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7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7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08:00:05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语文新课标新增了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增加了整本书阅读任务。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我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7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篇1

语文新课标新增了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增加了整本书阅读任务。

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

我区课外阅读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的制定就与语文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主旨相切合,非常实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就整本书阅读教学,浅谈一下我班的做法:

首先,我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每周三节校本课程充分保障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根据阅读兴趣自由选择合适的图书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我班以读写绘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通过“读书分享会”、“我是故事大王”、“绘制整本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我最棒”、“大手拉小手亲子共阅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加学生阅读兴趣。

还要及时评价表彰,通过每月一次的整本书阅读小学士、阅读小硕士,阅读小博士评选活动以及“坚持之星”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坚持阅读,强化阅读习惯。

以下是我班级活动的部分图片缩影。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2)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

(3)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4)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

(1)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2)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并和同学交流,互相正字正音。

(3)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1)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2)开展校园内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情况的调查,整理、分享自己的发现。

(3)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7-9年级)

(1)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2)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初步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

(3)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教学提示]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并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与写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第一学段应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合理安排识字与写字的量。一年级第一、第二学期会认的字大致安排250个和350个,其中二分之一的字会写。应先认先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字,充分发挥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组字构词能力强的特点,打好基础,举一反三。应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汇总、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

(4)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

(5)识字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评价要考察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学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语文知识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感受美好亲情;学习运用文明礼貌语言,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学会感恩。

(2)阅读有关学校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学习与同学、老师文明沟通;乐于分享学校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热爱学习,热爱学校。

(3)在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剧场、车站、书店、超市、银行等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说明书等,了解公共生活规则,学会有礼貌地交流。

(4)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将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学习写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单书信等日常应用文,注意称谓和基本格式,文明礼貌地进行交流。

(2)学习阅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3)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第三学段(5-6年级)

(1)观察、思考日常生活,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学习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叙写,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

(2)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阅读参观访问记、考察报告、科技说明文、科学家小传等文本;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口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能写日记,关注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

(4)学习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第四学段(7-9年级)

(1)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2)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学习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创造精神。

(3)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

[教学提示]

(1)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第一、第二学段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习表达生活;第三、第四学段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数字时代的生活”“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

(2)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3)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2)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

(3)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

(2)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3)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3)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

(4)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交流自己获得的启示;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四学段(7-9年级)

(1)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3)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4)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教学提示]

(1)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第三学段“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第四学段“光辉历程”“精忠报国”“社会万花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2)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3)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一学段关注阅读兴趣,通过朗读和想象等,侧重考察学生对作品情境、节奏和韵味的大体感受;第二学段在阅读全文基础上,侧重考察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

(2)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

(3)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

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思考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等多种语言现象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3)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4)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1)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2)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

(3)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

(4)学习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参与讨论。

[教学提示]

(1)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比如,第一学段“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第二学段“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我的奇思妙想”,第三学段“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第四学段“生活的感悟”“探究与创造”“艺海拾贝”“理性的声音”,等等。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

(2)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第一学段,重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引导学生多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以表扬为主。第二学段,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应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第四学段,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

(3)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应引导学生学习搜集和选择信息的基本方法,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能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4)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

(2)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

(3)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

(2)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如《稻草人》《爱的教育》等,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

(3)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

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2)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如《寄小读者》

《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等,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

(3)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运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1)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2)独立阅读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艾青诗选》《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根据阅读进度完成读书笔记,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

(3)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借助多种媒介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推荐理由;尝试改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

[教学提示]

(1)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2)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3)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的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写作、展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

(4)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跨学科学习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

(2)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

(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学段(3-4年级)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第三学段(5-6年级)

(1)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2)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3)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第四学段(7-9年级)

(1)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

(2)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选择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组织小课题组,开展校园调查,学习设计问卷、访谈、统计、分析,撰写并发布调查报告。

(3)在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记录重要内容,列出发言提纲,参加班级讨论。

(4)围绕仁爱诚信、天下为公、和谐包容、精忠报国、英勇奋斗、自强不息、明礼守法,以及科学理性、艺术精神等,选择专题,组建小组,开展学习与研究,运用多种形式分享学习与研究成果。

(5)组建文学艺术社团,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在参与过程中写出策划方案,制作海报,记录活动过程,运用多种媒介发布学习成果。

[教学提示]

(1)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考虑每学期的课时安排,把握活动周期和难度。第一至第三学段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为主,第四学段以设计、参与、调研、展示为主。

(2)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可以结合学校和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

(4)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评价以鼓励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篇3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在注意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自觉恰当地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思维、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探究性地自主读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书”,还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和多次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体验美感。

六、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讲真话、讲心里话,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篇4

2022年4月21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万众瞩目的新课标终于正式发布了!

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

目前全国使用的课标是2011年的版本。此次教育部门针对旧版做出多处调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各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新课标发布以来全国各地的名师、各地的教研员、各大公众号都在关注和研读,我自己也拿着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应着读2022版本。当看到80页的小册子变成了109页,还新增了那么多诸如“情境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群”、“多种媒介运用”等词汇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联想起全国中考命题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命题与日常教学关联,以教学常用情景、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编制试题与练习,突出命题与教材的联系、从教材中提取试题素材,千方百计引导师生回归教材!

我真的认识到了:教育已经换了赛道。

作为“双减”下的第一次中考,新课标在这个时机发布有其特殊的意义。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坚持素养立意、坚持依标命题、坚持科学规范的命题原则,有效规避了各地偏题、难题、怪题的出现,对学生的考查也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评分标准要有效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重视命题规划,明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目标要求,规定内容范围与水平标准;系统设计考试形式,一般采用纸笔测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逐步引入基于信息技术的考试形式。这是否向我们一线的老师释放信号,连考试形式都有可能过渡到没有纸笔的上机考试或者其他的实践类考试。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考试的命题以知识性为主、以刷题和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高分的题目题型将不复存在,每一项能力都将要在日常的真实情境中积极参与、深度思考以培养创新思维。用这样的考试选拔的将是真正会学习、会思考、能应用、懂创新的人才,而不再是一味能吃苦、能埋头耗时间刷题的“小镇做题家”、书呆子。

在这样的考试要求下,我很期待今年江西中考卷的真容。从“学-考-评”一致的原则中感知,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新课标,才可能把握命题方向!只有认真研究新课标,才可能把握教学方向。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复习”“套路”“刷题”,类似这样的学习不是真的学习,换了赛道和考场,我们可能就会一败涂地。

课标已经改变,课程也会跟着改变,教材也一定会发生改变,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然也要跟着改变,才能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教育真的换赛道了!穿新鞋走老路终将无路可走!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篇5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重点主题,课标要求体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应占到60%~70%。

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四个核心素养当中的核心内容。在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结合方面,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结合方面,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和运用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在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结合方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审美创造

这一点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他不断的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的载体。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学生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第三个方面是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去进行发展和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三者也是一个循环互动,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篇6

通过自学《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分成五大块,分别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不敢说学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几点感触,抓紧记下,渴望大家批评指正。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反观教师,新的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面长期地、精心地“浇灌”。而语文课程可谓责任重大,是语文直接挑起了培养祖国栋梁的重担。我认为,标准虽是框架,但要求细致。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手段,达到标准的要求,我想,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没有太大问题。如今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只看成绩。如何将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如何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接纳多元的文化、教法、思维方式?这些都应该是我思考的问题。当然,育才的前提是育德,作为中华儿女,语文也需要非功利性的学习和积淀。作为教师,我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内涵去影响孩子们。

我有幸担任过少儿国学教师。带领幼儿(3-6岁)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一百首》、《孝经》),是日常工作之一。我认为,如果经典诵读能够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去,那对学生的专注力、普通话的发音、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感受优美诗文、初步获得情感体验能有较大的帮助。甚至能够自己体会古人的智慧。当然,这需要成体系的、规范的进行安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既能放松学生身心,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还能育德树人,何乐不为呢?

2、注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强求、不硬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有一位男士对故意制造麻烦刁难幼儿的父亲说,“人生已经够艰难了,你为什么还要制造这些莫须有来伤害他?”我放在这里,是想说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如此。既然能选择让他快乐地学习,就不要让孩子太难过了好吗?我并不容否认寒窗苦读的艰辛,也不否认教师该有的严厉。只是对于小学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答应我,在规矩之中,引起他学习的动机,保护他的自尊,保护他学习的劲头,保护他的可爱。

当年我在ICA任教的时候,中文部主任是一个要求极高又细致的华人。每次LearningCircl,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引起动机呢?”一开始一头雾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导入。她期望我们能够运用精彩绝伦的、别具一格的导入。我记得我和HY,想破脑袋,也憋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时候的自己好笨,不知道多请教,不知道多看书。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逐渐找到了感觉。有一节课是学习与十二生肖有关的课文。我将十五个动物的简笔画画在小卡片上。讲课之前,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用中文怎么说吗?”——“哪些是十二生肖,说对的同学,我就把卡片送给她”(好像还有涂色的环节,不太记得了)总之,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那节课,我上的很有成就感,孩子们很开心,学的也很好。我大概懂得了,主任说的,引起动机。(问题讨论、调查分类、游戏、魔术等)

教师智慧灵感的火花,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和激情。如何做语文教育中的引导者、推动者?是我应该专注的问题。我要学会相信学生,学会引导学生。质变与量变,实践与积累,时间和汗水,缺一不可!

3、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归宿。我们想的、说的、用的都是语文。如何将课文知识融入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实现二者的转换?如何在一次次学习中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升华?最终,如何将语文生活变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就有集中体现。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说对;与同伴一起讨论,有该有的情绪,并且能够大胆准确地表达。

ICA的学生,我问她们为什么想学中文?她们说,因为要去中国玩。因为爷爷是中国人。因为老师。因为中国菜好吃。因为中国电影。在她们还暂时不能体会中文的独特魅力的时候,运用,是她们最渴望学会的技能。小学生,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两段工作经历,带给我弥足珍贵的体验。写完这篇文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感谢相遇,感恩命运!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篇7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 新课标 解读

版权所有:168文档网 202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168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168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20046324号-1