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讲话稿 > 7篇智库讲话稿汇编

7篇智库讲话稿汇编

发布时间:2023-05-08 19:30:29

智库讲话稿汇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篇智库讲话稿汇编,供大家参考。

7篇智库讲话稿汇编

智库讲话稿汇编 (7篇)

智库讲话稿汇编

(7篇)

第1篇:

孟子智库“企业管理与领导力”高研班

学制:一年。

每月末学习两天,全年12期,每次安排导师团4位专家主讲。全年安排50位导师及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主讲。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及游学方式。学习地点:国家行政学院及学员企业。学员企业学习结束:授予:“智库产学研基地”;颁发结业证书;获智库特别顾问单位资格。开学日期:按有关部门要求,开班时间改为2017年10月28-29日。期间,会开设一对一和一对众咨询公开课,详情大家请关注微信智库动态信息。

学习内容与教学安排

资源+资本+管理的复合式学习方式;实战+操作的企业案例解析,专家顾问+企业家的交流互动平台。

课程讲授

实战型企业专家授课,共十二次课程,每月一次课,每次课为周末 2 个整天,每次课由相关专家主讲,十二次课程涵盖中国企业成长的各个主题,涵盖一个杰出企业家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思维。

课程的现场授课,严格考核。授课对学员企业的员工进行远程视频直播,员工可以通过视频投影实现集体同步学习。

每讲授一个核心课程的专业主题,专家应学员的要求,安 排专业对口专属咨询,就学员企业在该专业领域的问题、困惑 和解决方案,进行诊断和讨论,探讨解决思路。

学费支付:原则一次支付也可分期支付,全年24万元,开班前支付(不含吃住,交通费)。高研班主办:中孟智库(北京)顾问有限公司。本期班主任:侯民先司令,班务:宋杰、刘青、王丹。联系方式:***、***、***、孟子智库(中孟智库)高研班授课导师团及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部分名单(部分将微调)

1·孟

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 副部长 2·陈

鸿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 局长

3·黄阳发 国家发改委项目审批中心 副主任

4·吴胜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局 副局长 5·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副主任

6·刘兴仁 将军 中央军委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专家

7·陈祥福 中国建筑总公司 总工 院士 8·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主任

9·全

宝 国家审计署药品食品审计局 副局长 10·方 明 住建部中国规划设计院 院长 11·戴荣里 中铁建集团党委宣传部 副部长 12·王

键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13·曹长发 公安部办公厅 司长

14·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原常务副司长 15·赵晋华 中国铁建股份公司总经济师 16·孟祥青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 所长 教授 17·陈炳才 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 副主任 18·孟凡奎 中联部副司长

19·孙振同 新疆兵团党委原副秘书长 20·孙

魁 甘肃总队原副司令

21·孔凡军 原总参政治部 研究室主任 22·李哲训 森林武警新疆总队原政委 23·何济洲

海关总署政治部 副主任 24·马文海 空军

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25·李卫星 解放军报社 理论部 主任 26·张大宁 广西边防总队 原司令 27·白立新 教授

28·段重高 中国医科院微循环所 研究员 29·费

远 局长 中纪委

30·陈安国 国家行政学院 副巡视员 教授 31·王君琦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32·张洪运 将军 山东武警总队 原政委 33.刘玉兰 科技部 原副司长 34.权圣德 海军基础设施建设局 35.马胜昌 河北省高法研究室主任 36.孟繁浩 河北省高检原副检察长 37.李宪斌 中国农资公司党委书记

38·孟凡志 中国林业环境促进会 会长

博导 39·王金华博士

国家 发改委投资所 40·姚庆海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

41·范明志 青海高法 副院长

博士后导师 42.隋坚利 将军 公安部消防局 43.于新年

局长

最高法办公厅 44.刘鹏程 中国地质大学 博导 45.朱洪武 海南旅游发展委主任 46.孟凡业 中国农业银行

47·陈瑞清 内蒙古人大原常务副主任 48·高贵凡 中国疾控中心 书记 49.柯尊全 司长 新闻出版社总署 50.黄江平 公安部

原副局长 51.蒋

宁 副司长

住建部 52.闫光锋 司长 林业部

53·王兆勤 中航工业审计局副局长 54.张

凡 中宣部新闻局原局长 55·张玉柱 中国农大

56·钱宽祥 中央军委办公厅 57.赵秀松 原国防部长耿飚秘书

58·尚宝田 通用集团地产书记 59.胡

敏 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员 60·郭庆良 司法部办公厅原主任 62·赵博文 主任

北京市纪委 63·胡奉环 主任 阜外医院

64·石永忠 贵州省住建厅 纪委书记

65·郭

青 中国工商旅行信贷部

黔南州常委副州长 66·刘晓萍 中航规划研究总院 部长 67·孙继昌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会长 68·江力平 司长 人社部 69·李怀义 教授

中央党校

70·荣

亮 人社部公务员司 司长 71·陈达时 司长

国家审计署 72·宋民宝 国土部监察局副局长 73·武

斌 司长

海关总署监察司 74·孟庆学 交通部研究室 75·杨新法 局长 国家电网

76·王永宁 中国航空规划院民航六院 院长 77·周玉泉 广东省工商联 副主席 78·安启雷

局长 人民银行 79·刘家富 教育部办公厅原主任 80、傅西路 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81、张常书 中国证监会副局长

82、邵景均,中纪委研究室原主任。

83.程湘清,全国人大研究室原主任。

84.杨晓玲 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金融所 所长

8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部分教授。

报名接龙:

1、靳如一,总经理,临沂商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范永胜,董事长,临沂商城电商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3.张立强 总裁 北京爱瑞科信科技有限公司

4.姚金良,嘉美国际北京细胞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5.何水茂 董事长 湖北大好河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6.王冠超 总经理

中益泰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7.李 军

董事长 灵川县崖湖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8.曹

知代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法人 总经理 9.夏芳蕾,董事长

山东黄河三角洲慢城国际开发有限公司 10.沈永祥,董事长

昆明中天宏能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11.李

总经理

新疆信实招标有限公司。12.张松 总经理

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13.宁夏沁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营销中心

马泽成 总经理

14.马汇丰 董事长 苏州金亿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15.元顺忠

董事长

洛阳大头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6.王东亮

董事长

山东鲁豫防水 17.冯

广

董事长

广东广行集团 18.廖宝和

经理 山西中闽建筑公司 19.杜建芳 董事长

中能华源工程有限公司

20.赵在波

经理

山东天一建设钢结构有限公司

21.吕晓峰

董事长

新疆通蕴农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2.罗 朔

总经理

宁夏荣宝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第2篇:公司智库建设

公司智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公司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多产业板块”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布局,切实推进专家顾问幕僚办智库建设,承担起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处理等职能,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建议,为公司各项目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等职能,特就本公司智库建设与运行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公司智库的性质与作用

公司智库的性质:为本公司提供政策性、前瞻性政策研究和咨询,直接服务于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参谋性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智库的作用主要是生产思想、提供政策设计和方案、引导公司决策、汇总商业情报、人才资源储备等。公司智库的建立,有利于创新公司思维,打破公司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利于整合公司董事会、分支机构、各部门、各子公司、广大职工的思考;有利于拓展公司整合外部资源的立体界面,最大限度公司战略资源的整合能力,弥补公司日常运行管理和各大产业板块拓展中的短板,为打造产业金融资本公司提供战略支撑。二、公司智库的主要职能

1、针对国际、国内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为董事会决策及时提出前瞻性、导向性、预警性政策建议;2、参与指导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组织顾问专家对公司各类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并提供咨询建议;3、研究公司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设计拟订综合性解决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专项改革推进工作的落实;4、参与公司投资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和风险评估,负责组织专家审议公司计划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专家咨询意见报告;5、按照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公司多板块产业、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开展前沿研究,包括产业市场格局和竞争对手的重大变化的研究,并提供研究成果;6、接受董事长和董事会日常重大事项委托,开展有针对性调查研究,为公司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提供政策思路和建议方案;7、发挥智库平台和专家的政策资源、技术资源、关系资源的优势,整合公司急需的高层人脉资源、行业权威资源、产业技术资源、商业情报资源、市场信息资源等系列外部发展资源;8、接受董事会委托,负责或协助重大突发外部性事件的调查处理,组织开展危机公关,妥善协助解决内部冲突,处理重大应急事项,发挥参谋助手作用;9、充分发挥智库各类专家作用,对公司持续经营开展高端专题培训、管理问题诊断研讨、经营管理辅导;10、为日常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整体把关审查,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不可预见的失误,从而为项目节省工程造价;11、发挥智库作为公司领军人才引进中转站、各类专家蓄水池、公司发展的高端骨干人才库的作用。三、公司智库的组织结构

公司智库专家库的组织:收集在公司内部各事业部、项目部、职能中心已有合作的关联协会和外聘的专业团队及专家;收集联络公司产业拓展相关联的行业协会或社会专业团队及专家;发挥内外部各类人脉资源,收罗全国和国际化的专家精英;也可以可以网络招聘和猎头方式引进公司急需的高端专家;遴选公司内部的各类专家入库等。行业协会以顾问单位形式引进,专家以兼职顾问名义引进;战略联盟单位的专家以资源共享、相互受益、相互交流的方式引进。智库专家实行聘任制,获聘内外部专家顾问由公司统一颁发聘书,建议外部聘任的专家顾问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建议公司内部聘任的智库专家给予一定的专家岗位津贴。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获得的专家进入公司幕僚办备选专家资源库名单,由幕僚办根据公司智库平台建设的结构性、阶段性要求,从备选专家库中筛选一批进入待聘专家顾问名单,经公司董事会审定后进入公司智库专家库。智库专家顾问委员会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指向分组,建议现阶段公司智库分五个小组构成:即战略管控专家组、工程项目专家组、健康养老产业专家组、旅游文化专家组、资本运营专家组。每个小组5-6个人组成,每个小组配备2-3名公司内部的专家,使研究咨询工作可以内外有效的配合,专家组长原则上由外部专家担任。公司董事长作为智库的核心,建议担任智库专家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董事长和董事会主要起“任务委托、主导驱动、经费保障、效果评价”的作用。四、公司智库的运行机制

1、建立智库内外专家相结合的工作协同机制。智库作用就在于体现外脑对公司董事会的咨政和辅助决策的作用,他们有非常明显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眼光、信息、资源、关系”等优势,善于在于务虚中体现“高、大、宏”的思想创造,擅长在公关交往、学术讨论活动中完成资源整合和公司关键事项建设的独立性。2、要建立灵活高效的智库课题研究的组织机制。一是要明确工作流程。执行落实流程要按照PDCA体系要求来完善,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以至达到智库务虚成果的切实落地。二是要建立与智库建设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行项目研究咨询课题负责人制度、研究咨询课题申报立项制度、研究咨询课题评审制度、研究咨询课题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咨询课题推广应用效果跟踪反馈报告制度等。五、智库建设的保障机制

1、要切实加强对智库建设运营的领导。建议公司专家顾问幕僚办下设智库中心,核定编制3名,配中心主任兼管控顾问1人、智库拓展联络2人,负责智库平台的建设运行和日常智库信息处理和维护。顾问幕僚办对智库外部的专家管理属于虚拟管控,主要管理方式是召集会议、项目咨询论证、日常走访、服务专家、电话联系等;对协会和组织的采取的是合约型的合作。2、要积极为智库专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有计划组织智库专家到公司调查研究、与公司领导班子座谈、与公司部门定向交流互动、深入施工工地专题实地考察等,增强智库专家对公司历史、现状、情境、问题的全面了解,使智库专家项目研究咨询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最大限度激发智库的创造性智慧。

3、要促进智库研究成果向公司决策的转化。要促进智库研究成果向公司决策议案、问题解决方案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大事项的智库咨询论证应作为董事会科学决策程序的重要一环,纳入董事会重大技术、项目、经济决策的前置程序,并通过议事规则加以制度化、程序化。

4、要高度重视加强公司智库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公司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工作。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人才为企业注入核心资源和系统专业能力,为企业家灌注了新生智慧和长久活力,全程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引领企业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

第3篇:计划书(MBA智库)

保 密 承 诺

本商业计划书内容涉及本公司商业秘密,仅对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公开。本公司要求投资公司项目经理收到本商业计划书时做出以下承诺:

妥善保管本商业计划书,未经本公司同意,不得向第三方公开本商业计划书涉及的本公司的商业秘密。

项目经理签字:

  接 收 日 期: 年 月 日 商 业 计 划 书

(撰写参考)

         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地 址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联 系 人 [公司名称] [日期] 目 录

执行概要 „„„„„„„„„„„„„„„„„„„(1000-2000)第一部分 公司基本情况„„„„„„„„„„„„„(2000-3000)第二部分 公司管理层„„„„„„„„„„„„„„(3000-5000)第三部分 产品/服务„„„„„„„„„„„„„„„(10000-15000)第四部分 研究与开发„„„„„„„„„„„„„„(5000-10000)第五部分 行业及市场情况„„„„„„„„„„„„(15000-20000)第六部分 营销策略„„„„„„„„„„„„„„„(15000-20000)第七部分 产品制造„„„„„„„„„„„„„„„(3000-5000)第八部分 管理„„„„„„„„„„„„„„„„„(5000-8000)第九部分 融资说明„„„„„„„„„„„„„„„(3000_5000)第十部分 财务计划„„„„„„„„„„„„„„„(10000-15000)第十一部分 风险控制„„„„„„„„„„„„„„„(5000-8000)第十二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1000-3000)第十三部分 其它„„„„„„„„„„„„„„„„„(5000-10000)备查资料清单„„„„„„„„„„„„„„„„„„„„

 执行概要

说明:执行概要尽量控制在2-3页纸内完成。

[摘要内容参考]

1、公司基本情况(公司名称、成立时间、注册地区、注册资本,主要股东、股份比例,主营业务,过去三年的销售收入、毛利润、纯利润,公司地点、电话、传真、联系人。)

2、主要管理者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学历/学位、毕业院校,政治面貌,行业从业年限,主要经历和经营业绩。)

3、产品/服务描述(产品/服务介绍,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产品的竞争优势。)

4、研究与开发(已有的技术成果及技术水平,研发队伍技术水平、竞争力及对外合作情况,已经投入的研发经费及今后投入计划,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

5、行业及市场(行业历史与前景,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行业竞争对手及本公司竞争优势,未来3年市场销售预测。)

6、营销策略(在价格、促销、建立销售网络等各方面拟采取的策略及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对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

7、产品制造(生产方式,生产设备,质量保证,成本控制。)

8、管理(机构设置,员工持股,劳动合同,知识产权管理,人事计划。)

9、融资说明(资金需求量、用途、使用计划,拟出让股份,投资者权利,退出方式。)

10、财务预测(未来3年或5年的销售收入、利润、资产回报率等。)

11、风险控制(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拟采取的控制措施)

第一部分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名称  成立时间  注册资本  实际到位资本  其中现金到位  无形资产占股份比例 %  注册地点  公司性质为:请填写公司性质,如: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等,并说明其中国有成份比例和外资比例。 公司沿革:说明自公司成立以来主营业务、股权。注册资本等公司基本情形的变动,并说明这些变动的原因。 目前公司主要股东情况:列表说明目前股东的名称及其出资情况,如下表:  股东名称 出资额 出资形式 股份比例 联系人 联系电话 o 甲方 o 乙方 o 丙方 o 丁方 o 目前公司内部部门设置情况:以组织机构图来表示本公司的独资、控股、参股有公司经及非法人机构的情况:以图形方式表示。

o 公司曾经经营过的业务有......。

o 公司目前经营的业务为......。

o 目前主营业务为....。 公司目前职工情况:

*如:拥有员工 人,其中管理人员 人,生产工人 人;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大学本科以上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硕士学位(含中级职称)以上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博士学位(含高级职称)以上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

第二部分 公司管理层

董事会成员名单: 

序号 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学历或职称 联系电话

         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1 董 事 长 2 副董事长 3 董 事 4 董 事 5 董 事 6 董 事 7 董 事 8 董 事 9 董 事 董事长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本行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成功事例。

总经理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在本行业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成功事例。

技术开发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本行业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成功事例。

市场营销负责人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本行业的营销经验和成功事例。

财务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财务、金融、筹资、投资等方面的背景、经验和业绩。

其他对公司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可增加附页)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根据公司的需要,来描述不同人员在特定方面的专长。

第三部分 产品/服务

产品/服务描述(这里主要介绍拟投资的产品/服务的背景、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与同行业其它公司同类产品/服务的比较,本公司产品/服务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如拥有的专门技术、版权、配方、品牌、销售网络、许可证、专营权、特许权经营等。):  公司现有的和正在申请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等):  专利申请情况:  产品商标注册情况:  公司是否已签署了有关专利权及其它知识产权转让或授权许可的协议?如果有,请说明(并附主要条款):  目标市场:这里对产品面向的用户种类要进行详细说明。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更新换代周期的确定要有资料来源。 产品标准:详细列明产品执行的标准。 详细描述本公司产品/服务的竞争优势(包括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  产品的售后服务网络和用户技术支持:

第四部分 研究与开发  公司已往的研究与开发成果及其技术先进性(包括技术鉴定情况、获国际、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和机构奖励情况):  公司参与制订产品或技术的行业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情况:  国内外研究与开发情况,以及公司在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的国内外主要的竞争对手(5家)情况,公司为提高竞争力拟采取的措施:  到目前为止,公司在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总投入是多少,计划再投入的开发资金是多少(列表说明每年购置开发设备、开发人员工资、试验检测费用、以及与开发有关的其它费用):  请说明,今后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升级换代和保持技术先进水平,公司的开发方向、开发重点和正在开发的技术和产品等情况: o 公司现有技术开发资源以及技术储备情况: o o 公司寻求技术开发依托(如大学、研究所等)情况,合作方式:

公司将采取怎样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保持关键技术人员和技术队伍的稳定:

公司未来3—5年在开发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计划(万元): o

第五部分 行业及市场情况  行业情况(行业发展历史及趋势,哪些行业的变化对产品利润、利润率影响较大,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壁垒、贸易壁垒。政策限制等,行业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  过去3年或5年和年全行业销售总额: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市场分析

1.市场解读(市场调研)2.市场环境分析(宏观与微观)一.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公司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产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竞争分析

一.有无行业垄断(行业壁垒、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成本结构)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公司实力、产品情况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公司产品竞争优势

第六部分 营销策略

产品销售成本的构成及销售价格制订的依据:

如果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竞争优势,请说明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成本相同但销售价格低、成本低形成销售优势、以及产品性能、品牌、销售渠道优于竞争对手产品,等等):  在建立销售网络、销售渠道、设立代理商、分销商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 在广告促销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 在产品销售价格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 在建立良好销售队伍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 产品售后服务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 其它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 对销售队伍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第七部分 产品制造  产品生产制造方式(公司自建厂生产产品,还是委托生产,或其它方式,请说明原因): 公司自建厂情况厂,购买厂房还是租用厂房,厂房面积是多少,生产面积是多少,厂房地点在哪里,交通、运输、通讯是否方便:  现有生产设备情况(专用设备还是通用设备,先进程度如何,价值是多少,是否投保,最大生产能力是多少,能否满足产品销售增长的要求,如果需要增加设备,采购计划、采购周期及安装调试周期;如果需要大规模建设,是否选择“交钥匙”方式进行,“交钥匙”工程的承包机构是否提供工期、质量方面的保证,如何对这些保证加以实施?):  请说明,如果设备操作需要特殊技能的员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 简述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工艺流程:  如何保证主要原材料、元器件、配件以及关键零部件等生产必须品的进货渠道的稳定性、可靠性、质量及进货周期,列出3家主要供应商名单及联系电话:  正常生产状态下,成品率、返修率、废品率控制在怎样的范围内,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关键质量检测设备:  产品成本和生产成本如何控制,有怎样的具体措施:  产品批量销售价格的制订,产品毛利润率是多少?纯利润率是多少?

第八部分 管 理  请说明:为保证融资项目按计划实施,公司准备今后各年陆续设立哪些机构,各机构配备多少人员,人员年收入情况。请用图表统计表示出来,附在本计划中。 公司是否通过国内外管理体系认证?  公司对管理层及关键人员将采取怎样的激励机制:  公司是否考虑员工持股问题,请说明:  公司是否与掌握公司关键技术及其它重要信息的人员签定竞业禁止协议,若有,请说明协议主要内容:  公司是否与每个雇员签定劳动用工合同:  公司否与相关员工签定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密合同:  公司是否为每位员工购买保险,请说明保险险种:  公司是否存在关联经营和家族管理问题,若有,请说明:  公司与董事会、董事、主要管理者、关键雇员之间是否有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如果有,请说明解决办法:  请说明,公司对知识产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 请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需要哪些外部支持,如何获得这些支持:

第九部分 融资说明 

投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说明(用量/期限)二.资金使用计划及进度

三.投资形式(贷款/利率/利率支付条件/转股-普通股、优先股、任股权/对应价格等)四.资本结构 五.回报/偿还计划 六.资本原负债结构说明 七.投资抵押 八.投资担保

九.吸纳投资后股权结构 十.股权成本

十一.投资者介入公司管理之程度说明 十二.报告 十三.杂费支付 投资报酬与退出 一.股票上市 二.股权转让 三.股权回购

四.股利  为保证项目实施,需要新增投资是多少 万元, 新增投资中,需投资方投入 万元,对外借贷 万元, 公司自身投入 万元。如果有对外借贷,抵押或担保措施是什么?  请说明投入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计划:  希望让投资方参股本公司还是投资合作成立新公司?请说明原因:  拟向投资方出让多少权益?计算依据是什么?  预计未来3年或5年平均每年净资产收益率是少?  投资方可享有哪些监督和管理权力?  如果公司没有实现项目发展计划,公司与管理层向投资方承担哪些责任?  投资方以何种方式收回投资,具体方式和执行时间:  在与公司业务有关的税种和税率方面,公司享受哪些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及未来可能的情况(如:市场准入、减免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 需要对投资方说明的其它情况:

第十部分 财务计划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说明 二.财务数据预测.销售收入明细表

2.成本费用明细表

3.薪金水平明细表

4.固定资产明细表

5.资产负债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明细表

7.现金流量表

8.财务指标分析  产品形成规模销售时,毛利润率为 %,纯利润率为 %  请提供:未来3—5年的项目盈亏平衡表、项目资产负债表、项目损益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销售计划表、项目产品成本表;  注:每一项财务数据要有依据,要进行财务数据说明。

第十一部分 风险控制

请说细说明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控制、防范手段(包括政策风险、加入WTO的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开拓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股票风险、对公司关键人员依赖的风险等。以上风险如适用,每项要单独叙述控制和防范手段): 风险分析 一.资源风险 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三.研发风险

四.生产不确定性风险 五.成本控制风险 六.竞争风险 七.政策风险 八.财务风险 九.管理风险

十.破产风险

第十二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

详细列明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注明起止时间): 第十三部分 其它

为补充本项目计划书内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有关问题(如公司或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过去、现在是否卷入法律诉讼及仲裁事件中,对公司有何影响):

请将产品彩页、公司宣传介绍册、证书等作为附件附于本调查表后。清单如下:

企业应备资料清单

1.营业执照

 2.公司章程  3.验资审计报告  4.资信证明  5.法人代码证书  6.税务登记证  7.财务报表(上年度、本年度、本月) 8.专利证书、鉴定报告  9.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证书  10.其它表明企业特点的资料  11.商业计划书

公司法律文件可以提供复印件,但需提供原件以备核实。商业计划书、项目建议书以及经过电脑文字处理的文件,要求提供电脑光盘。

PS: 公司及未来

这部分要使风险投资者对你公司的几个主要项目及未来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各专题既要独具特色,又要构成一个相关的整体。

1. 概述:只要你提供的公司名称、地址、电话号码、联系人等资料皆清楚无误,则风险投资者将不会 提出任何问题。如果可能,可提出行业分类标准,请注意,千万不要给人无法收到的电话号 码,如果你不在,应建立接转电话的服务机构或请朋友代转。

2.公司的自然情况:这里,你要力求用最简练的一段话描述公司的业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用最简短的一句话 使风险投资者可以概略认识你的公司。如果你公司已是计算机网络成员,则你对公司的描述 应与在计算机中的描述一致,这样,风险投资者可以依据你的行业分类目录概略认识你公司,如果你的文字欠简明扼要,则对方可能要求你解释,以确认你公司所属行业。

3.历史情况:这里,风险投资者主要寻求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即使对方已读过公司历史这节,他可能还要 求你描述公司的历史,他们欲详细了解过去发生了哪些事件。这节似乎很难确定问题的基本 类型,但对方很可能提出与公司特殊历史事件相关的问题。其中一类典型问题可能是:“为什么你帮人做了这件事或做了那件事?”另一类典型问题则可能是:“你公司发展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为什么有实现这些历史转折?” 4.公司管理:该部分主要介绍公司的管理情况,领导者及其他对公司业务有关键影响的人。通常,小公司不超过三个关键人物。风险投资对关键人物十分关心。你应该从最高层起,依次介绍,而且注意,关键人物不等于有成就者。主要包括董事和高级职员、关键雇员、管理者之职业道德、薪金等方面。

5.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这里,风险投资者还是寻求有关公司未来可完成的里程碑的信息。他们可能提出涉及及未来 关键阶段的问题,其基本问题可能是:“你如何完成计划书规定的关键指标?” 6.唯一性(管理唯

一、产品服务唯一或投资基础唯一等):这里,你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本公司独特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变换说法为:“与世界 上所有小公司比较,有哪些因素使你公司兴旺发达?”在公司总体范畴之内,大公司通常优 越于小公司,如果认为这条规律有一定道理,那么,在你不得不与大公司竞争时,如何保证 你公司必胜?为使风险投资者满意放心,你必须明确提出本公司之不寻常的优势,可以确保 成功。如果你只是“此外,我也差不多”式的回答,对方很可能听听睡着了。

7.产品或服务介绍:这里,风险投资者要了解你出售什么,以及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他要努 力评估你产品的可销售程度和创新程度;他还关心你公司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他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这种产品或服务有实用价值?它为用户提供哪些功能?用户的购 买动机是什么”本产品寿命周期如何?何时可能被新产品取低?有无计划出新产品或以现存的 产品冲出你的产品市场?这种冲出有利还是有害?你的产品责任是什么?若用户使用你的产品 而受到伤害,你要承担哪些责任?你的产品价格受到哪些限制?价格弹性多少?产品耐用性如 何?如何进行产品技术改进?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中,你产品处于哪个阶段?“ 8.行业情况:这里,风险投资者钭千方百计分析认识你的行业。他的问题可能是:”你在你行业中成功之 关键何在?如何保证你公司和产品与你行业协调一致?此外还有一些基本问题,像“你如何了 解确认你行业之总销售额与增长速率?你行业基本发展趋势如何?哪些行业变化对你公司盈利 水准影响最大?你行业有哪些贸易壁垒?第三者初次进入你所属的行业圈难度如何?与同行其 它产品比较,你的产品新颖处何在?本行业销售受哪些季节性因素影响?你的销售范围圈有多 广,是地方、地区、全国还是全世界?” 应该注意的是,你所介绍的本行业一定时期内的销售额,不能包括未被你产品占领的领域的 销售额。例如:若一个公司只制造微型电脑,则不能说已占领了全部电脑市场。微型电脑市 场只是整个电脑市场的一部分,对应的行业只是微电脑市场,而不是全部电脑市场。

9.竞争者:这里,风险投资者希望了解:谁是竞争者,其实力如何,有何优势,以及你自身有哪些优势。其典型的问题可能是:“你有哪些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关于价格、性能、服务和保证措 施,你公司与竞争对手优劣如何?竞争对手有哪些超过你的优势?谁是你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谁是你的行业伙伴?你与谁在高层次基础上竞争?你的产品有无替代品?如果有,谁制造这种 产品?其地替代频繁程度怎样?你与竞争对手的价格差异如何?有无竞争对手加入你的行业?如果你打算选择某一市场与竞争对手共享,你的具体措施如何?希望竞争对手如何做出反应?你的竞争对手有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吗?” 10.销售策略:这里,风险投资者将集中精力分析研究你的市场行销战略,它希望了解你产品从生产现场最 终转到用户手中的全部过程。某些基本问题可能为:"描述你的产品的分销管道,即说明你 产品从生产现场转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你的产品有哪些行销环节?是本公司直接零售,还 是通过行业销售网销售?广告在市场行销战略中地位如何?你的基本广告策略是什么?其成本 怎样?你的销售对广告的敏感程度怎样?你曾采用过哪些市场渗透策略?现计划采用哪些市场 渗透策略?若你的产品和行业进入成熟期计划采用何种市场战略?目前销售难度如何?需要直 接推销否?即销售人员是否需要直接对用户叫卖?销售复杂且周期长;还是相当简单且直接推 销?购买单件产品费用是高还是低?用户购买产品时是否一定要事前做预算?从与购买者签约 到最终销售的时间长短如何?政府对市场交易是否有严格管制?“。

第4篇:中国智库报告

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

——发展特点与政策建议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4日 16版)

编者按

在中国智库发展的时空经纬中,尚未远去的2014年正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坐标。“中国智库迎来春天”“中国进入智库时代”,对于智库发展的良好环境与蓬勃态势,公众、媒体、智库成员均给出肯定评价。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过去一年间,中国智库的总体状态、活跃程度如何?哪些问题成为智库聚焦的研究热点?怎样补足短板加强智库建设?1月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智库报告》年度系列2014年版问世。项目组在广泛收集中国智库信息、观察评估智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虽为一家之言,但对于纵览智库状况、思考智库发展不失为一种有益参考。本版特摘登其中精要部分,以期与专家、读者共享信息,共同研讨。

1.科学内涵逐步明晰:“特”在何处,何谓“新”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特色”,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与国情条件下形成的智库格局、内涵与功能。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及民间智库为主的板块格局,呈现出体制内智库与体制外智库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特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致力于为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集聚了社会各方有识之士,能从不同视角对公共问题提出治理建议并引导公民参与,为国家治理过程提供集体理性,这是现阶段中国智库的重要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中国智库还需创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功能机制,包括理论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国际交流等功能,以及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功能等。在公务员制度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考虑留出“旋转门”的通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新型”,主要是针对“传统”而言,具体包括四层含义:首先,智库研究成果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决策咨询研究虽然是基于现实问题和实践需求,但不能脱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应通过话语体系的转换,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其次,智库研究应以科学决策为目的,体现知识与政策的结合。“科学制政”必先于“科学执政”。“科学制政”提供可选择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方向和目标不科学,“科学执政”就是无源之水。再次,智库研究应体现决策咨询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前瞻性,必须具有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应当可以落地,转化为可执行的政策,且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合理性。最后,智库研究应成为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体现出权力与知识互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总之,要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完整诠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内涵,需要同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结合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作用上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着“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等多项功能。“资政”,智库介入政府决策,在制策、选策、施策和评策等不同阶段,为政策形成提供意见与建议;“启智”,智库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想、主张、理念;“制衡”,智库为不同利益主体解决分歧提供平台,在多元利益和价值导向下,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聚才”,智库通过为政府储存和输送人才,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水平和素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国”,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活跃智库日渐显现:新发展、新动态、新特征 在中国数量众多的智库中,相当一部分有着常规性的组织与运行方式,能够比较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公共决策,同政策制定者、媒体和学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享有一定的国际或国内影响力,成为持续发挥作用的“活跃智库”。统观“活跃智库”在2014年的发展状况,得出如下结论:

▲智库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合作与交流是智库快速提升研究能力、扩展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一年来,借助智库联盟、论坛、峰会和备忘录、战略合作框架等多种形式,各地各类智库之间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其中包括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之间的跨国合作、智库与政府之间的政智合作,而且诸多交流活动均为“首届”,表明中国智库逐步走向开放,智库合作的机制与框架初步显现。例如,2014年1月,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与波兰经济大会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智库峰会举行。10月,首届中原智库论坛召开,并拟定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12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光明日报社、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高层智库论坛(2014)等。

▲新型智库发展尤为活跃 与传统智库组织形态不同,新型智库拥有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而不拘泥于固定的人事关系,比如,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新成立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闪亮登场。这些智库紧密依托具有一定学术和公众影响力的专家,以大型论坛、专家研讨会、闭门会等形式组织以研究项目为导向的研究团体,撰写研究报告,并通过智库内部渠道报送相关决策部门,由此对中国高层产生决策影响力。论坛类智库本身从事两类业务,一是募集资金,使智库专家从烦琐的课题申请和经费筹措中解脱出来;二是将论坛观点整理汇编成决策咨询成果,提高智库成果质量和运行效率。

除了论坛类智库外,一些地方政协、参事室等政府机关也在积极探索和发挥智库平台功能。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协和参事室不是智库,但它们确实起到了类似于欧洲党派智库的平台作用,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建设进程中,政协、参事室和各类智库之间相互促进,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1+1>2”的协同效应。

▲高校智库建设方兴未艾

高校人力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对外学术交流广泛,因而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天然优势,可以为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资源支持。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旨在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主要基础,培养高校智库队伍,打造高校智库品牌,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高校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推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等八大领域,找准关键环节,瞄准国家急需,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在实践中,上海市教委先行先试,2013年3月启动第一批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工作;同年11月确立了复旦大学政D建设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等17家上海高校智库。同时,依托复旦大学成立“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聚拢高校学术和咨询资源,为国家和上海发展建言献策。截至2014年底,天津、安徽、云南、湖北等地也已启动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

3.加快发展势在必行:全面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正在走向数量型智库大国时期,但智库发展现状与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和要求还不相符,与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无法更好地向世界说明好和阐释好中国故事。要实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多元有序发展,持续提升各类智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最终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尊重智库发展规律,明确分工与定位,促进各类智库合理有序有效发展。其中,党政军智库应主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着眼于各类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定选题方向,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系统研究并推进成果转化;高校智库应发挥人才和多学科优势,瞄准前沿性、战略性课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重大基础性、理论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社科院智库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势和理论分析工具优势,为党和政府提供有血有肉的世情、国情、省情或市情调研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建议;民间智库应发挥其灵活多样的机制和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发挥智库的创新引领作用。

重视对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应用创新手段和科研方法,加强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的转化效率。深入研究政策形成不同阶段的规律、特点与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在政策窗口期内有步骤、针对性地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送自己的制策观点。采用各类方法手段,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形成推动政策变迁的持续性力量,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改革创新智库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激发智库潜在活力。根据智库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深化科研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突出决策影响力的前提下,倡导兼容并蓄的科研考核办法;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人力资本作为智库经费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解开传统报销制度对科研活力的禁锢与束缚;深化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和完善研究选题、立项以及研究过程跟踪机制、成果质量评审机制等。

坚持开放性、国际性和全球化理念,加强智库合作交流,提升中国智库国际竞争力。国外著名智库大都采取开放政策,如美国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每年接受国际个别委托研究与咨询2000余件,与世界65个国家800多家公司保持联系。中国智库也要善于运用资源,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如建立联盟、举办论坛、提供培训等,在国际对话中持续提升中国智库的战略眼光和原创能力,提高中国智库国际化水平。

填补智库及智库产业方面的立法空白,促进行业监督,完善智库发展监督机制。为防止智库建设“一哄而上”,亟须引入智库发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其规范、纠偏功能。主要做法是:加快智库立法,使各类智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依规清除思想市场的“假冒伪劣”;加快制定智库发展标准,确保高质量智库有序有效健康运行;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开展智库行业监督,查处和抵制数据造假、观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推动智库发展供需对接,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各级政府应提高对智库重要性的认识,将智库纳入决策参考体系,积极听取智库建议,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同时,应给予智库更多的独立研究空间,保持“政智”渠道顺畅。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公共政策形成和调整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公共政策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体现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智库专家在一定研究领域进行长期深化研究和跟踪研究,推进形成专业特色明显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智库名片】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第一个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旨在紧密围绕智库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国内外智库研究,发布研究信息,出版研究成果,举办智库论坛和研讨会,努力成为“智库的智库”。智库研究中心以课题和论坛为主要方式,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进行交流,自成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1年起,智库研究中心成员作为专家被邀请参与麦甘主持的《全球智库报告》评选工作。2014年起,中心每年定期出版《中国智库报告》。现任中心主任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

(项目组成员:洪民荣、权衡、王健、李轶海、金彩红、李凌、陈骅等)

第5篇:“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入围名单

“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7-2018)入围名单

(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列,不分先后)

(一)党政部门智库(66家)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 财政部关税政策研究中心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 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河北省财政科学与政策研究所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 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长江三角洲研究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二)社科院智库(46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创新型城市发展与评估研究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 福建社会科学院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西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宁夏社会科学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山东社会科学院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院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意识形态研究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

(三)党校行政学院(44家)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 甘肃行政学院 国家行政学院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河北行政学院 山东行政学院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行政学院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行政学院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行政学院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贵州行政学院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省行政学院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行政学院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湖北省行政学院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省行政学院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江西行政学院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中共陕西省行政学院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 新疆行政学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行政学院 中国云南省委党校 省行政学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

(四)高校智库(254家)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发展研究院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预警运行与战略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省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北京学研究基地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重庆大学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与大数据法治战略研究院 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大理大学云南宗教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智库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东北师范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 福建师范大学竞争力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政D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 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 河北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 河北省道德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 河北省生态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

黑龙江大学文化发展战略协同创新高等研究院 湖南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智库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信用研究智库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智库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汉语国际推广研究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 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华东检察研究院

华东理工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健康江苏建设与发展研究院 江苏道德发展智库 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 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江苏紫金传媒智库

江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 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 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 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青海大学青海省情研究中心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管理与决策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 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舆论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 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 首都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 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 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苏北发展研究院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研究院 西北政法大学民族宗教研究院 西部交通战略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西藏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现代服务业智库 现代服务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湘潭大学地方立法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湘潭大学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湘潭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院 沿海发展智库

“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边疆民族问题智库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中国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心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 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 中南大学金属资源战略研究院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中山大学南海战略研究院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公共采购研究所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原发展研究院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紫金文创研究院

(五)军队智库(6家)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与军民融合研究中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中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六)科研院所智库(24家)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 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七)企业智库(2家)阿里研究院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八)社会智库(36家)21世纪经济研究院 北京国观智库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察哈尔学会 重庆智库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 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 海国图智研究院 海南亚太观察研究院 蓝迪国际智库 盘古智库 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有限公司 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 新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长江教育研究院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 中国南海研究院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中智科学技术研究评价中心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九)媒体智库(11家)第一财经研究院 封面智库 凤凰国际智库

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瞭望智库 南方舆情研究院 南风窗传媒智库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新华通讯社

第6篇: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

罗夫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本文根据演讲者在第二届中国教育行业投资与创新研讨会发言内容整理而成。21世纪是一个变革迅猛的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素养、技能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教育从理念到方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探究持续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知识加速折旧,知识结构变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工业4.0颠覆着旧有的生产方式,互联网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全球化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什么是未来的合格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全球公民的角度出发,提出全球公民教育的核心能力包括:知识和理解技能认知技能非认知技能行动能力世界经合组织OECD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教授在梳理各国基础教育创新政策后指出:21世纪所必须习得的技能,涵盖了知识、技能、个人品性三方面的交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协作、数据搜集与沟通等等。欧洲议会和欧盟教育理事会通过的《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欧洲参照框架》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包括:母语交流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数学能力及科学和技术基本能力数字化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社会和公民能力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以此为核心,培养素质全面的合格公民。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中提到,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2030年的学校”调查报告显示:教师、讲座或强制课程将被淘汰,今后传统实体学校不再是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地方,相反,它成为一种社交环境,学生在这里接受引导,与同学互动,获得各种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各国的探索美国创立的世界第一所未来学校:美国创立了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以“未来学校(The School of the Future)”命名的学校。该校2003年筹建,2006年建成,是全球第一所将创新教学方法和当今最先进的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校。新加坡的未来学校计划:2007年,新加坡教育部选出首批5所“未来学校”开始试点实施,随后逐步挑选其他学校,最终完成在2015年拥有15所“未来学校”的计划。这些学校作为教育在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和教学等方面的创新示范窗口,纷纷对未来教育模式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欧盟的未来学校实验室:欧洲学校联盟2012年1月在布鲁塞尔成立了未来教室实验室(The Future Claroom Lab, FCL)创新项目。该项目是为了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呈现可以如何重新组织传统的教室和其它学习空间。其主要功能包括:为欧盟30个国家教育部长的信息技术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展示未来教室教与学的技术和方法;提供培训、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课程等。俄罗斯的教育“未来项目”:2006年,以实现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启动了教育“未来项目”。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改变中小学校机制,而非具体某一所和某一部分学校。芬兰的FINNABLE2020项目:该项目是由芬兰科技部、地方政府和相关基金会和企业组织资助的。该项目旨在促进建立能够打破传统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的创新性学习生态系统,在芬兰国内及国际范围内推动更具合作性的、基于ICT技术的21世纪新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创设工作。项目组织方通过与研究者、实践者、公司企业及社会公共部门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和提升学校教育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主动的、善于沟通合作的、具备科技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21世纪的合格公民。德国的“MINT创造未来”项目:德国在“MINT创造未来”联盟框架下设立了“MINT友好学校”的年度学校评选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评选活动和标杆学校的榜样效应鼓励学校促进数学、信息、科学和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这些专业领域知识和职业前景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学校中营造促进MINT学习的良好氛围,并加强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有关MINT教育的合作。法国的“投资未来计划”:2013年6月法国参议院通过了《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法国教育部发起“教育数字化计划”,计划投入大量经费以完善教学设备,发展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着力打造数字校园,形成数字信息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此推动的最初两个实质性行动,一个是2015年5月发起的是“联结小学”项目,在先期惠及500所中小学的基础上,于2016年完成法国全境中小学的全面宽带连接;另一个是2015年10月发起的“电子法国”项目(e-Fran),由全法“投资未来计划”先期投入3000万欧元,帮助部分学校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情况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结构失衡,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匹配。1.社会需求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导向社会需求倒逼教育改革。2010年7月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2015年7月8日《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发布。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2016年9月20日《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发布。本次中考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形成“学业水平成绩+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高考也发生了变化,如不分文理科,不再一考定终身。2.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4年10月“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正式成立。2016年1月“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被教育部列为信息化工作重点。2016年3月全国20个地区教育局申报“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试验区。2016年11月17日《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正式发布。未来学校的特征什么是未来学校?围绕社会发展对人的核心素养提出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教育技术、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而构建的、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未来学校是以智慧、个性化、混合、实践为特征的云教育+实践场。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教与学的方法:采弹性课表与混龄编组的学级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是自由、责任与信任,除了知识的学习外,强调情意教育,学生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学习课程,负起安排与完成自己学习的责任。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学院创办于1917年,校训为:劳动,学术,自治。必修课包括英文写作和公共演讲,其余课程为选修,每周劳动30小时。学校的一切日常管理都由学生们自己负责,包括学校开什么课程、任免教授、新生录取,都由学生董事会参与,而且决定权很大。学习的空间:学校建筑及使用概念之更新,学习的空间不再限于传统的教室,而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简称SU)设在加州硅谷心脏地带,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内,是为迎接电脑优于人脑的时代来临,谷歌(Google)与美国宇航局(NASA)展开合作,是致力开办一所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学校。未来学校的课程特征契合「契合学生个体特点、契合校情、契合社会需要」融合「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联合「校内与社会的联合、知识与实践的联合」2015年3月,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强调“寓教于乐”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新的核心课程将于2016年8月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会率先进行改革,高中的核心课程随后也会进行改革。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特征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突破校园的无边界学习。未来学习方式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项目式学习。未来学校的空间特征符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开放、社交、实践、近自然)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成长满足多样化学习方式绿色环保智慧化20世纪早期学校设计标准是工厂化生产的福特模式。福特模式的假设是,所有的学生都做好了准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同一个人学习同样的知识;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可以同时面对20-30个学生扮演全能者、指导者、讲师、学科专家、看护者);学习是在教师控制之下发生的。全新的学习范式认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人那里学习;从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导向的学习、项目式学习;学校的学习空间中需要有社会化的学习区域。未来学校的物理空间必须要支持的20种学习方式:独立学习同侪互学团队合作教师一对一教学讲座——教师导向的学习项目式学习移动计算机的技术远程教学基于网络的研究学生展示表现性学习研讨式学习各学科的学习自然主义的学习社会/情绪/精神的学习基于艺术的学习讲故事基于设计的学习协作教学/学习游戏式学习空间设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何满足多样的化的学习方式如何唤醒大脑如何提高学生的专注如何保持愉悦,促进高级认知活动主动式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灵活、开放、可移动提高专注力唤醒大脑—— 设置非正式学习区物理环境改变思维能力—— 色彩、光照、密度、墙面满足开放、灵活、满足多样化学习方式,桌椅要能够灵活移动,随时根据学习需求进行变换未来学校组织特征学校组织管理虚拟化;学校组织管理网络化;学校组织管理智能化;学校组织管理扁平化。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现在走到很难往下走的地步?是因为把信息化放在了首位,教育不能把信息化放在首位,要把教育放在首位,信息化是它的支撑,或者信息化是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结果必定不适用,所以从今年开始启动教研计划。以前从信息化看信息化,现在要往教研上融合,技术和教育要融合,判断一个信息技术到底是不是合适,应该从是否满足能够实现这7个核心的素养,即技术怎样作为支撑,才是用技术的根本。为信息技术谈信息技术是做不好教育的。未来学校的总体特征: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场景化学习、实践式学习」可持续发展「生态、低碳的建筑」新型的教育空间「开放多元的学习空间,社会交往空间,休闲娱乐空间」新技术的支撑「云平台、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围绕上述变革的学校组织管理形式创新目前未来学校项目以课题的形式在让全国各地来申报,教科院可以对学校进行指导和服务,引起当地的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热烈欢迎,反响很激烈,因为现在做的未来学校这件事是前瞻性的,是吻合现在教育发展的趋势的。小学不再考试,中考合一,多元评价,高考分三阶段,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满足最终培养人,当然这个改革也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忽然全变了。希望今天的分享,尤其是未来的理念、学校的发展趋势、从全球到中国的发展趋势,对大家现在及未来做的事情,能够有所启示。

第7篇:智库——思想的力量

智库——思想的力量

智库——思想的力量

智库,也称思想库,是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理论依据、思想观点、策略建议的公共研究机构。据此标准,中国智库的发展历史与改革开放同步,只有30年左右时间。目前,中国智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009年3月2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北京成立,理事长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任,整合了原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际合作中心和对外开放咨询中心两大智库,超级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智库发展质的飞跃。中国符合国际通行定义的智库,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批学者放弃了铁饭碗,走出政府机关和官办社科研究机构,开始了中国智库建设探索———林毅夫离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到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茅于轼、张曙光、盛洪等人离开中国社科院,创办了天则经济研究所;樊纲成立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温元凯成立了南洋林德咨询顾问公司;1992年,位于海南岛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向省政府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供给,实行董事局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变身为股份制非营利性的法人单位,开创了中国官办社科研究机构整体改制的先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智库在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最高决策层重视。

近年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城镇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分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都能看到智库和专家们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十大著名智库

十大著名智库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报道说,十大智库排名是由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校、学者专家和智业机构,根据这些智库为国家决策提供的政策和咨询的多寡,以及其提供的咨询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产生的影响而评出的。这些智库大多属于半官方机构,隶属政府不同部门,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均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智囊机构,从全国网罗了一批社科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在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则侧重于外交政策的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近年来积极外交政策的推动,这些以研究对外关系为主的研究所显得日益重要,并直接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军事科学院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则属于军方决策智库,为中国的军事战略,以及中国军队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走向提供决策。

中改院——中国智库建设的样本 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在大特区海南成立。迄今只有50多人、偏居边陲的中改院,20年来,紧扣我国改革进程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改革时代不断奉献智慧成果。20年间提交决策层140余份政策或立法建议,出版200余部专著,发表1500余篇论文,主题集中在两个字———改革。

中改院是中国智库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迄今,中改院已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从天涯海角发出的声音,不仅推动了中国改革进程,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智库的新形象。

他们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建议;作出我国社会已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过渡的重要判断;建议实现发展方式的二次改革与二次转型;建议我国应确立民富优先的发展导向;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等。

这些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建议,有许多大大超前于当时理论界的认识,一经提出,带给中改院的往往不是鲜花、掌声和荣誉,而是争议,甚至非议。但中改院人却以求真务实的坚韧精神,几年、十几年如一日耐住寂寞和孤独,谏言、宣扬、传播自己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对策。最终,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层所采纳,写进了党和政府的文件,有些成为制订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有些在理论界逐渐形成共识,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社科奖项。

他们长期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课题和中德政府双边合作项目,与德国、挪威、英国、美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20年来,举办了72次改革国际论坛,受邀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学术会议300多次,向决策层提交国外考察报告近百份;与国际知名智库合作,定期举办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中挪社会政策论坛,发起建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改革政策研究机构对话机制、中国-德国-巴西发展方式与发展合作交流对话机制。

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改革实践经验。在繁忙的中改院领导事务之外,他写就了500多篇论文,80余部书籍,120多份政策建议报告,向社会展示了他的学术和政策水平。

中改院海南研究所有5名研究人员,所长夏锋30出头,其余成员都是20来岁女孩,2008年来,却承担了海南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西沙群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国际旅游岛政策需求与体制安排》、《海南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体制政策创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海南地方性商业银行研究》等政策咨询报告,显示了令人惊叹的团队能力。

中改院在成立之初被定为正厅级事业单位,有30个财政事业编制,但仅过半年,中改院就向海南省政府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吸收政府机构、国内大企业为股东,转型为中国第一家非盈利性股份制研究机构,走上自主研究、自担风险、自求发展之路。2009年,中改院又获得中编办批准,成为公益性非营利事业法人,保证了在官方背景下发挥独立研究作用。

智库的价值,是对政策决策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中改院在许多重大改革决策关头,适时提出建议,受到政策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引人称道的是他们超前提出的政府转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观点和建议。民间智库,在孤独中前行

30年来的改革开放,伴随着国内外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各个领域对决策和咨询都有着巨大的需求,形形色色的智库应运而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很多改革方案,需要大量的政策智囊和分析者,“智囊团”、“顾问机构”、“思想库”等概念纷纷从国外引进中国。

在官方智库蓬勃发展之际,有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抱着成立中国独立智库的热情,从体制内走出来,“下海”组成了中国第一批民间智库。在当时,他们的魄力是令人艳羡的。然而,在中国大的政治环境下,仅有理想和热情还不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民间智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几乎淡出了历史舞台。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民营企业遍地开花,民间智库又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土壤。1993年前后,一批民间智库诞生,并开始活跃在各个领域。他们中间既有学术研究、政策分析,又有企业咨询和商业规划。民间智库以其独立的研究视角和社会影响力逐渐成长。

批评的声音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消化过程的,更何况有些批评直指政治敏感中心。在东欧“颜色革命”的影响下,民间智库的生存空间再次受到挤压。2005年前后,一批民间智库被注销,只有一小部分存活下来的民间研究机构继续艰难地前行着。可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不断推进民主建设的国家,在融入国际社会高度互动的环境下,必然需要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民间智库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据相关统计资料,中国的智库机构目前约为2500多个,其中民间智库约占5%,也就是120多个,能够发出声音,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大概也就20-30个。

虽然,目前民间智库的生存环境已经有所缓和,但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尽管民间智库的生存空间有限,他们反映现实、表达民意、贡献智慧的执著不减。他们是孤独的前行者,可是他们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却一直在持续。

媒体看法——来源:《经济参考报》 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机构,贴上了智库标签。按照世界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的定义,智库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以此衡量,我国目前近万家研究机构,能够跨过智库门槛的并不多。

但是,智库建设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和研究机构追求方向,至少反映了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中国,站在全球化视野上,文化的自觉和智慧的需求。从“世界制造车间”向“世界思想工厂”艰难迈进,中国智库发力追赶全球化的进程。“软实力”还比较软

在全球化的今天,智库不再局限于研究本国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需要关注国际热点和难点问题;不仅要在国内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要在国际具有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国智库的国际地位,被公认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拥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美国智库,目前在世界事务和公共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当我们正在为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兴奋的时候,当我们致力于向世界输出商品的时候,美国智库却在以更加主动、有效的方式影响世界,在全球输出思想、理念和文化,制定规则、话题和议程。

与之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我国智库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对外经济和公共外交的实际需要,不利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911事件发生后,以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对外关系委员会、传统基金会、美国和平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为首的美国著名智库,纷纷通过各种形式,为美国政府开展国际反恐行动,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方案,并通过各自成熟的公共外交平台,对国际社会施加影响。

当发达国家智库千方百计、咄咄逼人影响他国公共政策的时候,中国智库的性格却比较“内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中国缺乏有影响力的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对等交流,在国外主流媒体上很少有中国智库的正面声音。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国智库十分重视开展有关中国的研究,特别是探讨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中国的政治、社会、外交、军事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国外智库研究的主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智库直接参与了中国改革研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介绍给中国,影响中国公共决策,如卫生部和兰德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国农村健康保险实验研究”;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合作开展了“中国农村卫生安全问题”研究,等等;国外智库还通过组织学术活动或设立专项访问研究计划,邀请中国专家前往国外智库开展短期访问和研究,培养在中国的理念传播者和代言人;跨国公司和对冲基金也充分利用智库的观点和声音,力图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汇率问题上兴风作浪,牟取利益。

反观中国智库,目前在国际话题上发挥影响力的领域,大多是一些相对比较边缘的问题上,而在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有重大决定作用的金融体系、贸易规则、地区安全、外交等方面,缺乏观点和意见。中国作为最大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却难以突破世界经济传统格局和规则,在经济竞逐中处于不利位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孤立主义的主要受害者。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必然选择,由于缺乏智库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身影,显得相当孤独和疲惫。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除了需要加强公司自身治理、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外,还需要智库为中国企业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包括中国国家形象包装、传播,企业与驻在国公共关系的改善,贸易、投资、服务便利化机制谈判和磋商,等等。但总体而言,中国智库迄今并没有较好的承担上述职能,因此,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显得非常笨拙,例如,在包装宣传海外项目时,动辄与“民族崛起”、“大国战略”相挂钩,壮了自己的胆,吓了别人,因此被拒绝门外不足为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认为,我们现在在国际上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胃口贪婪的经济怪兽,到处买矿藏、石油和资源,到处投资、攻陷市场来堆积G D P,经济能力很强大,但是在提供政治制度和公约、制定国际规则、提供方案上,却做得很不够。

此外,由于对世界经济运行状况和规律缺乏了解,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缺乏准确研判,中国智库常常对宏观经济决策发出错误信号。

独立性:智库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门槛 目前,独立性成为中国许多研究机构难以迈过的一道门槛。我国大部分智库由财政供养,主要承担所在部门政策研究和解释角色;为数不多的民间思想库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往往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障,不得不接受利益团体资金,包括海外机构和跨国公司赞助资金,一些研究机构甚至为了大客户的利益,不惜刻意控制信息数据。

体制缺陷和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智库社会功能的发挥。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智库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敢于谏言,使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就要保持智库的独立性。

为此,中改院主动退出财政供养体系,建立了“官方背景、民间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谋生存、自求发展”的管理模式,形成了高效、独立的研究机制。

机构独立,使中改院能够以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形象,与国际组织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组织各种研讨活动。中改院形成了企业政府投资入股、研究咨询、改革培训、资产经营、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等多元的融资渠道,为机构独立提供了经费保障。

研究独立,使中改院能够始终以谏言改革为己任,研究成果紧贴改革实际,广泛运用于改革实践。中改院十分重视改革研究的国际合作,既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国际视野,又充分利用国际研究资源,拓宽增加经费来源,在国际合作中,研究独立始终是中改院坚持底线,建院20年来,中改院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均为多边或政府间双边项目,中改院研究的课题,均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改革的现实需求,由中改院自主设定。

人事独立,使中改院建立了员工利益共享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了一批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才加入中改院。

迟福林院长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有作为、有远大追求的研究机构,都会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中改院的体制特色使之更容易和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沟通和合作。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已成为未来中国思想库实现影响力并保持独立性的关键。

西方国家的智库除美国有各大基金、项目招标、捐助、政府合同和自身产业运作等形成的多渠道融资机制之外,大部分主要还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才能获得繁荣与发展。德国和英国的智库主要分为接受政府课题的研究所和政党组建的研究性基金会;在日本,政府多采用委托研究的形式采纳思想库意见。

因此,政府要建立有效制度,保障思想库获得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改变官方智库垄断资金、信息和渠道的局面,形成思想自由竞争的市场。包括政府加强对智库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的采购,设立公共政策研究基金,鼓励各类思想库自由申请;通过法律或政策鼓励社会公益捐助;鼓励民间资本作为政策研究基金的有益补充;鼓励思想库专家的公益探索研究等等。有了多渠道的充足的研究资金来源,思想库就大大减少了迫于生计而依附于少数别有用心的资助者的可能性,独立性才有保障。对智库而言,应把握好思考独立性与扩大官方影响力的平衡。扩大官方影响,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思考独立,坚持思考独立,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支持政府观点。智库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产生更大的影响,就必须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获取一手的信息资料,建立畅达的沟通渠道,提供可行的智力产品。

完全依附政府的智库固然会丧失独立性,日渐远离政府的智库则会失去影响力,坚持官方影响力与思考独立性的统一,是当前中国智库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美国的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和传统基金会都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关系,人员在从政和研究中来回旋转、进出,既能掌握政府信息,又能清楚政策需求,因而能够成为美国对公共政策最具影响力的智库。

迟福林认为,中国式智库对决策的影响,未必都要通过批判性的意见来实现,中改院与决策层的关系,是建设性、合作性的关系,一方面,中改院坚持研究的独立性,把握改革的政策需求,进行前瞻性、实用性、战略性、客观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中改院的研究独立,是建立在同中央对改革的总体部署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的,这一立场使中改院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报告,既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进程的需要,也符合中央确定的改革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

推荐访问:汇编 讲话稿 篇智库 7篇智库讲话稿汇编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