远远高于农业中平均的科技贡献率,这是支撑畜牧业产值不断提升的基本动力。第三,在未来的畜牧业发展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会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动物福利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4农业产业与其它产业生产融合问题的分析

  三大产业是由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构成的,而能够直接满足市场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是最终产品。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产业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

  4.1农业产业与工业生产融合问题分析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认为,农业在提供食粮、原料、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五个方面对工业化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工业化也通过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工业发展是农业改良的条件,工业化会带来人们收入的变化,人们收入的变化而产生的需求结构变化会引起农业生产结构逐步高级化[3]。

  只有工农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才是可持续的工业化。

  农业发展自身存在欠缺是我国工农业非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及其关联工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4]。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促使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等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产生和发展,这些工业的发展又会通过需求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要实现城乡统筹,我们必须实施好以工促农战略。以工促农,一方面就是要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同时,通过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最终可以实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工业企业可以与

  农村行政村实现结对帮扶,支持和带动新农村建设。

  4.2农业产业与服务业生产融合问题分析

  农业休闲旅游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互相融合,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形态。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在力促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对接融合,积极组织开展农事节庆活动,全方位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综合功能,把提供优质放心农产品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充分结合,把各类特色农业基地逐步打造成融生产、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对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活动的范围由此扩展到了物质产业部门;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旅游又是在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都市型产业[5]。

  农业旅游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使农业在优化功能与配置要素上有了较大的飞跃,更加便于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这些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具备特色农业资源的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积极发展这一业态。政府也应该给予扶持、鼓励,包括可以在前期资本投入方面给予低息贷款,财政支出的优惠措施,成立相应的组织帮助农业旅游进行宣传推广,将相应的课程纳入免费培训课程之列,培养专门人才等等。在开发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应该转变理念将农业旅游看作是一种农业服务工具,考虑如何让农业旅游服务于农业,包括深入拓展农业休闲内涵,赋予农业旅游以调研、营销等功能,帮助农业销售,提升农业效益。

  5农业产业生产融合问题的分析总结

  农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对农业创新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

  (1)用工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与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严格按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规定的工业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加工及销售。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要加速向工业化转换,而且要高度重视与信息化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扩大企业交易范围,以全球化视野寻

  求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2)努力为农业融合化发展开拓投融资新渠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路径转换的过程中,离不开大规模资金的投入。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农业政策,大力扶持与推动那些符合产业融合未来发展方向、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重点扶持一批涉足产业融合的新型农业企业,如一些现代农业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解决农业企业发展初期所需资金问题。鼓励企业之间采取联合、并购或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整合与优化农业资源。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是农业为适应新发展而重新整合,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各子产业融合起来,形成的新型农业形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如第一产业内部的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融合成各种新型生态农业。这种重组在产业融合理论中被称为产业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4)积极培育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在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产业形态,如数字化农业等。这些新业态往往是农业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部门。积极培育这些新业态对于提高农业企业的利润率,促进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农业和旅游业横向交叉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就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延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这种农业新业态关联度较大,其开发经营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所以,必须加强农业新业态的培育及其产业链管理,保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加强政策性保护,促进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期.[2]贾幼陵.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宏观调控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9(1):40-45.[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辛德树,兰澄世.农业产业化的诱致性制度变迁[J].农业经济,2005,(7).[5]闻海燕.科技与经济[F].2008,21(3)

  天津农学院经管系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

  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注:该表附于课程论文最后;评语字数不少于50,一律用蓝、黑字迹手写;评语要有针对性,指出肯定与不足方面;不同论文、不同成绩的评语要有明显区别;成绩以百分制记载。

篇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什么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融合现状及如何发展?导语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变化。?、什么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采取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式,如兴办产地加?业、建?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业旅游;也可以采取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业向农业逆向融合的?式,如依托?型超市,建?农产品加?或原料基地等。?论采取哪种?式,都必须通过第?、第?、第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第?、第?、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共存分?,或外部的、表层的联系,只要没有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就不能称之为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个有农业的村庄,同时有个砖??和??品?商店,谈不上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农村??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是农业与?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不强,有带动能?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实,还有?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式简单。?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起的,所占?例并不?。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效的公共服务。?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供?、供电、供?条件差,道路、?络通讯、仓储物流设施落后,导致农村内部以及农村与城镇间互联互通?平低下,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三、怎样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呢??是着?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商贸物流等专业特??城镇。强化产业?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

  ??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适合精深加?、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产全过程管理。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产性服务业,?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托管、统防统治、烘?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补助政策,扩?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电享受农?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持农产品深加?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持农村特?加?业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布局有机衔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农产品加?、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励在城市社区设?鲜活农产品直销?点。四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化、健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平和服务质量。建设?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在线营销能?。加强农村传统?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化遗产,??推进农耕?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学?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五是??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现代农业”?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于农业?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励对??种植、畜禽养殖、渔业?产等进?物联?改造。采??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络。推动科技、??等元素融?农业,发展农?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励在?城市郊区发展??化、?体化等?科技农业,提?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励发展农业?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六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地利?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地,优先?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范基地和现代农业?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物流配送中?和展销中?。扶持发展?乡(县)?业、?村?品,加快培育乡村??艺品和农村?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企业集群。我们给你帮助转发是最好的?持

篇三: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农村产业融合试点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2009—2010年)、重点突破(2010—2012年)、全面推进(2012—2014年)、深化攻坚(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2015年和2009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3.5:1缩小到2.79: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13.7%提高到54.8%。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农民收

  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61.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95.6%。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农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伴生产物。玉林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发

  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亮点凸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51个、农家乐旅游点350个、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农户1万余户。“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开园运营1年多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6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林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释放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力和空间。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倒逼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限制条件。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1187个村卫生室实行“一元钱看病、免费供药”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90.37万人。

  2、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玉林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然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有的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科技、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还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生产摊子大品牌小。“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点,一产底子厚实,农村二三产业才大有文章可作。”这是调研过程中玉林上下的普遍共识。但就现状而言,玉林农业存在“少、散、闲、困”的硬伤,每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田撂荒、闲置的现象。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阶段,“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占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品牌农业较少,像五常大米、胶东白菜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产业品牌还没有。

  农产品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导致了玉林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相互脱节,缺

  乏具有全产业链的、“火车头”式牵引作用明显的农业企业。据统计,玉林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的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0%差距非常大。玉林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较晚,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大都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营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为主力军,但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股份+合作”是一种利益联结紧密的土地流转、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民的利益递增,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

  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

  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

  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

  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

  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

  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

  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

  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

  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

  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新平台

  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

  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

  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篇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浅谈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及建议

  作者:周

  冰

  周

  科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19年第17期

  农业产业融合即将农村现存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并重组,使一二三产业互相交叉和渗透,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提效增值,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经营主体发展慢,政策实施难,产业融合发展受限等问题。因此,要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探索多形态发展模式,从法律、制度、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粮食总产量不断提升,同时也存在着农业产出低效低质,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农民收入无法提高、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在严峻的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可看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抓手。通过农业产业融合,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对我国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产业融合方式多样化

  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逐渐壮大,20世纪90年代实行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21世纪初农业产业化发展,到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与服务业兴起,农村产业融合出现了多种模式。从产业跨度方面来看,包括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等。有的学者也把农业产业融合方式分为技术渗透型、产业整合型、产业链延伸型、产业交叉型、综合型融合五种。

  (2)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大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来,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设立多种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给农户赠送生产物资,出台优惠政策解决农民小额贷款,各个地区在现行的政策支持和鼓舞下积极实践和试行,有的地方还树立了典型,做出了效果,通过发展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等,为农业提效、农民增收找到了新的可行性出路。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困境

  (1)要素缺乏导致产业融合基础薄弱

  从现实看来,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聚集,这种形势并没有在政策的影响下得到缓解,反而不断恶化,资源流失现象使得农村资源愈加匮乏、农村空心化、老年化现象更加严重,发展速度慢。其次,我国农业产业融合提出的时间不长,发展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第一产业生产效率本身较低,农业基础薄弱,产业融合的规模、效率因此受到影响,要想实现快速、集群化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夯实基础。

  (2)宏观调控存在局限,政策实施困难

  目前,我国还处于农业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在财政、金融、政策、法律方面的保障和调控机制还不够成熟,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宽泛,政策实施有难度,出台的好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和困难。当前,我国政策主要集中在主体培育和农业生产方面,政府在农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加之产业融合本身发展有难度,导致我国农村产业“接二连三”进展慢、难度大。

  (3)农村经济现状制约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农民是参与农业产业的主体,农民的低收入水平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农民财产性收入低,可以抵押的资产少,融资渠道窄,大部分地区有针对贫困户的扶贫贷款,但是需要农民先有产业,否则难以贷款,并且数额小。再次,笔者走访调研,结合文献分析发现,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中,各价值链上下的经营主体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融合中的利益参与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产业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结不够紧密。

  3、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大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对其进行扶持,他们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也是将农业经济利润留在农村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提升其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第二,我国农村面积大,东中西各地区资源禀赋、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和亮点产业。政府应根据地区实际完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奠定基础。同时,地区要注重对产业融合的科学规划,有计划发展产业,探索多样化的融合模式。

  第三,从日本、韩国、美国、荷兰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应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发挥宏观调控、引领和监督作用,严格按照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引进产业,特别是精准扶贫产业,切记盲目引进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在农村金融方面,一是在财政上向产业融合倾斜,二是出台相关金融贷款政策,降低农户、企业的贷款门槛和条件,激发主体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404100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

篇五: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分析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将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或生产者联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以达到产业升级、增加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多个产业板块。

  2.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农民成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收入得到了保障,不少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

  3.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引入外来企业和知识技术的同时,地方也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尽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多数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粮食、农副产品等基础产业仍是主导。一些地方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难以发展第三产业,需要进一步推广文化旅游、农旅融合等新型产业。

  2.建设标准化、品牌化程度有限

  农村产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少,建设标准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使得部分农产品品质和品牌受到限制。为了早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支持政策和公共服务机构。

  3.缺乏专业人才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经验和技术是高度专业化的,且需要综合知识和技能。然而,当下很多安排去非农领域的人员产业较缺乏基础设施优势、往往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专业技能,这也是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解决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加强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为疏解城市产业、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完善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特色品牌。

  3.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有效引进人才,提高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强化政策支持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给予适当的税收、财政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

  总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才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推荐访问: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融合 现状分析 农村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