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20篇数字转型、数字经济讲话文章汇编(2023年)

202320篇数字转型、数字经济讲话文章汇编(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5-10 09:10:27

数字转型、数字经济讲话文章汇编(20篇)目录1.2023年在全市数字经济推进工作会议上讲话2.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产业数字化是经济转型重要方向4.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20篇数字转型、数字经济讲话文章汇编(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20篇数字转型、数字经济讲话文章汇编(2023年)

数字转型、数字经济讲话文章汇编

(20篇)

目录

1.2022年在全市数字经济推进工作会议上讲话

2.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产业数字化是经济转型重要方向

4.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5.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6.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7.关于大力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8.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

9.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重点

10.区块链助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发展

11.任贤良会长在20XX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致辞

12.如何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推动存量转型 抢占增量先机

13.尚冰在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绿色数字化转型论坛上的致辞

14.深化数字化转型 引领高质量发展

15.省工信厅厅长在2022年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16.数字新经济发展新动能

17.在第三届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智慧供应链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18.在数字经济建设及其法治保障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19.中国银行业协会刘峰秘书长在“第五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的讲话

20.庄荣文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企业家高峰对话:新时代的数字经济”论坛上发表致辞

2022年在全市数字经济推进工作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今天下午,我们举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着力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切实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数字xx”建设,全力打造xx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已经扑面而来,拥抱“数字”就是拥抱未来,错过“数字”就会错过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特别是xx月xx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六个要”(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等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带头学习掌握数字经济知识,不断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围绕“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问题深入思考、主动谋划,奋力推动xx数字经济迎难而上、迎头赶上。

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土地、劳动力、资本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不同,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建设“数字xx”,根本目的是要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数字经济通俗地讲,就是要让数字产生钱、把数字变成钱、用数字来赚钱,而不是机械简单地在数字后面加上“经济”二字就叫数字经济,也不是你有数字就一定有数字经济。数字热的背后一定要有冷思考,无论建设“数字xx”,还是发展数字经济,千万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行动,千万不能本末倒置、缘木求鱼,千万不能“为了数字而数字”,搞一些虚头巴脑、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方兴未艾,各路“诸侯”你追我赶、激战正酣,大家都想抓住机遇、都想抢占高地、都想赢得胜利。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你怎么想,最后都要回到现实,掂一掂自己的斤两,看一看自己的家底,不能想当然的干工作。从xx的实际看,“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xx亿元,4g基站总数达xxxx个,建成5g基站xxxx个,宽带网络光缆线路总长xx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xx万户,xx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初具规模,华为xx大数据中心正式商启,全市政务云服务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我市先后被列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xx省大数据库及政务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试点城市等。近期,在省发改委支持下,我市正式启动了xx“城市大脑”项目建设。可以说,建设“数字xx”,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但也要看到,缺专业人才、缺关键技术、缺应用场景、缺资金支持,这些都是我们的硬伤。我们必须认清现实、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深入研究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深入研究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不干什么,深入研究近期干什么、中期干什么、远期干什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出一条具有xx特色、符合xx实际、满足xx需要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子。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心动与行动”的关系。建设“数字xx”、发展数字经济,不能只是心里想一想、嘴上讲一讲,不能只是理论学一学、会上说一说,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深入推进数字设施提速行动,加快实施4g网络优化补盲和5g网络全覆盖工程,持续深化“千兆城市”和“高质量全光网市”建设,全力抓好“城市大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提升行动,以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xx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华为大数据中心等为载体,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数字化升级、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慧教育、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文旅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xx数字产业集群。要深入推进数字治理提效行动,有序推动政府数据、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公共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拓展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积极推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边境等领域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仅靠政府“包办一切、包打天下”。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使“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中坚力量。一方面,对于城市大脑、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D建、智慧社区等公益属性强、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低的“新基建”领域,政府该担当的要担当、该投入的要投入,按照“研究深一点、切口小一点、更管用一点”的思路,科学谋划、精打细算,稳妥有序推进建设,避免形成新的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对于5g网络、数据中心、场景运用等具有良好投资回报的“新基建”领域,要按照“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投资、以应用促产业”的政策导向,放胆放手放权交给市场和企业来做,政府关键是要做好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筑巢引凤、服务保障工作。比如,当前一些地方出现5g建设进场难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主动服务,依法简化办事程序、开设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建设畅通无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市场化运作必须严格按照市场规则来办事,决不能最后演变成政府买单,决不能把“四两拨干斤”变成“千斤拨四两”。

第五,要正确处理好“育才与引才”的关系。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数字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专业人才的比拼。要坚持育才为主、引才为辅、双向发力,让xx数字经济“人才金字塔”的塔尖更尖、塔身更强、塔基更实。一方面,要潜心做好本土人才培养,充分利用xx、xx等资源,定期举办数字经济专题培训班,培养一批既会干行政业务、又精通数字经济的党员干部;加快组建市级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库,定期分析数字经济态势,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分析、项目策划、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政策研究等智力支持;支持xx学院、xx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xx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引进专业人才,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才模式,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鼓励支持智能制造、信息通讯、现代物流等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项目链、生态链深度融合,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

第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数字经济是一项新事物、是一种新业态,既带来新机遇、新空间,也带来新挑战、新风险。面对新事物、新业态,我们要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态度,既不能视数字经济如“洪水猛兽”一上来就管死,也不能搞“无为而治”任其野蛮生长。要坚持发展优先,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以科学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管,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公平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数字经济活力迸发、行稳致远。要强化顶层设计,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明确规则,划清底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提升安全事件预警能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要落实企业责任,促进行业自律,依法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过度采集信息、侵犯用户隐私、滥用数据牟利等行为要坚决纠正、严肃整治。

同志们,道理是直的,道路是弯的。建设“数字xx”、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干、关键要干、关键靠干。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真真切切地干,实实在在地干,稳扎稳打地干,就一定能够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占得一席之地、闯出一方天地!

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加快数字化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和有效路径。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审议通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纲领性指导,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议》明确了数字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需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作用。

数字化转型面临重要战略机遇

随着数字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在驱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展望“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将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经济将激发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建议》提出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数据要素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动能,更是经济社会数字化治理效能提升的着力点。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大数据辅助分析、管理、决策和服务系统,可以助力经济社会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助于重构、变革与升级经济社会体系。

二是数字经济将驱动产业升级普惠发展。《建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议》还提出要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数字治理和数字服务,坚持在包容中发展,在共享中创新,为人类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是数字经济将提升科学治理能力水平。《建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数据分析结果为决策者提供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信息,可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媒体多方共治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四是数字经济将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秩序。《建议》提出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如数据泄露、数据迷失等,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的数字经济治理,将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治理效能。坚持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同时推进,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内容、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降低网络空间安全风险。

五是数字经济将推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建议》提出要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当前,互联网将全球深度连接,各国应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对话与合作。我国积极打造全球互联网交流平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向全球贡献了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经验,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实现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振兴实体经济,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基建,带动投资创新应用。“十四五”时期,在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中,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四大领域,属于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演化驱动的数字经济范畴。从短期来看,新基建投资在助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衍生出无人工厂、自动驾驶、城市大脑等创新应用场景。从长期来看,抓住新基建的历史性机遇,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构建形成互惠共赢的数字化生态,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拓宽新型就业空间。消费互联网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增值和内容增值,互联网平台拓展消费范围,实现消费者参与定制设计、边生产边消费、先体验后消费、买产品享服务等多种消费场景持续创新。“十四五”时期,需要继续保持消费互联网强劲发展态势,通过数字化消费快速释放消费潜力,促进自主就业、副业创新、灵活用工等,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依托互联网开展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实现自主就业和价值创造。

三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产业互联网将与制造、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加速融合。制造业数字化将从成套设备向产业链条深入拓展,并逐步贯穿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实现制造体系向动态感知、敏捷分析、全局优化、智能决策的创新性变革。产业数字化具有较强的变革性,将推动我国从大国制造走向大国“智”造。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稳定产业供应链条。“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市场弹性、制造柔性和供应韧性。柔性制造具有批量小、品种多的特点,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以需定产的生产模式。韧性供应链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供应链的潜在风险,提早做好预防性布局,以防止供应链突然断裂。通过不同供应链替代方案,实现多场景规划、供应商风险分析、搭建微型供应链等,使产业供应链既有“柔性”又有“韧性”。

五是发展共享产业集群,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十四五”时期,数字孪生将通过数字平台的搭建,推动具有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基于一定契约和规则形成虚拟空间集聚,实现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的有机结合、充分竞争、共同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数字平台的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通过共享平台各类资源、分享平台收益,为服务小微企业、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效率探索出新的路径和模式。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支撑稳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韧性,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共同开创数字经济美好未来。

产业数字化是经济转型重要方向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已经进入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引领了数字经济,谁就掌握了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协力推动下,我国数据要素的价值不断释放,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创新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章,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这为数字中国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实践证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以及生产模式改变,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的价值已经从提高交易效率转换至提升产业效率,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互联网持续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数字高效化与数据要素化正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在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要实现数字经济“撑杆跳”,应紧紧抓住发展数字经济的机遇,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行业与新型基础设施统筹、融合发展,力求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要积极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要提高科技原创能力,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目标,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数字技术研究,增加源头技术供给,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重大突破,提升产业供应链风险抵御能力。深入挖掘数字技术价值,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同时,优化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以多个核心企业引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支撑的协同发展产业生态。

第三,要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面向数据要素市场配置的改革,开展数据资源的确权开发,着重解决数据的权责关系、定价机制、数据质量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二是要丰富应用场景,鼓励和支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先行先试,开展数据要素的应用,挖掘数字价值,释放数据红利。三是要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

第四,要不断完善数据治理体系。要健全数据治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平台垄断不正当竞争的监管,强化个人隐私保护,重点数据安全保护,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发展的环境。要完善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早在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详细阐述了数字经济可能的发展趋势,提出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发展将由原子加工过程转变为数字信息加工处理过程。进入21世纪,由于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快速扩散和应用,数字经济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简称“大智移云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催生基于数据获取、存储及处理的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此同时,继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之后,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经济形态。

当前,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因其具有培育经济新形态、构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从“跟跑”发展到“并跑”,在一些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数字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广泛受益,人民普遍受惠。以“大智移云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实现了创新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还重塑了生产方式、服务模式与组织形态,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与数字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的比重也显著提高,数字化正在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具体来看,数字信息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消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激发了数字消费的巨大潜力,产业互联网构建了互联互通的平台并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且为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提供了强大动能。

需要看到,数字经济是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产业革命与制度创新基础上逐步发展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综合体现,其在支撑基础、技术特征、组织结构与产业组织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并在维持消费、保障就业、稳定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大智移云网”能有效推动科技抗疫,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保驾护航;线上消费服务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有效对冲了疫情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要求,我们还面临更好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任务。对此,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尽快消除妨碍要素自由组合的堵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供给,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要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积极引导企业逆势求变、迎难图新,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解决“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一系列制约更好发展的现实问题;要大力推进区域数字化、行业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等方面的促进中心建设,引导建设数字化转型开源社区,加强平台、算法、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的建设,降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转型门槛和成本。

二是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大力支持核心企业尤其是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鼓励其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服务化;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的领军企业,打造数字虚拟产业园和数字虚拟产业集群,突破传统物理边界限制,充分发挥企业间的协同倍增效应;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大力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企业间订单、产能、渠道等实现资源共享与有效协同。

三是引进和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积极稳妥打造与数字经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坚持大力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坚持使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相结合。要聚焦数字经济需要的人才定位,加快构建完善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机构,为全球顶尖人才的集聚搭建平台。要切实解决人才所关注的生活安居、子女入托入学、老人赡养医疗以及个税缴纳与返还等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政策,多措并举吸引国外高层次青年储备人才。

四是稳步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快建立包括政府、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服务机构以及中小微企业在内的联合推进机制,积极鼓励与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努力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实现数字产业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服务供给能力,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释放数字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凸显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机遇。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需求对互联网的依赖进一步增强。从供需角度看,居民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生产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可见,市场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积极导向作用。一是激发“新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促进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和转型方向,推动居民消费趋势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传统产业和产业链协同改造,催生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引导企业树立数字经济意识,促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人才,提升数据利用能力,实现创新发展;深化工业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三是鼓励并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优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主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减轻企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压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保障作用。数字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新动力,政府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出台相应政策指导,支持数字经济相关重大项目攻关及重点产业发展;搭建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交流平台,提升政企互动水平,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深化“放管服”改革,畅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渠道,降低企业转型升级成本;加大数字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加数字经济相关主题的课题项目数量,引导数字技术发展方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大对大数据网络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使数据要素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支持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加快升级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网络基础;健全数字经济法律保障,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安全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教育和科研机构等的服务协调作用。行业协会、教育和科研机构在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培育数字经济人才、研发数字经济新技术方面具有优势,有效发挥它们的服务和协调作用,能够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增添助力。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中介作用,促进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降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信息成本,增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效果。教育机构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增设数字技术相关专业及课程等,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更多人才。科研机构可以积极研发数字技术及应用路径,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高校与企业可以加强科研项目合作,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在第十八届中国经济论坛上的发言

非常高兴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经济论坛”。首先,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指出,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认清世界大势,把握经济脉动,明确未来方向,解答时代命题。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发展数字经济,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时代机遇。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次技术产业革命,都会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带来广泛影响。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拓展,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兴起,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深刻重塑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面貌,为各国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发展数字经济是构筑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重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数字经济也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但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仍未形成、产业格局尚在调整。在重大发展机遇面前,谁能顺应发展趋势,下好先手棋,释放数字经济叠加、倍增效应,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取得发展先机,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恰好形成历史性交汇,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是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引擎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蹄疾步稳,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网络设施覆盖范围全球领先。网络能力大幅提升,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通信网络,所有城市均已实现全光网覆盖,农村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通达比例均超98%,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预计到今年底,5G基站将超过13万个。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达32%,位居全球前列,光纤用户渗透率达92%。4G用户达12.7亿户,机器联网(M2M)用户达9.5亿户。提速降费成效显著,固定宽带平均速率超35Mbps,4G网络下载速率处于全球中上水平。移动流量资费较2014年底下降96%,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二是数字经济动能强劲。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 空白、3G 跟跑、4G并跑,到5G 引领的重大突破, 10家企业进入全球市值前30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总量规模持续壮大,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中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化渗透率分别是35.9%、18.3%、7.3%,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动能不断释放。从补课、普及到示范引领,数字化转型梯次并进的格局加速形成。

三是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数字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撑能力、综合治理能力建设成效明显,规范有序、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协同共治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速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海陆光缆连通全球,建有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互联互通能力持续提升。G20、金砖、中欧、中国—东盟等双多边数字经济合作深入推进,亮点突出,成果丰硕。

各位来宾!

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下一步,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步伐。

一要创新引领,着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目标,加强基础性、前瞻性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增加源头技术供给,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提升产业供应链风险抵御能力。深入挖掘数据要素红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要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立足实体经济主战场,稳步推动5G商用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壮大融合产业,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三要深化改革,着力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坚持包容审慎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优化治理手段,完善数据治理规则,更好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有序利用,推动形成数据要素市场,以数据的流动引导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协同发展。

四要开放合作,着力推动对外开放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发展。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和层次。注重发挥外资作用,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流合作,共同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关于大力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温州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据统计,2018年1-11月份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达103.2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1.2%。温州入选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位列第29位。

我市数字经济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与杭甬等城市仍存在不少差距。过去四年,杭州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平均增速22%。宁波市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应用的新模式,并以76.3分名列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第8位。与此同时,我市传统行业面对数字经济的汹涌浪潮准备不足,特别是在不断被互联网企业跨界所颠覆的当下,创新意识和氛围不浓、举措不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没有主动对接互联网,未能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梳理出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运营策略;二是没有充分理解信息数据对生产、经营的巨大潜能,未能构建给予客户、流量和大数据思维下的迭代创新和平台支撑;三是大量的规模化生产制造企业,没有形成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管理服务的有效供给;四是数字经济人才的引人难、育人难、用人难、留人难。已成为我市数字经济向高端化发展的软肋。

为加快推进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我提几点建议:

一、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和大项目这一关键

数字经济是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一要加大力度招引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施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二要着力解决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要素保障,大力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并购重组,力争上市。三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大力培育数字化工程服务公司,以园区数字化改造带动各类产业平台整合提升。

二、大力提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推进5G网络、物联网技术的商用普及。二是以新一代物联网技术NB-IoT、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为轴心,围绕城市井盖、光交箱、消防栓、路灯等设施建设城市物管智慧终端,改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加快城市智慧化进程。三是同时建设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推进IPv6统一推广和规模应用,广泛部署物联感知终端,推进重点行业和区域移动物联网络建设与应用,在城市中形成“云+网+端”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持续深化数字经济与传统行业融合

一是积极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平台,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展开全方位的“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二是推动服务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网络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协同化制造等新模式。三是建立全市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机构,以各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以软件开发企业为技术骨干力量,形成能够辐射全市范围的工业云服务平台,引导、助推我市传统行业数字化建设。

四、努力破解数字经济人才紧缺问题

一要根据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特点综合施策,通过引进高能级平台、打造优势产业来吸引人才;二要从产业基础、创新环境、发展空间等多方位综合建设,以实现产业引人、项目用人、发展育人;三要避免单纯提供保障性条件的简单做法,多方位打造能让数字经济人才拴心留人的用人环境。

五、不断创新政府治理模式

一是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和政府资源,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协调、规划和服务及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加快法规政策的动态调整,率先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解决旧机制与新业态之间的矛盾。三是探索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推进多元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协同监管机制,形成整体、协同、系统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力促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思想,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巩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构筑上海未来新的战略优势,现就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刻变革全球生产组织和贸易结构,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数据资源在链接服务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引领型、功能型、关键型要素地位不断突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上海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复杂巨系统的特征,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织、错综复杂,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海重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打造一流数字基础设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把握城市数字化转型这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进一步增强坚定性和紧迫感,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全力做好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这篇大文章,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二、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上海“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攻方向之一,主动顺应和掌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科学遵循城市运行和发展规律,持续深化上海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先发优势,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率先探索新经验,用数字化方式创造性解决超大城市治理和发展难题;率先应用新技术,用数字化场景牵引技术创新和广阔市场空间;率先转换新动能,用数据要素配置链接全球资源、大力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潜力,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创造人民城市数字化美好生活体验,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扎实基础。

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数字化基础设施国际一流,数字经济全国领先,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功能完善,建成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和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数字生活成为新风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活服务生态,形成人人享有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新范式。治理能力全面跃升,数字规则更加完备,数据要素高效流动,形成引领全国的超大城市数字治理新模式。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三、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强化系统集成、整体提升,实现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推动三大领域相互协同、互为促进,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一)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放大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助力“五型经济”发展。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以数据流动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建立跨地域科技资源的协作网络,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加快生产制造、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贯通发展,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引领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全力打响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大力发展新应用、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职业,做大新兴消费市场,以互惠互利为价值导向,形成数字经济的竞争新优势。

(二)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数据联动。结合新技术和新制度的供给,以数字化推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就业、社保等基本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社区生活服务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发挥社会和市场活力,推进商业、文娱、体育、出行、旅游等质量民生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商圈平台、社区智慧物流网络、新能源设施终端等生活“新基建”。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融入数字化进程,不断丰富数字文创、数字内容等相关服务供给。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适应性改造,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三)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提高现代化治理效能。把牢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打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以“云网端边安”一体化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为载体,形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拓展“一网通办”建设,围绕企业群众实际需求,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一件事”基本覆盖高频事项,构建全方位、全覆盖服务体系。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以D建为引领,加强数字赋能多元化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群团组织等领域数字化转型。

四、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

加快构筑数据新要素体系、数字新技术体系和城市数字新底座,充分释放数字化蕴含的巨大能量,以数字维度全方位赋能城市迭代进化、加速创新。

(四)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形成新治理力和生产力。以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为导向,全闭环、系统性优化数据采集、协同、共享、应用等各流程环节,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放共享,逐步建立完善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加快释放数据要素改革红利,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数据要素生产、确权、流通、应用、收益分配机制,构建具有活力的数据运营服务生态,积极完善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探索形成信息便利化体系,引导建立数据治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数据价值最大化发掘,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和运行效率。

(五)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大力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千兆宽带、5G、卫星互联网等高速网络覆盖,建设高性能公共算力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坚实支撑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支持下一代信息通信、高端芯片、核心软件、V2X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先试先用,率先规模化落地,进一步巩固数字技术优势。聚焦类脑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重点领域,与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功能型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城市数字化创新策源能力。

(六)以数字底座为支撑,全面赋能城市复杂巨系统。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底座。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纳入地理空间、生态环境、建筑结构、物品标识、人员活动、车辆状态、安全监测、能源状态、设施设备运行等数据。系统规划“城市神经元系统”,科学部署视频图像、监测传感、控制执行等感知终端,实现城市要素全面AIoT化。搭建“轻量化、集中化、共享化”的城市智能中枢,围绕数据协同、技术协同、业务协同,汇聚政务服务、城市运行感知、市场与社会主体等多源异构数据,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调用规则,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平台数据对接。

五、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

以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各领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创造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

(七)再造数字时代的社会运转流程。引导企业实现基于数据的“决策革命”,化解复杂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构筑新型数字化能力和竞争优势。引导市民重塑数字时代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模式,更加注重自身数据管理、信用维护、隐私保护、协同共治,使人人都成为数据的生产者、治理者、使用者、获益者,以数字化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一个细胞的活力。推动政府以数据驱动流程再造,践行“整体政府”服务理念,以数据为基础精准施策和科学治理,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

(八)重构数字时代的社会管理规则。深入落实“管行业也要管数字化转型”的新理念新要求,推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变革。实施包容审慎、支持创新的监管制度,试点“监管沙箱”等创新支持机制,着力消除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政策性门槛,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审视数字化发展的法治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数字规则,强化知识产权等保护力度。开展伦理道德等社会规则研究和风险防范干预。加强数据、系统、网络、产品、安全等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加快构建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大安全格局。

(九)塑造数字时代的城市全新功能。融合应用数字孪生城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城市“规建管用”一体化闭环运转,实现城市决策“一张图”、城市治理“一盘棋”,为城市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说明书”。推进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备案,实时监测感知建筑设施运行态势,利用城市运行数据,前瞻规划和动态推演,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市可视化、可验证、可诊断、可预测、可学习、可决策、可交互的“七可能力”,使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十)重建数字时代的城市运行生态。从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形成“揭榜挂帅”的建设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全面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大力引导、支持建设各类数字化公共平台,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集聚,打造成为链接协同创新的开放平台,链接产业发展的赋能平台,链接城市治理的智慧平台,链接美好生活的服务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城市创新生态圈。

六、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强化动态调整和供需匹配,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各领域堵点难点转化为发展亮点,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格局。

(十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充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力量,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做好重大政策举措的统筹推进和考核评估,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组织联动。形成城市数字化转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社会化专业研究机构和应用促进中心。各区、各部门要强化责任落实,充分整合、归并原有的相关领导机制和议事协调组织,参照成立本地区、本部门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专班,通过深入开展大调研,科学制定行动方案,强化各级财政资金等要素保障,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二)提高专业能力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不断学习数字化新知识新本领,掌握和遵循超大城市发展规律,培养运用数字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增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内容,各部门要加强相关专业培训。强化全民“数字素养”教育,鼓励高校、社会机构等面向各类群体建立数字化技术终身学习平台和培训体系。

(十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将场景和数据开放作为育商招商的重要力量,不断培育壮大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金融资本有效支持数字化转型,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强化载体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错位、相对集聚的数字产业特色园区和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形成生态链强大吸附力。鼓励面向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支持解决方案集成商快速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加大先行先试和示范建设力度。加快重点区域率先数字化转型,支持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数据港,开展国际合作规则先行先试,积极参与数字技术、贸易、税收等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五大新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等重点地区数字化建设更新。支持企业共建“数字长三角”和“数字丝绸之路”,深化国内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各区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打造一批综合性强、带动面广的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为全市乃至全国数字化转型创造经验、提供样板。

(十五)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坚持面向市民、基层、市场,更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数字化转型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方面的经验创造,不断提升广大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重点

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意义

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国内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但当下,我国建筑企业工程业务条块划分的方式,加大了各专业间的壁垒,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整体策划和资源协同,对工程管理整体效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建筑行业项目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强调纵向管控,缺乏横向沟通,标准化程度低,管理难度大。同时,建筑行业存在用工难问题,施工现场的一线工人已经老去,愿意去工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对建造水平要求的提高,需要吸纳更多掌握新工艺工法的工人。这些建筑行业发展中固有的痛点难点,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更为凸显。随着建筑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面对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遇,我国大型企业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进入新阶段,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应运而生。

(一)数字化转型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正深刻地颠覆着建筑行业原有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价值链分布和竞争格局,数字化应用在有效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建筑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二)数字化转型是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够多大范围、多高层次、多强密度去组织整合资源,将决定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和发展边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的传统优势正在消解,新的优势正在培育,时代呼唤企业需要有更大的胸怀拥抱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需在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和长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和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快推动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

(一)搭建以BIM为核心的基础数字技术平台

基于行业先进的三维图形引擎,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结合GIS、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值模型等先进技术,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基础数字技术平台,探索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规划、设计、施工的多方协同。同时对多源异构数据与模型进行集成,形成勘测、设计一体化服务支撑基础,帮助发现项目设计、施工的潜在性问题。有利于解决传统模式下工程建设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割裂、脱节等问题,为工程全寿命周期数字化建造提供强有力的底层支撑。中国电建通过自主研究的BIM仿真平台系统,为工程数字化建设提供底层支撑,成功应用于数字横琴、数字前海、数字雄安等工程,有效提升了工程数字化水平,推进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二)形成支撑服务工程建管运的大数据平台

依托以BIM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搭建工程大数据平台,推动建筑工程从物理资产到数字资产的转变。围绕工程环境数据、工程产品数据、工程过程数据、工程要素数据进行数据的采集、存储、集成、共享、分析,借助大数据平台规模化效应将低价值密度的数据整合为高价值密度的信息资产,使工程建造由“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转变,从数据中提取知识、预测未来,服务工程优化、风险控制、项目管理等,以行为数据分析实现对客户的全面理解,以大数据预测实现敏捷的服务能力,以数据的互联驱动开展个性化服务,逐步向以客户需求为主要驱动力的模式转变,支撑和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和需求,支撑未来业务发展各类场景,从而创造数据资产价值和工程业务价值。中国电建通过构建符合集团管理特色的PRP-ERP-GRP项目管理体系,形成“项目-企业-集团”三层架构的生产运营大数据平台,不断加快工程资产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创新生产和服务模式,赋能企业提质增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三)通过“工程产品+服务”推动建造服务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建筑业从产品建造向服务建造转型,通过“产品+服务”方式,在建造过程增加建筑产品的数字化衍生服务,围绕“三场(市场、现场、内场)、三资(资源、资产、资本)、三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驱动,打造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将建造工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参建各方的体验感,实现建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创造更多的新业务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产品服务化,赋能数字工程、数字城市、数字流域、数字电站、数字水务等智慧化工程,为传统建筑业注入新的生命力,培育新的价值增长点,促进企业业务转型。中国电建利用BIM+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加强新技术与建造工程的应用与创新,增强工程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在数字雄安、数字前海、茅洲河治理等项目中不断实践探索,提升建造服务化水平。

(四)构建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

通过数字建造驱动,依托建筑行业产业链,建立“工程建设命运共同体”,构建工程数字化生态圈,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重构产业全要素、全过程和全参与方,把传统工程管理、传统基建融入到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推动工程设计、监造、储运、施工、调试、运营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新的生产力、竞争力,形成新设计、新建造和新运维,打造规模化数字创新体,带动关联建筑产业发展和催生建造服务新业态。例如基于数据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金融服务、主动化专业化维护等服务,刺激市场增长,以数字化技术引领。中国电建依托供应链金融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工程的招标采购、物流物管、融资租赁、贸易服务等各类资源和要素,构建和谐共赢的产业链生态圈,形成产业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保障措施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从规划牵引、管理机制、组织保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五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持续夯实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与落地实施保驾护航。

(一)制定总体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想引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和重视数字化,正视自身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转型压力,找准自身定位和目标需求,加强数字化统筹协调和战略规划,做好顶层架构和路线图设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中国电建成立以来,把信息化作为集团战略方针之一,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确定“3521”、“3523”架构蓝图,“十四五”把“数字融合能力”作为集团总体战略六大能力之一,持续推进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强化统筹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明确推进主体,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导工作小组,统揽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研究决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及关键工作,协调解决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按照“管理、建设、运维、应用”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立信息化专家、信息化专业人才和信息化从业人员三个层次的梯队,从人员数量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充实和强化人才队伍,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中国电建

通过成立数字化转型小组,持续推进“数字电建”的研究,规划建设新赛道,进一步构建数字化转型地图,清晰实施路径,指导公司和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打造公司竞争新优势。

(三)建立转型管理机制

体制机制建设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构建数字化条件下经营管理模式的一次大变革,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快改革创新,构建适应数字化发展的企业运行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适应企业数字化运行的组织机制,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特点,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机制,加快企业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和放权,畅通企业信息流通渠道,消除管理冗余,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中国电建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快改革创新,通过成立数字公司、数字中心等方式,把数字化与企业的战略和管理充分融合、相互支撑,丰富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提供与客户新需求相适应的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用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转型。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保障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能。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规划设计、平台建设、实施运维、技术支持等IT人员,也需要能够具备IT视野的流程管理、业务分析等业务人员,企业应制定鼓励各种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塑造人才成长和锻炼的环境,从而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电建不断加强企业数字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提高信息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运维保障等领域人员比例,增强信息服务部门保障能力。组织开展年度集团信息化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选,推进全集团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企业全体员工信息素养,加强员工信息技能培训,弘扬信息文化,营造人人积极拥抱信息技术的企业发展氛围。

(五)匹配专项资金投入

专项资金投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保障。数字化转型具有前期成本投入大,有效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对此建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确保数字化转型基础平台、功能应用、数据采集、互联互通、成效展示等方面有效投入,依托激励政策调动人员自主探索积极性,从企业战略统筹和长期发展的角度,保障转型工作有序开展。中国电建不断加强信息化、数字化专项资金投入,持续加大数字化产品研发、创新、升级、应用等方面的投入,推进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以新技术应用投入引领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

区块链助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大家平静的生活,也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物流业同样经受了严峻考验。党和政府及时提出“六保”“六稳”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保通保畅、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已经连续5个月运行在51%以上。11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7.5%,已回升至年内的最高点。物流业持续回暖向好,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供应链产业链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即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物流业连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是打通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创造价值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和新技术变革,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打造“物流强国”的建设。

早在去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的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正式将区块链作为新技术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同在今年4月份,商务部和我会等8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也特别指出:试点城市要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模式,加快数字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试点企业要加快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集成应用。

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技术,将为数据要素市场保驾护航。由于区块链分布式共享账本、公开透明、防篡改、可追溯等技术特性,可通过协同供应链中的各方,构建一个既公开透明又充分保护各方隐私的开放式区块链网络,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从而解决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被造假等问题。

据我会区块链分会《20XX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区块链应用蓝皮书》数据显示,20XX年全球区块链与实体产业相结合落地项目中涉及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部分超过32%,表明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依然是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20XX年,我国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区块链平台上链总额约4.5万亿元,较2019年1.7万亿元大幅增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区块链应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物流追踪与产品溯源依然是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区块链应用最广泛的场景。

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及***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数字经济发展和区块链创新应用,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物流强国”,借今天的会议谈几点看法,与各位代表交流:

一是做宽做广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基础性和普及性工作。当前,区块链在实体产业领域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对区块链技术如何与自身业务结合缺乏共识,对区块链技术将给实体产业带来的价值认识不足。建议在区块链应用上已经取得一定研究和实践成果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业一道,做好区块链应用解决方案的搜集整理和总结提炼,做好区块链应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强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是做深做实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重点产业和场景。我们注意到,当前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数字经济和区块链应用主要聚焦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物流追踪与产品溯源等少数几个领域及大宗商品物流等少数几个产业,且行业中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应用有待普及。在此阶段,全行业应进一步将这些重点产业和场景做深做实,形成行业标杆的示范效应。

三是做精做透区块链在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标准化工作。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天然具有标准化特性,做好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的标准化工作将是全面推进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的关键性工作。我们应当自上而下建立标准体系,系统化开展标准工作。今年8月份,我会区块链分会发布了《食品追溯区块链技术应用要求》的团体标准,这对区块链应用标准化工作做了有益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应用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我们倡议物流与供应链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加入到标准化工作中来,以标准化推进区块链应用的普及工作。

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发展动能的转换,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方面走在前列。而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加深刻的改变我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方式。期望各位同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以数字经济与区块链为突破口,以推动物流与供应链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为己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物流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任贤良会长在20XX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致辞

任贤良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数据正成为最重要的新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河北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互联网发展不断加快,有力推动了河北经济社会发展。

任贤良表示,本次博览会以“创新发展与数字经济”为主题,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有关重要指示精神,通过高峰论坛、主题活动、综合展览、招商对接等形式,共同打造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推广和应用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共享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第一,积极探索实践,再创河北发展新辉煌。要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数博会为指引,进一步凝聚数字经济创新要素,把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大胆创新实践,努力挤进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再创河北发展的新辉煌。

第二,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骨干领军企业。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要下大力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培育领军企业。同时,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别要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企业创新搭建技术平台。

第三,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认真遵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互联网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好数字经济发展秩序,为构建良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促进数字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四,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方面,要主动走向国际科技舞台,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以更加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助力数字河北和数字中国建设。

本届数博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等承办,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等方式,通过“现场参会+网络直播+现场会议连线+线下实体展+网上虚拟展”等形式,举办开幕式暨主题峰会、高峰论坛、主题活动、综合展览、招商对接、现场体验、竞赛活动、成果发布等系列活动。

如何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推动存量转型 抢占增量先机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基于信息技术催生的新业态、新经济和新模式以及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和应用上的传统产业,包括数字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数字化两个方面。某种程度上看,数字经济的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知识获取的方式,而且也在改变传统行业领域资源与需求的匹配模式、价值创造模式,并且重构产业生态规则。这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创新,更是竞争模式的变革。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进程,重塑区域间的产业竞争力,由此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对此,要高度重视传统存量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增加对新兴增量领域发展数字经济的支持,更好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存量领域——突出问题导向 注重融合发展 推动创新应用

工业、能源、零售、汽车、医疗、物流等诸多传统领域数字化进程逐步推进,不仅为行业带来了效率提升和快速增长,也为行业价值链的竞争及其收益分配带来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猛烈。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就要从现有基础和优劣势来决定突破口,从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选择发展方向。

对传统企业来说,需围绕实体资产构建起数字化的业务形态和行业生态,加快企业创新的进程。需高度重视传统存量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抢占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制高点;需加快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融合与创新应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农业、商贸、金融、能源、物流、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等传统行业和领域的综合应用,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优势行业领域,应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以及更好创造顾客价值的需求,充分利用“旧”资源和“新”技术,打开组织边界,强化知识交互。

新兴增量领域——突出目标导向 强调创新发展 抢抓战略机遇

面对向更高发展阶段跃升的紧要关口,需摆脱已经不合时宜的成长路径和以往的发展惯性,根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要求,培育、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的新兴产业增量扩能,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支撑;要以新兴增量领域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创新活跃度高、科技含量高、研发投入比重大、产品升级换代快、渗透性广、融合性强等特点,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有效降低了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极大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成为新时期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动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为此,必须紧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增加对新兴增量领域的支持,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新兴业态,积极扩大有效供给。

为此,需结合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面对的关键问题,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向以及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审时度势、选准方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在明确“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基础上,增强发展新动能。总体而言,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须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基调,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新业态、新模式为抓手,立足现有、放眼前沿,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坚持高水平起步、高标准要求,积极打造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智能终端、软件应用)等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筑牢基础、保持优势,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云计算、软件、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打造一批能够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创新枢纽 强化人才保障 保持战略定力

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把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创新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一是要打造创新枢纽,围绕重点行业领域,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科研创新平台等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主动顺应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建设包括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等在内的一批开放式重大科技设施、创新载体,分步推进重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科技资源共享要求,为市场主体提供研发条件和技术支持,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引擎。围绕产业共性问题,面向学术界、中小企业及行业领先者征集数字化技术创新方案;积极推动垂直领域的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连接技术创新者和市场需求、提供创造性解决方案,构建和运营需求与能力充分对接的创新生态系统;助推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大学科研能力和大企业的数字化设施,加速科学研究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过程、提升技术迭代和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协作与创新交流枢纽的作用。

二是要强化人才保障。人才保障关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实效。随着数字技术向各领域渗透,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需要的人才越来越需要具有“双重”技能——既要懂得通信技术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数字技能,又要懂得工业制造流程和生产运营等方面技术的专业技能。在人才选择方面,既要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又要重视职业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更多懂得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知识的数据分析师和程序员,以及拥有丰富行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领域人才。在人才使用和培养方面,需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有序顺畅流动,加强多领域专业人才的跨域协同,将更多经验知识融入产业的数字化应用和转型发展中。

三是要保持持续推进的耐心和定力,充分认识到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通用技术革命的长期积极效应可能需数十年才能完全显现,数字化发展要真正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可能遭遇在宏观经济层面无法即时看到技术应用和生产率提升之间的强关联性,在微观层面无法体现技术投资的产出价值等情况。对此,需本着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现的原则,基于资源能力、经济水平、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产业发展需求和所需解决问题的迫切程度等各种因素,科学设计、正确取舍,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把是否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检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标准,科学把握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相关举措的实施步骤,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为我国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尚冰在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绿色数字化转型论坛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新华网邀请,参加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绿色数字化转型论坛。

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们看到,数字经济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在过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进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程,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统计,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经济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多。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秩序加快调整,加速推动全球数字化进程。我国互联网行业要把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我提三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正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云计算共性开发平台、开源社区、共性解决方案、基础软硬件支持力度。鼓励关键技术加速创新,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 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为数字经济繁荣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推动传统行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生态。让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更好地融合,尤其是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推动传统行业系统资源和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加快业务流程重塑、组织结构优化、商业模式变革。持续丰富面向传统行业的云计算产品,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切实赋予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技术溢出效应,鼓励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完善产业数字化发展生态体系,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充分发掘新内需。

三是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业务合规发展,构筑安全可信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业务合规发展,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协同配合的网络治理格局。强化网络平台治理、网络与信息安全治理,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建立多元共治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数据、个人信息等安全保障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构筑安全可信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深化数字化转型 引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的大趋势日益明显。2017年7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指出:“研究表明,全球95%的工商业同互联网密切相关,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十分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对提高我国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结构加速转变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据课题组统计,***先后三十余次在公开场合倡议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要求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为更好了解我国以数字经济破题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径,2018年8月1日至20日,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师生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福建、重庆、浙江、广东等地开展调研,就各地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进行系统调研。

一、路径分析:三大变革助力提质增效

调研发现,各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数字经济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之举和“牛鼻子”工程,在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方面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推进质量变革,以数字化提升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

一是围绕质量强国建设,在供给端构建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为依托的精细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2017年,重庆市全市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支持22家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实现改造企业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以重庆玛格家居为例,借助此次智能化改造工程,企业实现了家具定制智能化生产,自动对每件订单进行审核、拆单、排产,实现按批次组织柔性生产,不但实现了产品零库存,还大大提升了产品全流程质量控制成效。

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大数据为主线的跨部门、跨行业、跨环节产品质量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动全民消费向安全、绿色和中高端消费迈进。2017年,浙江省质监稽查总队和阿里等电商平台企业合作,先后开展了两次电商产品质量共治行动,电商平台将内部抽检发现的问题产品和企业通报稽查总队,通过质监执法人员对问题产品进行落地查处,从源头对互联网电商产品质量进行整治,取得较好成效。

三是大力推进以社会信用大数据为基础的质量联合奖惩机制,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标准意识,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2018年,重庆市质监局发布《工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管理试行办法》,上线重庆市质量信用系统,汇聚行政许可信息329534条、处罚信息10463条、监督抽查不合格信息283条、奖励信息893条,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将企业质量与企业信用挂钩,实现“逢办必查、触发留痕、奖惩反馈”全过程管理,大大增强了工业企业质量诚信意识。

(二)推进效率变革,以数字化促进实体经济要素高效流通

一是推动产业体系逐步向先进制造、柔性生产、精准服务、协同创新的方向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行业附加值水平。近年来,重庆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力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每年增长20%以上。以重庆中冶赛迪为例,其“赛迪云”产品提供云化的ERP、MES、CAE分析等服务,将制造业沟通、分享、协作汇聚一处,连接各种工具、系统和服务,帮助企业将各领域、各行业的优势资源与能力集聚共享。据统计,重庆目前智能化改造项目完工后的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2.5%,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4%。

二是以新技术助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打破要素市场流通行业和地域壁垒,充分激发人才、资本、创新等要素活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调研发现,各地积极运用新技术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如广东省在AAA平台推出民生服务小程序“粤省事”,民众只需通过AAA端入口一键实名登录,即可进行高频事项全网通办。重庆两江新区深化拓展网审平台功能,推进网上全程办理,建立“不见面”审批目录清单,营业执照实现“无纸全程电子化”办理,企业注册登记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提速90%。

三是围绕产业全球化布局、跨国贸易、人才流动等构建全球化数据情报网络,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融合汇聚,提升对外开放和对接全球贸易体系效率。如重庆与新加坡DCFrontiers公司合作建设了中新企业大数据平台,对中新两国全量企业、政策、项目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向用户提供企业跨境投资招商信息查询服务,利用数字化和跨境信息流促进贸易和连通性,有效降低贸易和物流链成本。

(三)推进动力变革,以数字化加速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数字产业化成为新动能的核心部分。国家信息中心编写发布的《数字中国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两湖五大区域。2015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类新增注册企业最多的七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成都、杭州、重庆。

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催生了一批以消费升级、服务升级、产业升级为特征的产业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重庆合川区将大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控制等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着力培育壮大“安全+”新业态。截止2017年,合川区大数据工控安全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22.7亿元,同比增长69.5%,对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8.4%。再如杭州蚂蚁金服开创的“征信数据服务模式”,通过搭建征信数据共享云平台,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强大助力。

三是数字经济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成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粘合剂”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催化剂”。福建漳州将“互联网+”“生态+”与精准扶贫融合,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融合的农村电商扶贫生态圈。2017年全市电商助力扶贫人数7664人,增收300万元,通过“网货下乡”帮助贫困户节约开支20%以上。

二、存在问题:六个脱节凸显体制惰性

调研组结合对福建、重庆、浙江、广东4个省市数字经济领域政府和企业人员的访谈调研,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相关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各地在引领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体制机制层面存在六个“脱节”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健康发展。

(一)行业统筹与属地管理脱节

当前,我国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发展缺乏顶层统筹规划,导致新一轮烟囱林立、条块分割、重复浪费等问题。调研了解到,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和重庆市分别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但是当地干部普遍反映大数据与数字经济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边界模糊、标准不一,多头管理、同质竞争等问题。各地大数据缺乏统一管理,福建、广东和浙江省大数据发展主管部门分别为发改委、经信委和办公厅,而重庆市数字经济管理相关职能则分布在办公厅、发改、经信、规划多个部门。2016年以来,我委建立了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较好地发挥了共商共治、同心同向的横向协商作用。但是,区域间产业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问题长期存在,2016-2018年数字经济领域政府项目招投标数据显示,各省市约68%的政府项目中标企业为本地企业,有些地方政府潜意识里对本地企业存在倾向性,行政主体间的“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乃至“以邻为壑”体制困境有待突破。

(二)管制思维与模式创新脱节

目前,政府自身管理体系和发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需求,亟需转变行政管理旧体制。数字经济产生了新的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和市场交易规则,具有去中心化、跨区域和跨行业特征,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此外,数字经济GDP核算体系力不从心,免费服务、自助服务、分享经济无法被核算。调研发现,部分地市有大量从事教育、出行、医疗、金融行业等的数字型企业,被要求完全按照线下经营实体资格条件取得相应牌照和资质,提高了创业者门槛。调研时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现有税收制度都是基于区域行政的管理模式,大多数平台型企业跨地域的特征不利于数字型企业整合资源。上述管理机制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严重抑制数字经济创新活力的释放。

(三)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脱节

一方面,政府数据和社会化数据“两张皮”的问题较为严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大数据应用层出不穷,但缺乏针对电商物流、移动定位、金融支付等社会化经济社会运行数据的统一采集、监测和分析机制。随着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程的深入推进,政府内部业务数据整合共享初见成效,但受制于立法、安全等原因,政府数据这一“富矿”迟迟无法面向社会化机构全面有序开放,导致很多数据公司“无米下炊”,只能依靠“数据黑市”等手段获取数据,严重影响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协同不够。各地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监管、轻服务”的浮躁倾向及低水平重复投资问题。大数据项目“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现象突出,政府投资偏好“形象工程”,带动产业集聚和民生服务效果不佳。通过我们调研统计发现,2017年福建、重庆、浙江、广东四省市大数据投资项目中,超七成为大数据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门用于应用开发的不足5%,投资回报率较为低下。

(四)招商引资与本地培育脱节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内生增长动力缺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各地方选择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路径时,重大轻小、重引进轻培育、重“外来和尚”轻“本地草根”的问题较为突出。通过调研发现,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外生性尤为明显,45.1%的数字经济企业股东均来自外省,外省股东所占比例高于贵州贵安、天津滨海、上海浦东、四川天府四个新区。在走访中,几个地方的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园均争相引进华为、浪潮、紫光、阿里、腾讯等少数大企业作为“招牌”,但这些企业又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真正落地布局,导致很多地方大数据产业园出现“大企业不落地、小企业没活力”的尴尬局面。调研过程中多家企业负责人对各地方大数据产业容易出现的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问题表示了担忧。

(五)产业需求与科教资源脱节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产业创新驱动力不足,技术、人才与市场脱节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数字经济领域大学、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关系仍然比较松散。我国政府对有效的数字经济技术协同创新组织不够,导致对数字经济技术领域缺乏长期的跟踪和研究,不利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课题组在浙江省调研时了解到,浙江省2014年以来开始谋划建设22个省级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是每个小镇年度投资进展不一,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充分、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调研发现,我国数字化人才市场存在两个结构性错配:一是岗位需求错配,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采集等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而项目管理、系统架构等传统型人才则供大于求,这一现象在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尤其明显;二是学历层次错配,硕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供大于求,而大专、本科等技术蓝领人才则严重供不应求,如重庆市2017年数字经济类招聘岗位中,专科层次岗位占比达57%。

(六)产业培育与现代金融脱节

一方面,现代金融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长效健康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总体处于萌芽期,近三年融资成功的创投项目中,70%处于天使轮和A轮早期,现代金融支撑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动力还未成熟。近两年来重庆数字经济创业公司中,仅有2家处于天使轮、1家处于B轮、1家处于C轮融资阶段,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企业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现代金融融合发展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又带来了行业监管的潜在风险。数字经济与现代金融深度融合催生的大量金融科技衍生品存在很多潜在风险点,如当前大量爆发的网贷P2P平台风险问题。2016年至今,72.37%的平台存在失联现象,13.36%的平台存在提现困难的问题,也有部分平台出现终止运营、暂停发标或平台诈骗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六链协同”促进要素融合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本质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展。而上述四个链条的有机联动、有效呼应,有赖于在监管层推进以打破行业壁垒和区域壁垒为导向的“政策链”统筹协调,在实施层推进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主线、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数据链”穿插联动。基于此,调研组提出深化数字化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六链协同”发展模式——汇聚数据链、整合政策链、联接创新链、激活资金链、培育人才链、集聚产业链。

(一)汇聚数据链,着力推进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

加快推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既是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以大数据为特征新阶段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高水平开放的全局之举和必由之路。通过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共享和利用,围绕“六链协同”,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要素高质量融合,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整合政策链,强化顶层统筹和政策配套衔接

成立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开展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全面领导决策工作,下设推进办公室,承担日常协调工作;整合小散数据中心,盘活政府自有数据中心及社会化数据中心中可为政府服务的资源;设立数字经济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前瞻技术研发;加大补贴奖励力度,鼓励数字经济领域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搭建项目平台,向各行业企业推介数字经济关键机构和重点项目。

(三)聚焦产业链,以数据链联接创新链

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机制,尤其是发挥中介机构对创新成果转化的放大作用,通过技术转移、专利购买等方式提高技术扩散力,保障创新成果平稳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立实体研发中心,为新技术、新方法的孵化与发展提供创新土壤。另外,政府牵头成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健全数据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机制,形成多企业、多领域、多维度的创新链生态圈。

(四)围绕产业链,以数据链激活资金链

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知识产权基金和协同创新基金等,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促使资金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实体经济企业汇聚。同时,鼓励实体经济企业投资,成立国家级产业大数据交易中心,以股份制方式运营,主要承担促进商业数据流通交易、公共数据与商业数据融合应用等工作职能,有效促进数据流通共享,助力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五)依托产业链,以数据链培育人才链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速形成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促使数据链各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依托重点产业的数据集群优势,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备足产业链发展“发动机”。以全球视野创建国际一流的“国家数据大学”,打造国家级重点学科,加强基础研究,为科研人才创造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吸引天下英才。同时,利用数据链寻找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为各层次人才提供“代理式”“一站式”“全天候”服务,纵深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机制措施,促进产业链、数据链和人才链同频共振。

省工信厅厅长在2022年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我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和重要引擎。自2021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意见》,探索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示范工厂,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创建,各方面工作成效明显。全省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居全国前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核心指标、工业数据分类分级试点成果、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主要指标等均居全国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联网两个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们去年底启动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再部署,扎实推进“智改数转”十大工程,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抓统筹,建立健全一体化推进机制。积极发挥牵头抓总职能,强化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构建省市联动、政企协同的推进格局。强化横向协同,成立“智改数转”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将三年行动计划细化为50项具体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省政府将制造业“智改数转”列入督查激励事项,形成部门推进合力。注重上下联动,指导各设区市编制“智改数转”实施方案,将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县区,逐级形成工作路线图,让基层明白怎么干。深入重点行业,首批选定化工、钢铁、服装等12个重点行业,分行业编制“智改数转”实施指南,省市县联动每年组织100场以上分行业推进活动,通过细化标准和现场对接,让企业知道怎么改。

二、树标杆,分类培育一批示范样板。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实际,分类提出数字化转型的要求,通过以大带小和示范引领,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对行业龙头企业,修订《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指南》,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计划,启动5G全连接工厂培育,重点支持其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实现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应用创新转变。累计培育138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企业获评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全国第一。

对广大中小企业,重点建好“一平台”、推行“顾问制”、开展“全诊断”,即建设全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推行“专精特新”企业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对规上中小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年内将完成2万家企业诊断任务,帮助解决不会转、转不起的问题。同时编制《企业上云工作指导手册》,指导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今年以来新增上云企业3.2万家,累计达38.2万家;启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2.2万个,开展诊断企业数量1.5万家,均超过计划进度。

对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基于平台开展协同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和配送等全环节应用创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

三、促创新,推动关键领域自主可控。面对一些关键技术(产品)受制于人的问题,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入手,研发和应用两个层面发力,加快提高智能硬件和装备、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力。

软件方面,部署实施“领军企业软实力提升行动”,开展软件产品开发和行业数据集、算法模型研发,发布年度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清单,召开工业软件与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加快在研发设计、生产管控、嵌入式软件等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大批优质产品、服务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广一批优质工业APP。目前CAE工具软件、设计仿真分析一体化软件等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

硬件方面,聚焦智能成套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短板,组织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装备保障体系。此外,积极开展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建设启用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与应急服务协同保障平台,对重点企业部署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突破一批工业信息安全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工业数据、信息和网络安全水平。

四、强支撑,夯实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适度超前谋划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数据中心、5C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改数转”提供坚实支撑。

实施“一市一重点平台、一行业一重点平台”培育计划,加强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支持领军平台汇聚工业大数据、工业APP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等赋能资源,累计培育国家“双跨”平台4个、特色专业型平台37个、省级平台109个。

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组织制造企业与网络运营商对接合作,推动企业内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网络产品和服务“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累计服务企业达5万家,基本覆盖全省规上企业。

加快建设新型数据中心,提高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建设比例,增强高性能算力供给水平。今年2个数据中心入选首批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全省数据中心规模累计达45.9万标准机架数。

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动省重点集群和产业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覆盖,通过标识“身份证”,实现工业互联网异主、异地、异构信息互联互通。目前全省累计上线二级节点48个,接入企业数、标识注册量及解析量均超全国60%。

五、建生态,形成完整可持续发展体系。通过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强化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撑,为企业开展“智改数转”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全省统一的资源池,制定《“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建设和管理指南(2022版)》,聚合省内智能装备服务商、网络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咨询服务商等优势资源,初步确定第一批入池服务商不少于300家,以后滚动增加,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集成服务。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包,省级每年安排1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对产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给予贷款贴息、绩效(设备)补助等支持,市县结合实际积极配套,精准有效支持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和项目。成立战略咨询专家组,实施数字化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强化智力支撑。打造金融产品库,与省内主要金融机构合作,持续推出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样性系列化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

数字新经济发展新动能

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竞争格局的核心力量。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抉择。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的历史阶段。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竞争格局的核心力量。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大势和各国共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到“数字经济”“数字中国”。2016年G20杭州峰会提出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我国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征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数字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数字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OECD详细阐述了数字经济的可能发展趋势,认为在互联网革命的驱使下,人类的发展将由原子加工过程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过程。1996年,美国DonTapscott在《数字经济》一书中描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对商业行为的影响。1998年,美国商务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研究报告描述了在IT技术扩散和渗透的推动下,从工业经济走向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将数字经济的特征概括为“因特网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是先导技术,信息产业是带头和支柱产业,电子商务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2年,美国学者BeomsooKim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指出数字经济的活动本质为“商品和服务以信息化形式进行交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及经济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和范畴在早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2016年,《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将数字经济界定为,“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可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经济阶段,它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包容、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简言之,对于数字经济而言,数据是要素,网络是载体、融合转型是动力。从范畴上讲,数字经济涵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其中数字产业化主要指信息产业的增加值,主要包括基础电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产业。产业数字化包括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贡献。

数字经济催生发展新动能

***在2018年4月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较大等挑战。与之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全球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在此机遇下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抉择。

第一,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数据资源能够改变价值链结构,改变价值链的重心。生产者因拥有消费者的数据而实时准确洞察潜在的需求,从而从大规模制造转向个性化定制,效益更加凸显。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服务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形态,以数据为核心、网络为连接、平台为驱动的新型产业体系正在逐步成型。以数据为核心的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链的不断演绎,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互动,成为支撑和推动个性化定制不断展开的基石,同时也是推动生产模式、管理范式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动力。利用互联网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引领生产方式的变革,将生产与消费、企业与市场以及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互联互通,能够实现无缝连接,集聚交汇产生新的动能。

第二,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传统服务模式创新,培育服务业新动能。通过引导数据要素渗透入服务业各领域各环节,提升服务体验,能够有效助力消费升级。互联网和数据打破传统服务业增长受人力数量和时间的线性约束,使服务业更具工业化的质量和效率。数字化手段能够促进全产业融合,利用数据资源互联化、融合化的特点,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数字文化娱乐产业,能够发掘优秀文化成果,刺激信息消费,培育和提升全民数字生活水平,满足民众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第三,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数据资源全要素流通,培育新兴数据市场。通过数据要素生产、流通和注入的全环节贯通,打造大数据全要素流通平台,发挥平台的横向融合和纵向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大数据全要素与区域经济微观运行的融合。通过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有利于持续激发数据资源活力和红利价值。

第四,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和共享,激活公共数据价值。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统筹管理,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属性。以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从而充分释放公共数据的应有价值。稳步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网站,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集向社会开放,为公共数据深化利用构建良好开放生态。

第五,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发挥大数据驱动创新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大数据在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中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通过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运用开放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可以有效推动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政府治理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第六,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信息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等数字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发展,带动群体性突破,拓展增长空间,能够不断强化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动力。通过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能够释放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进一步释放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绿色经济、生物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兴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规模化发展。

在第三届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智慧供应链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何黎明会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疫情反复、热情似火的季节,很高兴也很珍惜与大家相聚在此,共同参加第三届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智慧供应链高峰论坛。会前听工作人员讲到场人数预计300人,但是现在到场500多人,可见此次会议的热烈。我谨代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向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医疗蓬勃发展并同线下经济深度交融。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数说国企·链享未来”,很好的锲合了的讲话精神。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与供应链加速融合,形成了“数字化供应链”的新形态。小到终端消费的一针一线,大到企业集团的大宗商品采购,都离不开数字化手段,采购活动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因此,加快数字化供应链发展,既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资本周转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国有企业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仅2021年,中央企业采购总额超过13万亿元,辐射带动各类企业达到200余万家。为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国有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今年4月“对标世界一流采购交易管理体系推进会”上指出,完善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采购交易管控体系,加快推进“一张网、一平台”建设,实现从采购立项到履约评价的全过程、全覆盖闭环管理,切实做到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线、永久可追溯;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表示,加强数字关键技术攻关,聚焦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等,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促进我国供应链数字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唯一的物流与采购行业综合性社团组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据我所知,中物联不仅为诸多央企国企提供了供应链数字化方面的专业智力支持,也陆续发布了《国有企业网上商城采购交易操作规范》等团体标准,以期为广大企业采购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今年,中物联又组织专家团队研发了《国有企业采购与供应链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对于推进数字化供应链发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们期待看到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准供应链数字化发展方向、明确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步骤,抓重点、攻难点、锻长板、补短板,通过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国务院国资委唯一直属研究机构,也是国家高端智库遴选单位。研究中心职责是紧密围绕国资委中心工作,深入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理论和实践,充分履行智库职能,当好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的参谋助手,规范开展好咨询服务。近年来,研究中心也开展了数字化采购、智慧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等领域的专题研究,目前正在牵头开展首个国有企业采购领域国家标准《国有企业采购信用信息公示规范》编制工作,得到了国资委改革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这次,我们和中物联合作,在下午举办一个专题分论坛--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信用体系建设研讨会,希望大家关注和交流。

接下来的日程中嘉宾分享环节,其中有很多来自供应链数字化水平高、具有先进经验的企业,希望广大来宾都能从今天的演讲中得到启发,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共同为我国供应链的数字化提升、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智慧供应链高峰论坛取得预期成果、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在数字经济建设及其法治保障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袁校长、杨局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通过互联网参加“数字经济建设及其法治保障”国际研讨会。首先,我代表本次研讨会的指导单位——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世界各国的嘉宾、专家的到来以及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为本次研讨会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诚挚的感谢!

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典型的标志之一,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详细规划,对数字经济的法治保障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有关要求,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本次研讨会恰逢其时。与此同时,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一系列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法治事件,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公开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反垄断等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一些地方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

地方性法规。在国际层面,欧盟公布《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草案,美国大选围绕数字经济一些突出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本次研讨会以数字经济建设及其法治保障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00余名专家,为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相信在各位参会嘉宾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够迸发出很多学术火花,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此外,本次研讨会上几所院校将共同发起成立“网络与信息法学青年联盟”。除了表示祝贺之外,我还想多说两句。

有人发现一个现象,一些在国外已经很有成就的学者回国之后,创新能力明显降低,原因并不是科研经费与条件的差别,而是回国后脱离了创新网络。创新是一个生态体系,需要在多主体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因此,只有在信息网络的节点上,才最有可能实现突破与创新。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研究会支持成立这个联盟,就是希望通过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网络,集聚学术与实务资源,加强多方互动,推动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至于青年,就更加重要。围棋界有“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的说法。有次与几位专家交流,就社会科学的创造高峰期进行讨论。除文史哲需要更多人生阅历外,大多专家都赞同40岁之前是诸如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学术创新的高峰期。

我们都知道,高校与研究机构中“青椒”不易已经成为共识,最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岁月不少人往往都在忙于写各种课题报告,刷绩点,完成各种硬性任务。终于熬到说话有人听的时候,已经过了学术创造高峰期,既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研究会作为专门从事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的全国性法学社团,促进青年人才尽快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联盟成为创新人才与理论的孵化器、加速器。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银行业协会刘峰秘书长在“第五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业界同仁: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五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只能与大家相聚云端,但改变的是见面方式,不变的是我们对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数字银行的热情和关注。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各位领导、嘉宾莅临本次论坛表示由衷感谢!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提出,迎接数字时代,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

***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中国银行业顺应数字经济大势,主动把握数字化机遇,由点及面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生态重要的服务者和共建者。下面,结合本次论坛主题,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全面融入社会经济生活

随着新一轮数字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影响最广泛的新经济形态,是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外循环的重要力量。

一是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强韧的新动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增速高达9.7%,远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约6.7个百分点,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7.5万亿元和31.7万亿元,占到数字经济的19.1%和80.9%。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呈现出“二八”结构,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是我国数字经济增长空间广阔,数字经济新优势正在形成。“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将数字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手段,其中通过激活数字要素潜能,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包括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并提出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从2020年的7.5%,提升到2025年10%的目标,届时,数字经济将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力量,我国数字经济的新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数字经济加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数字化社会形态初步显现。数字经济催生出新型数字生活,5G网络、6G网络、高速光纤网络,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体系,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逐步走向数字化,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服务等各类数字化场景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和智慧政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流方式,而其中,作为核心服务的银行业也势必随之产生巨大的变革。

二、银行业进入全面数字化运营的新阶段 新挑战与新机遇并存

推动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迎接数字时代,锤炼数字化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银行业多措并举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数据治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银行的产品服务模式向着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演进,银行的价值链也由封闭走向开放。

一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打造数字化能力成为共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势,推动银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银行机构结合国家规划和监管要求、以及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目标。比如,建设银行发布了《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设立了“赋能新金融发展取得新成效”“新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形成新格局”“体制机制建设焕发新活力”四个新目标。在资源配置、组织体系、指标考核等方面银行机构也加大了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和改革力度。2020年,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投入超过2400亿元,同比增长21%,信息科技人员数量接近15万人,同比增长超过17%。同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持续扩容,目前已增至14家,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探路先锋和提升银行机构数字化能力的利器。

二是以数字要素为驱动,全面塑造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相适应的数字化服务能力。面对数据要素升级对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银行机构主动顺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趋势,积极夯实数据治理基础,搭建数据中台,加强内部协同、打通数据壁垒,融通数据要素,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推进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探索数据确权的实现路径,并以数据要素为驱动,不断优化业务和经营模式,从零售业务、营销的数字化,向着产业链条和企业的上下游、前后端延伸,向着全链条金融服务演进,打造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服务能力。

三是初步构建了银行新生态——智能化、平台化、场景化运营。近年来,银行机构深化数字化应用能力,促使智慧金融从外围支撑向核心引领转变,创新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主动加强跨界合作,与外部机构在产品、技术、流量等方面开放协作,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赋能,与个人、企业、政府建立数字链接、共建开放生态,将数字服务触角延伸至丰富的社会经济服务场景中,增强了“银行即服务”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智能化、一站式、个性化、便捷化的泛在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更为多元、更加贴心,改善了客户体验,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新经济的能效。比如,平安银行打造开放银行小程序平台,标准化、自助化、场景化地引入第三方服务,将金融服务和用户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新生态。

三、稳步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规划、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实施路径,稳妥开展金融科技的应用和新模式探索,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方向不明确;数据治理缺陷明显、专业人才短缺;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僵滞,难以适应数字化经营;对新型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接下来,在纵深推进银行业数字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坚守风险底线,有效防范新型风险。当下,银行机构从传统商业模式走向平台生态系统已是大势所趋,对外部机构的开放与合作,在推动银行产品与业务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也改变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的内涵与外延,对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等带来严峻挑战。银行机构应高度关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底线两大原则。一方面,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遵循金融发展基本规律,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另一方面,处理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经营转型动向,对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借助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业态,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对风险“看得清”“管得住”。

二是高度重视数据治理工作,全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银行业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外部数据,这为银行数字化经营、盘活数据潜在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正在成为关键要素,数据治理作为基础工作重要性更为凸显,银行机构应强化数据资产理念,深化数据资源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将数据治理纳入战略规划,科学制定数据治理路线图,逐步建立起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数据治理体系;同时,制定统一、明确的数据标准,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真实性,做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提升数据质量,让数据可用、好用,并积极探索数据确权和对数据要素收益的分配;另外,还应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切实遵循依规用数、科学用数的职业操守,依法合规采集、管理、使用、流转数据;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安全长效机制,完善数据安全技术,有效保护客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三是构建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队伍,弥补人才短板。未来的竞争是来自于人才的竞争。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人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银行机构应积极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持续营造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环境和生态,通过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汇聚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和管理,又掌握新科技、新技术,兼具新思维的高素质数字化人才。

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社会组织,积极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责,广泛借鉴金融科技在行业的成熟应用经验,夯实信息科技基础,搭建行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与金融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协作,助力银行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比如,中国银行业协会依托金融科技师(CFT)成功经验,承接北京金融局金融科技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通过专业培训有效提升银行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技能;积极推动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平台和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建设及应用,启动跨行再保理业务系统开发,以期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发挥引领作用,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助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势不可挡,“十四五”期间,银行业应进一步适应金融高质量发展和畅通供需循环的需要,创新技术路径,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深刻洞悉数字经济时代的趋势和规律,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在坚守金融本源的基础上,用新理念、新思维持续加快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新的金融力量。

庄荣文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企业家高峰对话:新时代的数字经济”论坛上发表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企业家高峰对话论坛,和大家共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问题。首先,我代表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和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昨天,中共中央、中国国家主席***专门向本届大会发来贺信,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国利益更加紧密相连。我们都看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猛、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引擎。2017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已达12.9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7.1%。其中,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7.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2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2.9%。而且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还将进一步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再造、经济结构的重组、生活方式的剧变,进而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可以说,数字经济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把握历史机遇、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应顺应时代大势,深化务实合作,推动数字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借此机会,我愿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正迎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应把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变革突破的核心驱动力,发挥数据、信息、知识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为数字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正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应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三是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数字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的典型代表,没有开放就没有数字经济的未来。中国将数字经济作为全球发展的共同机遇,愿与世界各国深化合作,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彼此开放市场等,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共同做大发展的蛋糕。各国应携手共建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合力打击数字经济领域违法犯罪,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坚持利民惠民,更好弥合数字鸿沟。***主席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人民期待和要求,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世界各国应注重发挥数字经济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拓展“互联网+”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各领域应用,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各国应携手加快互联网应用普及,大力构建网络扶贫、网络扶智、网络公益等信息服务体系,有效弥合数字鸿沟,让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互联网企业是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国家网信办作为统筹协调网信事业发展的职能部门,将围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市场环境,努力破除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开放、规则统一的市场环境,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合力开创数字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预祝企业家高峰对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汇编 转型 篇数 20篇数字转型、数字经济讲话文章汇编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